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生的合唱学习与排练

2017-01-24侯林宏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排练音乐艺术

侯林宏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四川 成都 610000)

浅谈中小学生的合唱学习与排练

侯林宏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四川 成都 610000)

合唱作为一种极具丰富表现力的集体声乐活动,它的形成经过了表现的需要和人声表现可能性的互相结合,人数众多,由男女童声共同参与。从当下合唱的发展情况看来,之所以与齐唱、独唱不同,是由于男女声的共同演唱以及声乐技巧的发展,无论在音域、音量还是音色变化上,利用集体相互之间的长处,增强了表现的需要,加上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可塑性都赋予了合唱艺术更加出彩的表现力。本文基于合唱对培养中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合唱教学的现状及常见问题,探讨中小学生的合唱排练过程的艺术性,并提出提高合唱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中小学生;合唱排练;常见问题;对策建议

一、合唱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旋律纵横交织发展的高层次艺术,它能给人带来多重美体验,帮助人提高学习能力,丰富思维,陶冶情操。对于中小学音乐学习而言,合唱的教学和学习是提高教习者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合唱艺术对于中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汉斯立克说:“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他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飞跃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悦。”合唱让学生通过听觉印象对音乐从感性认识形成独有的审美。合唱本身特有的表现手段,加之自身和谐美、音响美、语言结构美等特点,使学生在合唱中产生愉悦的心理,这种愉悦性的心理本身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而作曲家将自身情感、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体验内化为音乐符号,然后传达给受众。学生更能从抽象语言中完成与作曲家、自身和他人对美的沟通。因此,通过参与各种合唱曲目,进行直观接触并感受作为音乐形象而言的合唱织体,从而培养学生对高层次合唱音乐的鉴赏力和感悟力,从主动与被动因素刺激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影响早期人格塑造

在合唱作品审美过程中要找到符号标志,才能对作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教师针对歌曲向学生传达一个大致背景、情感定位后,学生在合唱中可发挥联想,建立起自己对歌曲的形象概念及感触片段,形成对作品的特殊定位。相似的上位情感让合唱中的学生获得共鸣,合唱审美本身透视的生活哲理与秩序,又与立于不同现实层面的个体对接,让学生可从一个层面与世界对话、与美对话,并以此来累积一种对生活形象性的理解与经验积累。这对学生早期人格中的理想人格塑造有很重要的帮助。

(二)有利于中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

1.激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的拓展是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代表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触和体验,会形成独有的画面感,在感官与心理的碰撞下,感触便带有个性化的色彩。这种带有想象的创造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途径。

2.开发学生智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迪而来的。”作为音乐高级艺术形式之一的合唱,其优势在于锻炼、拓展人的形象思维,促进右脑的发展。

合唱作品自身固有的人文因素、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兼备各种知识,以一种可以与参与者碰发情感共鸣的高级形式来传达相关知识故事。这是一种兼备感性与理性创造的过程,这些过程的参与对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尤其对智力的发展更有着其他学科和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合唱教学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一)学校合唱教学的现状

1.学校将合唱团看做文化名牌和“品牌”,成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象征。 国内外合唱大环境营造的良好氛围,加上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我国中小学合唱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合唱团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

2.课堂教学与合唱课程的研究成为教育部门及学校探索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如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发合唱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研究》,不仅探索出了一条以教研员和专家为引领,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新途径,更填补了我国中学合唱课程研究的空白,经过不断改进和实验现已取得初步成果。《歌唱》模块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实施,不但使合唱教学以常规课形式正式进入日常教学中,还为学校的合唱教学提供了平台,同时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悉心努力下也日趋成熟。但就在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我国的合唱教学也仍面临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二)学校合唱教学的常见问题分析

1.学生原因

(1)合唱排练时间往往较长,如果学生没有吃苦的精神,就无法克服“枯燥性”,排练难免流于形式,或者半途而废。

(2)由于学生自身身体、精神的原因,抑或学生较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抽出时间、精力练习合唱。

2.教师原因

(1)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在学校合唱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合唱的概念不明晰,合唱指挥的手势不规范等。很多负责合唱排练教学的老师对合唱教学排练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全面的指挥学习经历,甚至所选曲目大大超越自己和学生的驾驭范围,导致问题骤现。

(2)教师未正确理解合唱本质

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功利,未将学生的合唱过程看作是一种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过程,而以为了个人工作上的“完成任务”及“荣誉”为目的,通过短期的集中强度训练,就让学生参与比赛。

3.学校原因

(1)一些学校过于功利地对待合唱

部分学校偏执地认为,合唱团就是为了比赛和荣誉而存在,为了比赛得奖,选择难度较大的曲目,使学生难以驾驭。合唱教学作为全面提高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功能被避重就轻;每堂音乐课成为排练课,忽视了音乐基础学习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丧失。在合唱团成员的选择上,排除了声乐技巧不够突出但有兴趣的孩子,导致学生不能够广泛参与学习,使普通艺术教育不能面向大众。

