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山区马铃薯种薯主要病虫害调查与防治方法

2017-01-21漆文选

中国蔬菜 2017年9期
关键词:块茎种薯中度

漆文选

(甘肃省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渭源 748200)

高寒山区马铃薯种薯主要病虫害调查与防治方法

漆文选

(甘肃省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渭源 748200)

经多年调查,高寒山区马铃薯种薯上晚疫病、蚜虫等中度偏重发生,早疫病、黑痣病、干腐病、软腐病、疮痂病、病毒病、蛴螬、金针虫等中度发生。防治上要在播前、选种、扩繁、种植、管理过程中早预防、适时防,在病虫发生时轮换用药连续规范防,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渭源县属高寒山区,海拔高、气候冷凉,是甘肃省和邻近省市的主要供种和商品薯生产基地,生产的种薯除畅销甘肃省陇中、河西、陇东和西北五省外,还作为定西市名牌马铃薯远销四川、福建、广州等地,2001年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渭源县近年来种植马铃薯2.4万hm2(36万亩)以上,占总耕地〔5.33万hm2(80万亩)〕的45%以上,其中优质种薯占70%以上,年销量超过40万t。但随着多年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因素增多,导致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并已成为严重影响良种生产和种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马铃薯种薯主要病虫害发生分布及危害程度调查,探索发生危害规律,为及时有效地控制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 支撑。

1 调查范围

根据渭源县种薯生产布局和南、北、川气候特点,在全县巡回调查的基础上,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南部会川镇半阴坡村、杨庄村、田家河乡,川沿区的五竹镇五竹村、路麻滩村、清源镇、莲峰镇,北部的北寨镇前进村、新寨镇、大安乡等种植大镇和种薯龙头企业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渭源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一航薯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重点调查。

2 调查方法

采用巡回普查与蹲点调查相结合;随机调查与重点踏查相结合;生长期(苗期、开花期、收获期)大田调查与贮藏期调查相结合;取样调查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重点调查陇薯3号、陇薯6号、庄薯3号、陇薯7号、青薯9号等主栽品种。

马铃薯种薯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轻度发生(1级)“+”—平均病情指数<5(或损失率<5%),病虫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百分比<10%;中度发生“++”(3级)—平均病情指数5~8(或损失率5%~8%),病虫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为10%~36%;中度偏重发生(5级)“+++”—平均病情指数9~15(或损失率9%~15%),病虫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为37%~70%;偏重发生(7级)“++++”—平均病情指数>15(或损失率>15%),病虫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百分 比>70%。

3 调查结果

据调查,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生产上共发生14种病虫害,其中真菌性病害主要有4种,为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ll. et Mart.)Jones et Gruvt.〕、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干腐病;细菌性病害主要有3种,为马铃薯环腐病、软腐病和疮痂病;病毒性病害主要有3种,为PVX、PVY、皱缩花叶;虫害主要为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马铃薯瓢虫、蚜虫、线虫等;贮藏期病害主要为晚疫病、干腐病、软腐病等3种。

4 马铃薯种薯生产真菌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4.1 真菌性病害发生情况

4.1.1 马铃薯晚疫病+++中度偏重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属致病疫霉菌,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带病种薯,1998年后在渭源县大面积发生,2005年以来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5%~85%。是渭源县种薯生产上常发的第一大病害,典型症状为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其中南部发生早于北部,二阴区发病重于北部半干旱区,南部病株率33%~56%,严重度18.6%,病情指数8.742,为中度偏重发生区;北部病株率20%~35%,严重度12.2%,病情指数3.721,为中度偏轻发生区。现蕾初花期首先从多年种植区和多雾的高山区马铃薯底部叶片开始发病,7~8月多雨、多雾、多连阴雨,湿度>80%,温度17.0~23.5 ℃,晚疫病就会在7~10 d(天)内暴发流行。发病后茎叶早枯、薯块腐烂,每667 m2减产250~560 kg,降幅12.5%~33.0%,烂窖率9%~20%。

4.1.2 马铃薯早疫病++中度发生。马铃薯早疫病由茄链格孢致病,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带病种薯和病株残体,是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生产上发生的第二大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5%~45%,病株率15%~26%,造成田间产量损失8%~15%,烂窖率3%~5%。其中北部为中度发生区,南部为中度偏轻发生区,北部发生早于南部,发病重于南部二阴区。典型症状为底部老叶出现近圆形的同心褐色轮纹病斑,现蕾期(6月20日左右)发病比晚疫病早,首先在马铃薯底部老叶上产生病斑,扩大后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同心褐色轮纹病斑,病斑相互连接覆盖叶面后病叶枯死。发病对温湿度条件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在马铃薯生长前期降雨量、频次是决定早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湿度>75%、温度>15 ℃病害发生流行,温度25 ℃以上极易暴发流行。干旱和气温偏高时发病重,肥力不足的瘠薄地、生长不良的植株发病重,尤其是在7月上中旬至8月,干旱、潮湿天气交替出现时病害加重发生。

