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雾霾治理 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2017-01-24■于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成都能源

■于 骥

加强雾霾治理 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于 骥

我国在高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同时排放大量污染气体,区域雾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成都市应当以雾霾治理为契机,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来治理大气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改善,倒逼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

雾霾治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以雾霾为代表的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并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等部分区域雾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雾霾不仅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也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相关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和重点领域。由于地形和气象条件先天不利,加上移动源、扬尘等后天贡献污染,导致成都空气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无论是成都还是国内其他城市,由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特别是降低PM2.5和PM10的浓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雾霾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雾霾天气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污染问题的集中表现,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雾霾污染物颗粒来源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但通常更侧重于人为源。一般雾霾污染源包括移动源、燃煤和扬尘、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还包括一些特殊污染源,如烟花爆竹、生物质的燃烧以及长距离沙尘的输送等,因此,对雾霾的治理不仅要对沙尘、粉尘、土壤沙化等自然环境进行治理,还要考虑在能源消耗、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人类生产生活领域的转变。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直接增加了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集中表现为全国各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因此,面临资源环境硬约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如何治理雾霾天气成为我国绿色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加强雾霾治理,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1]

二、以雾霾治理为契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雾霾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来治理大气环境的一种环境保护措施,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改善,也能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短期来看,雾霾治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本增加,阻碍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长期来看,雾霾治理将对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带来积极影响,有效的促进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因此,应当以雾霾治理为契机,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雾霾治理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通过雾霾治理能够促进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费,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2]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环保的能源消费体系。一是雾霾治理将改善以煤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结构。一方面,增加非化石能源使用的范围。提高水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推进生物能源、风能、核能、地热等能源的比重,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的研发生产给予相关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价格机制,控制煤炭等高污染化石能源的使用,鼓励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使产能和供需尽快能够达到平衡。同时,从长远而言,成都还要联合周边区域的城市形成区域的能源价格,鼓励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淘汰高污染能源产品。二是雾霾治理可以改善以热力为主的电力结构。成都应当不断提高风电、太阳能、水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并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积极改进发电设备,调整发电结构,降低火电比重,增加火电发电效率,避免粉尘、灰霾等对天气的影响,合理布局火电站分布。寻找替代能源,短期是用天然气替代,逐步向风电、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替代。

(二)雾霾治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雾霾治理措施可以促进三次产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一是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实施雾霾治理,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3]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拓宽成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渠道,优先发展商务会展、低碳旅游、商贸等支柱产业,提升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发展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清洁化,促进化肥合理高效利用,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类能源消耗,推进光伏智能温室、太阳能生态园区等现代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促进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雾霾治理,能够有效激发成都对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关注,使得政府、企业和社会都能够基于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改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三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成都可利用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及技术,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聚焦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制造环节,推动环保技术、减排装备制造的显著提升。

(三)雾霾治理推进城市合理布局

雾霾治理将有效改变过去成都城市空间和功能呈现粗放式布局的局面,促进人口、产业、城市功能等布局的优化。一是促进城市治理理念和能力提升,以“独立成市”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以雾霾治理为契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打造国际一流的商务、政务和生态环境,搭建对外大通道和开放平台,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二是优化城市发展格局,逐步打破“单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城市功能过于集中的问题。成都要解决好城市建设“摊大饼”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双核共兴、独立成市、小街区规制、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理念,加快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雾霾治理作为重要的抓手之一,合理利用“天府新区”的机遇,高标准推进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努力把成都天府新区打造成为宜商宜居现代化新城,形成中心城区、成都天府新区“双核”,构建“哑铃形”城市格局,同时,加快推进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

(四)雾霾治理推动社会转型

雾霾治理能够加速推进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转型。一是促进生活消费方式转变,使人们在穿着、饮食、居住、出行以及其他消费活动中,向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转变。雾霾治理可以引导人们转变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使用量,形成公共交通网络;推动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出租车和私家车中的普及,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财政补贴,引导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从而优化交通系统的能源结构,加大电力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轨道交通的接驳工具,在靠近站点处提供安全停车场,推进共享单车的发展,市政府应为共享单车开放城市道路开展经营活动保障相关权利,并协同各方制定共享单车长期发展的规划与相关制度规范,充分利用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参与,推动自行车出行的使用频率,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加大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绿色文化,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提高人们环保意识,鼓励人们在穿着、饮食、居住、出行以及其他消费活动中,向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转变。二是提升社会环保意识,激发多元主体参与雾霾治理的积极性。为了确保成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成都需要加强树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环保措施、管理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完善,积极引入社会公众力量,加强对雾霾治理的多元主体培育,推进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信息公开,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信息数据的公示制度。

三、雾霾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策

成都雾霾天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需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布局以及转变经济增长目标等方面来探讨成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积极探索城市雾霾治理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机制。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的权利负面清单,通过提高投资激励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以绿色发展理念协调城市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三是改变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关系。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一是应该在一定区域内试点改革化石能源的定价机制;二是注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品的加工技术升级,提高能源就地转化的能力,推广天然气能源的普及利用;第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注重代际公平,优化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规划;最后,加大对太阳能、水能、核能、风能、生物能源等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取缔不符合成都市产业政策的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二是优化产业投入结构,加大节能环保、新能源、轨道交通等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三是促进产业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快产业转型,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保障治理可持续性

一是对大气污染开展综合性的、专业性的、长期性的跟踪研究;二是建立雾霾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统计指标体系,对有关数据进行跟踪监测、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有关数据进行实时公布,最终每年形成雾霾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报告;三是制定长期的雾霾治理规划和治理策略,明确雾霾治理任务分工,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有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治理工作,适时调整相应治理措施,建立雾霾治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1]周灵.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推动成都城市转型升级[N],成都日报,2014-1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3]杨春平.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N].光明日报,2015-05-12.

责任编辑 冯凌宇

2017-04-26

于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四川广汉,618307)

F061.3

A

1008-679(2017)03-0064-03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成都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穿过成都去看你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看成都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成都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