APP下载

家风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以《守望家声》系列专题纪录片为例

2017-01-24欧晓君曾婉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纪录片

欧晓君 曾婉玲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家风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以《守望家声》系列专题纪录片为例

欧晓君 曾婉玲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守望家声》系列专题纪录片是以从化地区家风的传承为对象的纪录片。它讲述了数个从化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和人物传承优秀家风文化的故事。本文从家风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入手,以《守望家声》为例的专题纪录片的创作中探索传承社会优秀家风、家训的具体方法以及创新机会。

家风家训;传统文化;专题纪录片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或者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一种文化风格,并成为家庭或者家族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价值共识和精神家园。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

一、家风文化的传承在挑战与机遇中前进

通过家风建设,树立良好家风,关系到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影响到社会和谐,传承和活化我们良好家风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国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剧烈的社会流动性。传统的家庭伦理、社会秩序逐渐被淡化,在这个情况下,家风文化就越来越隐晦了。家风文化该如何前行,家风家训在传承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一)思想观念存在错误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有着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国家,西方先发文化的优势发散和崇洋媚外的洋奴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少人在思想观念上把家风文化与落后的封建传统文化等同,认为家风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没必要传承的。

(二)传统家族模式的改变影响家风传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掀起来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向工业大国,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城镇化发展迅速,传统大家庭模式减少。与之同时,核心小家庭模式迅速崛起,其他家庭模式(如:单亲家庭、个体家庭、组合家庭等)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家庭模式与生活方式使家庭的组成变动性增强,稳固性减低,家风的传承性也走低。

(三)传承者的高龄化

目前立足传承家风的人主要在50岁以上甚至80岁以上高龄者,作为社会发展主力的年轻一代极少,且对此文化不够重视。

二、专题纪录片在传承家风中的特点和优势

传承家风就是要让家风文化重新渗入寻常百姓家,拥有更多履行者。近年来,媒体意识到自身在传承和弘扬家风文化上的责任,积极探寻更为有效、广泛的传播方式。

专题纪录片是指围绕某一方面,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影像素材,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2016年3月,两集电视纪录片《家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

同年,6集大型系列人文纪录片和30集微记录系列短片《传家》在央视播出。该片紧扣中国人最重要的六个话题: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和传承,在传统文化中对应找寻具有当下生活贴近性和应用价值的人、事、物,通过有品质的文化物件、有品味的乐活之人、有品格的家道精神,体验最中国的生活智慧和情趣,以及代代相传的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

2016年末,由从化区图书馆牵头,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设计与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启动了《守望家声》从化地区家风家训系列纪录片项目。该项目从族谱出发,引出多个家族的家训祖训,纪录这些家训祖训、家规族规的历史传承与现实践行情况,以“图像资料+场景重现+人物采访+旁白”阐述的方式来诠释主题,并创作主题为《寻根留本》《字字珠玑》《守望者》的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诠释了家风家训对人们的影响,对唤醒隐含在民族基因中的文化自觉,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意义。

制作专题纪录片是近年来媒体在宣传人文历史方面常用的一种手段,它在传承家风文化上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主题明确

从主题来看,专题纪录片介乎于纪录片和深度报道之间。纪录片讲述一个故事时,思想表达较含蓄,需细细品味,表达主题范围广。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主题突出,侧重于显著的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

(二)拍摄周期短,成片时长短

这是传统定义的纪录片和专题纪录片的明显区别。后者没有前者长远的拍摄周期,属于纪录片的题材中的快餐式作品,用较为简短的时间说明事件。例如《守望家声》第一集《寻根留本》,全片时长仅11分钟,讲述唐氏兄弟修谱寻根的故事。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紧,人们的心态愈加浮躁,难以沉下心去欣赏一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却乐于接受碎片化、简短的信息。而专题纪录片的简短便于快餐文化发展不谋而合。

(三)真实性与直观性让受众真切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专题纪录片拥有着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直观性以及一定的趣味性,与文字相比更有优势: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画面展示出来;将遥远的事物通过镜头展现在观众眼前。

(四)在影片中纪录社会调研的成果

专题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亦是社会调研的过程。《守望家声》从策划开始,剧组成员便寻找资料,奔走四方进行社会走访调研,了解家风传承的现状,并尽可能地通过片子中去呈现和表达我们的发现及其意义。

在调研中我们认识到:族谱是家风的载体,族谱破损会影响家风传承,也会影响家族成员的价值意识,影响物质遗产的保护。比如,大夫田村的永坚李公祠里的一面屏风被村民拆当自家厕所门,门槛上的一块大理石被拆除用作修桥。《守望家声》剧组深感修缮族谱家规,传承和“活化”优秀家风的重要性。

(五)成为音画并存的史料

这两年来,家风专题纪录片大量涌现,创作角度和叙事方式亦各有千秋,正如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成为我们对过去研究的重要材料一样,专题纪录片在若干年后将成为研究相关内容的历史材料。

三、现今环境下,专题纪录片如何传承和“活化”家风文化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这是现代传媒给予家风传承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传播者要不断学习和运用新媒体

传播者要主动学习传播知识,传播中借用多渠道分发。读屏时代下,手机屏、电视屏、电脑屏、楼宇广告屏等屏幕正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已是现在大部分人离不开的虚拟世界,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进行人们视野,提高传播热度和影响力。

(二)让优秀家风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观点受到认同会大胆发表;若少有人理会(或群起而攻之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力图避免由此产生的孤立。

家风作品的播出,让优秀家风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让更多人敢于并乐于为优秀的中国文化发声,让正能量声音避免被孤立而后渐渐销声匿迹。

(三)传播优秀家风要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

思接千载,优秀家风要不断创新,进行从传统的文化观念到现代思维的转换。我们处在的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拥有一个比过去任何时刻都要优越的条件来进行创新。专题纪录片的创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作内容上的创新,一种创作技术上的创新。

1.内容回归平民化,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回归

过去的十几年里,专题纪录片曾经存在急性子、片子倾向单一的现象,好高骛远之态格外严重,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守望家声》是立足在日常生活中平凡人中,讲述平凡人的故事,贴近人心。

2.运用多种创新手段进行制作

《守望家声》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无人机航拍技术,运用到村落、人物的拍摄,从多种角度体现人文之美。

在未来,专题纪录片拍摄和呈现的方式还有更多创新的可能。如专题纪录片目前呈现的是,运用科技在维度上还可以实现新的跨越:通过全息投影或AR技术,将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的感官体验,身临其境去体验人物故事与历史情节。

(四)传承家风专题的纪录片与商业元素相得益彰

笔者认为专题纪录片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工具,商业元素的融入,可使二者互惠互利。专题纪录片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宣传方式,比电视广告更能突出商品的内涵、品质和情怀。例如《守望家声》可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间接宣传,避免了人们对传统广告的反感。同时,商业投资能为传承家风、专题纪录片制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动力,促进发展。

四、总结

优秀家风的传承是近年国家大力推进的重要工作部署,是有益于和谐文明社会发展的行动,笔者认为整个传媒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用多种方式去传承美好家风,共筑“中国梦”。

J952

A

广东省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依托从化图书馆协同制作〈守望家声〉系列专题记录片的创新训练”。

欧晓君,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曾婉玲,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师。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纪录片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