4.1.3 马铃薯干腐病++中度发生。由镰刀菌引起,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残组织和土壤中,为土传性病害,发病面积占马铃薯总面积的12%左右,是渭源县马铃薯种薯贮藏期发生的主要病害,病斑多出现在薯块脐部,病部呈黑褐色稍凹陷,典型症状为薯块干瘪,病部皱缩褶叠成同心轮纹状。贮藏期窖温低于5 ℃发病慢,窖温较高、湿度较大时薯块发病较重,病组织内呈淡红色糊状物,病薯内空洞进一步扩大,湿度小时病部组织呈黑褐色或黄褐色,病组织褐色变干,薯皮皱缩成典型不规则的同心皱叠轮纹或褶叠干瘪状,薯块干腐变轻。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和发生危害,南部二阴区重于北部;南部为中度发生区,烂窖率11%~16%;北部为轻发生区,烂窖率6%~8%。

4.1.4 马铃薯黑痣病++中度发生。又称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以病薯和土壤中病残体上的菌核越冬,是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占12%~35%,典型症状为初花、淀粉积累期,湿度大时茎基部产生一层淡淡的白霉,收获的块茎表面有土粒状黑褐色小菌,同时在大田中表现为长势好,但结薯少产量低。2000年后在渭源县不断加重发生,其中在海拔2 100 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50 mm的高寒阴湿区和酸性土壤发生重,平均病株率18%~35%,种薯带菌核率33%左右。发病重者播种出苗时缺苗断垄,发病轻者幼苗延迟出苗,大田出现长势参差不齐的弱苗,潮湿条件下,茎基部产生一层淡淡的白霉;中后期发病重时病株叶片变黄或卷曲,新芽变红,叶腋处着生气生块茎,块茎感病后在块茎表面形成散生或聚生成块状或片状的土粒状黑褐色小菌核,且冲洗不掉,贮藏期病情可进一步发展。春季发芽和秋季收获前种薯最易感病,春寒和低温、多潮湿、排水不良有利病害发生,多年连作地发病重。产量损失6%~8%,直接影响马铃薯外观和商品性,同时使种薯外观 变劣。

4.2 真菌性病害防治措施 真菌性病害随风向和水流蔓延,发病后多表现为茎叶变色早枯,薯块品质下降或腐烂。防病关键时期前移,主要通过减少初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促生长抗病、应急化防等措施防控。

4.2.1 农业措施 一是深耕改土。通过深耕改土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水平、促健株生长抗病。前作收获后及时伏耕深耕25~30 cm,结合耕翻精细整地、施肥。

二是轮作。一般与麦类、豆类、玉米、中药材轮作,最好轮作3 a(年)以上,减轻病害发生。

三是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合理密植,适期晚播,促生健株和壮苗。一般每667 m2种植3 800~4 500株,减少枝叶相互遮阴,改善田间小气候。

四是增施农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结合整地或播种,每667 m2施含钾丰富的优质农家肥2 500 kg以上,保持纯氮磷钾比N∶P∶K为1∶(0.75~1)∶(0.25~0.5),投入纯氮磷钾肥料20~28 kg(N 11.2 kg、P 8.4~11.2 kg、K 2.8~5.6 kg),配施尿素15~20 kg、过磷酸钙50~66 kg,或尿素9~14 kg、磷酸二铵15~20 kg,硫酸钾12~16 kg。

五是加强田间管理。前期起高垄大垄,多雨季节发现有旺长时每667 m2叶面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 g防徒长,秋季及时排涝防病。同时及早追肥,在生长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锌、铜、钼和云大120等微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抗病。

六是提高收获和贮存质量,减少带病种薯。贮存前进行预贮处理,贮存期调控好温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4.2.2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 首先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播种前要系统处理种薯。认真做好选种、晒种、挑种、规范切种等预防措施,淘汰病薯、病块,提高种薯质量,减少病菌初侵染源。最后种薯和种块要进行药剂拌种。播前种薯、种块用多菌灵或甲霜灵(种薯质量的0.1%~0.3%)和草木灰拌种,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00~150 g兑水2~3 kg拌种薯100 kg防真菌性病害。

4.2.3 化学防治 黑痣病、干腐病发生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预防,发病时主要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还可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1 000倍液防治。

早疫病、晚疫病发生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预防,发生时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2.5%噁唑菌酮霜脲氰(抑快净)水分散粒剂,或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或50%氟啶胺悬浮剂等高效药剂500~1 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

