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尺目刮”舞蹈艺术解读探析

2017-01-24格茸培楚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同乐傈僳族队形

格茸培楚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阿尺目刮”舞蹈艺术解读探析

格茸培楚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傈僳族“阿尺目刮”是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的“阿尺目刮”歌舞作为传承、保护、发展的傈僳族民俗文化对象,具有一定知名度,很多研究者从文化、旅游、民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本文试图对“阿尺目刮”舞蹈动作风格及舞蹈队形调度进行分析解读,进一步了解、认识傈僳族图腾崇拜中的“阿尺目刮”舞蹈的独特魅力。

阿尺目刮;舞蹈风格;舞蹈调度;解读

一、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阿尺目刮”人文概述

同乐村隶属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最东北的一个傈僳族村落,是迪庆藏族自治州14个传统文化保护区之一,唯一的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也是保留傈僳族传统文化最为纯正的村寨,通行汉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语,曾使用傈僳族音节文字。

公元794年(唐贞元十年),南诏异牟夺取神川都督府,施蛮被击破,施蛮百姓大部分迁往维西境内,聚居于澜沧江上游地带,成为了傈僳族先民,从那时起,同乐就有了傈僳族人生活的足迹。公元1548年—1549年,澜沧江沿岸的部分傈僳族不堪忍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在首领同乐人木毕、挖横那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迁往怒江居住。后又在17世纪—19世纪的200多年中,两次迁回澜沧江两岸居住。同乐村地处澜沧江东岸半高山地区,属中温带低纬季风气候,村寨四面环山,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其民居也相对特殊。半高山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地,在江边、河谷一带有“庄房”,主要在春、秋收种时居住,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地方有“火房”,是在收种结束后上山采集的住所。民居以依山而建,且以木料为主,择吉日挑选宅基地和上山祭祀神山选树砍料,杀猪宰羊喝酒,请亲朋好友庆祝建好新房,并一起歌舞三天三夜,新房门扁上栓挂山羊头,即羊图腾的崇拜。同乐傈僳族崇丰神、鬼,无庙宇,以祀神、驱鬼、占卜等宗教活动。傈僳族时代相传天地间有神灵与鬼怪观念,崇拜大自然。傈僳族人民对环境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同乐村民间歌舞最为流行的当属“倮当目刮瓦器”舞,又称“矣乃扒瓦器”,简称“阿尺目刮”,直译“山羊之歌”“山羊的歌舞”。无器乐伴奏,踏歌起舞。傈僳族长期处于以游牧和采集为生的生产生活阶段,羊与他们的一切生活关系密切,朝夕相处,变成了他们最爱的家畜,从此掌握羊的生活习性,熟悉养的声音肖貌、动作,日积月累中,傈僳人民似乎能与羊交流情感,常常模仿它的动作、声音,慢慢形成了他们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乐傈僳族的祖先们以大山为家,以羊为伴,经过漫长岁月与羊接触、模仿、概括、提炼,从而形成了“阿尺目刮”这一具有原始韵味的独特歌舞。据叶枝镇傈僳族人讲,“阿尺目刮”歌舞是祖传下来的,具体时间已无文字考证,在节庆、婚丧嫁娶、喜庆丰收、祭祀、房迁等活动,均有“阿尺目刮”载歌载舞,其内容和方式因其活动而有所不同,也有即兴发挥。舞蹈以群舞集体性为主,同乐村表演“阿尺目刮”的人超过90%,甚至有些全家是“阿尺目刮”的表演者。

二、“阿尺目刮”舞蹈风格及解读

傈僳语中“阿尺目刮瓦器”就是当下的“阿尺目刮”,‘阿尺’在中文里山羊的意思,‘目刮’是歌或调的意思,而‘瓦器’即跳舞。“阿尺目刮”也是傈僳族最常跳的舞蹈之一,其参与性强,容易接受,老少皆可表演。舞蹈从跳起到结束都是踏歌起舞,步伐随唱歌的节奏而跳,有领唱和合唱相结合,参与者分男女两队,每对有一名领唱者,其余伴唱,根据领唱带头路线为主,一般顺时针绕圈舞蹈,并伴随唱腔的快慢变化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时长根据内容和形式而定。在“阿尺目刮”长期的流传中,傈僳族人民对它进行加工创造,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十多种跳法,每种跳法都有自己的名称并形成独立舞蹈,目前传承发展形成的跳法有:“左倮邓”(圆环舞);“腊腊邓”(进退舞);“洒托闭”(跺三步);“阿尺邓”(跳山羊);“蹉鸡邓”(对脚板);“阿来几”(龙盘旋);“别别鸡”(舞旋风);“切勒涡只泼”(磨盘旋转);“矣然邓”(迎宾舞);“玛夺坦”(寻求爱侣)。其中:“矣然邓”和“玛夺坦”要在特定的场合才跳。这些跳法队形多样主要以直绕圆、半圆弧、扭曲线、纵队线、大圆圈为主。其舞蹈动作不同于其他傈僳族舞蹈整体重心下移、动作主要以脚步的跳摆和跺蹋,上身前后摇摆,臀部收送,前俯身、抬头、回望,突出腾跃、蹦跳,更注重男女舞者之间的动作交流。