(2)一些学校对合唱乃至音乐教学的“消极”态度也阻碍了合唱教学的发展

新课程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同时课业繁重,音乐课的开展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复习其他科目、做作业,教师孰视无睹亦或者束手无策,合唱教学动力不足。

4.家长原因

一些家长存在错误的认识,未将合唱教育看成培养孩子成才的有利因素,单单看重一般传统性教学,怕耽误孩子学习,而不允许孩子参加合唱。致使学校安排的合唱集体活动得不到家长支持,让部分学生失去音乐熏陶的机会。

5.传统实践原因

新课程实施后,尽管合唱教学正式进入了常规课行列,但有些教师排练过程中对学生的发音技巧、音准等毫无要求,歌唱模块中的合唱既无明晰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也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唱会了事,将教材中要求排练学习的歌曲草草以齐唱方式过几遍或者粗略分出几个声部加以排练,不能体现出合唱这门艺术的专业性。

三、提高合唱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面向大众,高度重视合唱的人文及社会功能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职业音乐教育不同,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而现阶段,我们音乐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正视并反思的是,完整合唱教学体系未形成,我国中小学合唱教学水平普遍较浅,对合唱教学认识的不明晰,功利心的出现,这些都是将合唱教学引入歧途的根本原因,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合唱的功能与理念,踏踏实实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对合唱教学的评价周到而全面,不能偏离正常教育轨迹,将艺术教育面向大众。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养与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素养是进行合唱教学的必备条件,随着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一方面,教师除加强学习以外,还应努力提高自身合唱指挥与教学专业水平,包括视唱练耳能力、声乐演唱技能、指挥技法、合唱教学的实施能力等。另一方面,音乐教育部门要不断加强培训,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为音乐教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三)精心组织,提高合唱排练过程的艺术性

合唱的特点突出在一个“合”字上,尽管合唱指挥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艺术最终表现还是依靠集体的声音,因此合唱排练的艺术性应该是集体性的一种丰富表现。

首先,要充分发挥指挥黏合剂作用。指挥在合唱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是担当合唱艺术上的指导,更重要是当好全队的黏合剂,即在排练、演出时要给予队员更多的人文关怀,凡事做到适时适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尽量平和,以鼓励为主,增加凝聚力。指挥中要以启发队员为主,尽量用精炼的语言,保证语言的严密和逻辑性,并辅之以适当幽默,为疲劳的队伍减负;排练时尽量营造和谐和睦的氛围,做到尊重队员、劳逸结合,保证队伍排练快、成绩佳。

其次,要科学合理安排排练。在确定排练曲目时,指挥需做到训练与排练的有效配合,针对周期性的比赛任务和演出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在做出合理周密的排练规划同时,有序完成和落实排练计划发展中、长期目标,减少排练过程中忙乱和无组织、无纪律的随意性,使队员的艺术功底与基本素养得到增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要提高舞台表现力。在合唱中加入手势、旁白等形式彩排难度必然增加,这就需要指挥、合唱队员统一思想,加大练习。而为了理解作品,更加抒发体验者的情感诠释,更加强队员的舞台实践,利用走台、彩排的机会使合唱队员尽快适应新的演唱环境,以提高舞台表现力。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合唱教学质量和水平

由于学校合唱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有限时间,在具备一定学科专业性的同时,又要充分体现音乐教育基础理念和宗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声乐歌唱技巧,在面对程度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排练时,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艺术涵养,不断总结探索与反思,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更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反思来实现。教师既可反躬自己的教育实践以提炼总结,亦可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现场,予以思考、分析、总结,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实效性,促进合唱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

四、对合唱教学的前景展望

合唱教学的逐渐普及,既是与世界合唱教学的一个接轨过程,又是中国当前在精神层面急需的一个补充剂。在对中小学生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意”而不重“形”,扩大合唱知识普及面,开脱旧有教学框架,提高整体认识水平。这使在国家鼓励合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高师资水平的大政策背景下,注入新鲜力量,使合唱艺术有了坚实的后背军团,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较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推进我国成为合唱强国、音乐强国的基础。

五、总结

关于中小学生的合唱教育,我们更多的是在探索中追求进步和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深思的问题。但我深信,抓好中小学生合唱的学习和排练,肯定能够为合唱艺术的表现与魅力展现打下良好基础。在合唱艺术中,只有把人声之间摩擦出的火花放大到最完美处,才会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情感艺术产生。谨以此拙见虽不能完全概括合唱教育的一系列观点,但是能通过论文大概描述出我国合唱教育的现状便是我想做到的。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人民音乐出版图书,2008.

[2]陈晓.合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J].音乐时空,2 014(8):178.

[3]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G623.71

A

猜你喜欢

排练音乐艺术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鸟雀排练忙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