该舞蹈以模仿山羊的姿态、动作,很形象地塑造了山羊的灵巧、刚毅、沉稳的性格,羊是傈僳族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羊元素贯穿他们整个日常生活,如饮食文化中的羊肉,起居文化中的羊毛、羊皮制品,红白喜事中常用的羊部分躯体作为供奉祭祀品。从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傈僳族离不开羊的一切,羊也影响着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换句话说来,傈僳人生活精神的体现是“阿尺目刮”舞蹈语言体现的隐喻。依山而居,以大自然中一切动植物为生活基础的傈僳族,常年需要在大自然中寻找食物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目前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他们自始至终以迈开双腿、从脚下出发的生活方式是整个傈僳族最根本也是一直传承的优良美德和精神显现。山羊也成为高山丛林里傈僳人民首选羊类,山羊勇敢活泼,敏捷机智,喜欢登高,善于游走。所以,“阿尺目刮”舞蹈整体以脚下的动作为主,上身及头部以配合脚步动作形成山地民族特有的生态文化下的同乐村傈僳族舞蹈文化。其十种跳法的舞蹈均已先动脚在配合其他身体动作,脚步力量根据不同舞蹈的表现而力量和幅度均不一样。其中(跳山羊)“阿尺邓”舞蹈,以一个男或女领舞带头,双脚跳跺、蹋为主,似羊跳跃山石和沟壑的状态,脚底轻快而有力量。人体学研究中常把人的身体三类划分:头部是智慧的表现,人的躯干是情欲的表现,而腿部是力量的表现。灵活而富有力量的脚步动作也是“阿尺目刮”舞蹈主要表现力和动作风格特征。“蹉玛邓”“腊腊邓”动作则是脚底四步一跺为主,进行进退和交叉式的舞蹈队形进行,脚底似乎是在表达羊情绪的寓意。以“蹭”“跺”“蹋”为主摆跳、头部高低配合等为主线则是该舞蹈模仿山羊拟态、跳跃。也是“阿尺目刮”舞蹈的主要风格。当我们看到“阿尺目刮”舞蹈时则更多的是如此震撼和表现山羊动作如此像之类话语,没错!山羊的拟态之美确实很美,但很少体会美的具象来自哪里,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一切出发点来自于身体动作表达,动物的模仿或展现其动作最能抓住特点的地方是下肢,恰恰“阿尺目刮”舞蹈通过不同节奏的步伐形式、不同力量的脚部动作体现出山羊灵巧、活泼、善于跳跃的一面,直接地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善于观察生活、情感细腻,拥有勤劳好动、乐观向上的生活风、精神状态。

三、“阿尺目刮”舞蹈调度及解读

目前传承的该舞蹈调度主要以大圆、纵队线、扭曲线、弧圆线为主,并以模仿山羊的跳跃、热烈粗狂的步伐和轻悠的摆闪,以悠扬的歌声中构成“阿尺目刮”缓急相并的风格。“左倮邓”以大圆圈为主,歌舞者手拉手或搂肩搭背,向顺时针舞蹈,并以身体、头部朝向一致,舞者之间间距紧凑,形成大圆圈舞蹈时极具震撼;“腊腊邓”调度也为大圆圈,与之不同的是歌舞时脚步往圈内进退四步一跺,具有同乐傈僳族的舞蹈步伐,圆圈往里进时则有羊群在相互贴近表达某种族群意识的场面感;“阿尺邓”是由领舞者带头行进,慢慢形成连绵不断的队形,舞蹈画面也随着领头者的变化而改变,充分体现了领头羊的真实意义;“搓玛邓”以两排纵队的调度形式,男女各站成两排相互对脚板舞蹈,同时整体路线顺时针发向移动;在队形画面过程时感受羊与羊之间的交流拟态之美;“阿来几”像是羊群放出羊圈的画面感,由一人或两人领头并以二龙吐水的调度形式舞蹈出场现;“别别玛”舞者相互手拉手,以和脚下跺踏步声形成“洗卷筒”队形;犹如羊群下坡的风貌;“切勒涡只泼”是已站好的大圆圈队形后,舞者进行相互穿插花式的队形,形成羊群寻找中意之情的画面……以上这些原生态的舞蹈调度是该舞蹈更具视觉冲击,形成更好看的舞蹈画面和运动路线,最直观地体现了羊以族群行动和群居习性的生活方式,直接体现了同村的傈僳族人民团结进取,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

笔者从舞蹈调度的形式来浅析以上几种跳法舞蹈。舞蹈调度形式有物理划分和艺术划分,这里的物理划分就是整个大画面整体性外在形象画面的图像构成,其中这图像又可分为:(1)画面与画面之间形成的路线也就是过渡式的舞蹈调度;(2)呈现式的调度,是图形构成之后的调度,与图形“静止运动”“原地运动”和“换位移动”,也就是说舞蹈调度的原地造型以及造型上的运动和流动。在“阿尺目刮”舞蹈的十种跳法,几乎都属于过渡式的舞蹈调度,一直在以线为主形成不同的调度(舞蹈画面路线),如:圆(左倮邓、腊腊邓)、弧线(阿来几)、曲线(洒托闭)等,都是从单一队形出发最终形成图形画面的物理调度。而“蹉鸡邓”“切勒涡只泼”是属于呈现式的舞蹈调度,从交叉队形变成纵队线直接体现图形的重解与重构的关系。这些都是单纯的从物理角度图形构成的方式来分析该舞蹈跳法的调度解读,体现傈僳族人民聪慧敏捷的思维,极具细致地观察羊的生活习性等,充分展现在舞蹈调度里。

而“阿尺邓”(跳山羊)舞蹈调度在“阿尺目刮”舞蹈里极具艺术性和贴近作品感。它以男女一排曲线式出场,似山羊盘旋在山路的图形呈现,形成连绵不断的运动路线,跳到一定时长则男领舞和女领舞有跳跃动作,表现山羊相互挑逗,形成双人舞与群舞关系并以改变原有的路线形成半圆形,群舞面向两挑逗的舞者;男女领舞跳跃,相互挑逗动作其人体(身体)外部发生行为,俩舞者眼神互视,传达相互心里思绪或则表象形象体现内在心理活动,这也就是行动性的调度和心理性的调度发生在一起,群则形成的调度画面既有物理图形的构成,又有虚实相结合来衬托双人舞的内容。因为舞蹈调度中的艺术划分是落实到舞蹈本身的艺术性,从行动性的调度、心理性的调度、实性调度、虚性调度构成。如果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讲,行动性和心理性调度为相互搭配的,虚实调度是相结合的,行动性的调度是人物(人体)身体外部发生的行为。心理性调度则是人物(人体)身体内部发生的行动,而虚实调度就是助力行动性和心理性的调度表意的技术手段。“阿尺目刮”舞蹈调度也是傈僳族族群从历史到今天生活轨迹的一种显现,体现了羊与傈僳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舞蹈调度的简易和单一都是傈僳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表意性地展现了民族人文精神面貌。作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形成,特别是舞台作品艺术,“阿尺目刮”需要更多的经历和时间实践。

四、结语

在淳朴善良的同乐村傈僳族人民的世界里,舞蹈直达人的内心,表现乐观积极、友好和谐,带给人们欢乐。“阿尺目刮”舞蹈风格体现出淳朴、真实,动作和谐有力量。其舞蹈调度简易而充满能量,不那么复杂的舞步和相对简单的上身动作,给人沉醉的情绪,带给人高级的精神活动。正是从舞蹈风格调度给人最直接的感受,也是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内容。舞蹈调度是舞蹈表现的主要元素,也是直接关系舞蹈形成的根本,舞蹈风格是区别与其他舞蹈最直接的观感,是舞蹈形态文化的基本特点。通过舞蹈风格、动作、调度形成其舞蹈独有的特点和舞蹈形式。那些动作、姿态、队形、图案的呈现诠释了舞蹈的情感和内容。

[1]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萃(第1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下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陆益斯.傈僳族文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王玫.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6]白靖毅.从“阿尺木刮”、“迁哦”、“哇其其”看傈僳族舞蹈的审美形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6):48-52.

J722.22

A

云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编创实践研究——以维西县叶枝镇“阿尺目刮”为例》(项目编号:2017YJS113)。

格茸培楚(1988-),男,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MFA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同乐傈僳族队形
运河非遗正青春——2021“同乐江苏”大运河非遗分享荟在宁举办
云南省傈僳族儿童乳牙龋的唾液微生物研究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老少同乐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同欢同乐
队形
映像畜牧业
彩练当空舞、六机楔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