5 马铃薯种薯生产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5.1 细菌性病害发生情况

5.1.1 马铃薯软腐病++中度发生。马铃薯软腐病主要由胡萝卜欧氏杆菌的胡萝卜亚种引起。初侵染菌源主要为病薯和田间病残体,发病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左右,烂窖率6%,是渭源县马铃薯贮藏期主要病害,典型症状为薯块软烂、散发出恶臭味。

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发生为害,生长期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但主要为害块茎。田间近地表的叶片易发病,生成暗绿色或褐色水渍状病斑,无明显边缘,高湿时迅速腐烂,叶柄和茎上多由伤口处形成褐色病斑。病害严重时病茎内部腐烂(维管束正常),形成空洞,有臭味。田间块茎多由脐部发病,贮藏期间多由伤口、皮孔处发病,病部产生圆形、近圆形水浸状小病斑,病部薯肉软腐。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向四周和深处扩展,形成暗褐色的大片湿腐,薯肉腐烂,表皮皱缩破裂,溢出多泡状粘液,散发恶臭味。在干燥条件下,病斑扩展慢,病部成为凹陷的干疤。高温、高湿适于发病,水淹地块发病重。南部二阴区发生重于北部半干旱区。

5.1.2 马铃薯疮痂病++中度发生。由疮痂链丝菌引起,又称普通疮痂病,病原菌主要在病残组织上和土壤中存活,病薯、病土和混有病残体的农家肥为主要初侵染源,典型症状为薯块上有褐色疮痂状疤痕,是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5%左右,产量损失率4%~6%,近年来该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病菌通过块茎皮孔、气孔和机械伤口在块茎膨大初期侵入。块茎发病时病部产生褐色隆起的小病斑,病斑扩大后中央凹陷,周缘向上凸起,表面皱缩粗糙,呈褐色至黑褐色疮痂状。病斑下形成木栓质周皮则不能侵染。发病严重时病斑扩大连成片,薯块布满疤痕,外观变劣,商品性下降。通气性好的中性至微碱性砂质土壤有利于发病,高温、低湿发病重,同时在生产原原种(微型薯)时由于重复使用蛭石加重了疮痂病的发生。

5.1.3 马铃薯环腐病+轻度发生。马铃薯环腐病由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引起,是一种维管束病害,种薯传播,是渭源县马铃薯上发生的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0%~4.5%,产量损失率3.5%左右,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发生危害,典型症状为切开病薯脐部维管束呈淡黄色,手捏有菌脓溢出。

大田感病重者播种后种薯腐烂不能出苗,轻者植株在现蕾、开花期表现发病症状,一穴植株中表现一个枝条首先发生萎蔫,叶缘失绿后变黄,边缘向上卷曲,病叶不脱落、不发脆,后期下垂死亡。症状分叶枯型和萎蔫型。叶枯型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变黄,但叶脉仍为绿色,随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同时病叶沿主脉向上卷曲,发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向上部叶片发展,同时叶片有明显斑驳症状。萎蔫型病叶深绿色,叶缘卷曲萎垂。发病较轻的仅部分叶片和枝条萎蔫,发病严重的植株矮化,大部分叶片和枝条逐渐黄化枯萎,甚至全株枯死,但叶片不脱落。生长后期出现的病株,株高、长势无明显变化,仅收获前萎蔫,病株的茎部维管束受害变乳黄色至黄褐色,有时溢出白色菌脓。块茎发病时外表多无明显异常,后期皮色变暗,切开病薯可见维管束受害变为淡黄色或乳黄色,发病严重的维管束全部变色,形成环状腐烂(从块茎脐部切开时症状特别明显),皮层与髓部分离,手捏病薯,受害部位破裂能挤出菌脓,窖藏病薯的芽眼干枯变黑,表皮龟裂。

5.1.4 马铃薯黑胫病+轻度发生。马铃薯黑胫病主要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黑胫病杆菌亚种引起。初侵染菌源主要为病薯,典型症状为茎基部及根部变黑,发病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3%,产量损失率1.5%左右,北部发生重于南部二阴区。

田间幼苗发病时,植株矮小,茎秆发硬,节间缩短,叶色褪绿发黄,叶片变小上卷,同时根系不发达,极易从土壤中拔起。发病后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薯块发病时病菌从脐部侵入髓部后髓心变黑,发病早、发病重的植株早期萎蔫枯死、不结薯。春季多雨低温的年份发生重,低洼积水、土壤粘重的地块发病重,不良的自然环境,如受冻、多伤口和多湿、低温等加重病害发生。

5.2 细菌性病害防治 通过减少初侵染源、加强田间管理、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防控。

5.2.1 选用无病种薯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播前严格选种、晒种、挑种,剔除病薯,播种无病种薯。三是规范切种,切刀消毒。切种薯时最好选用两把刀,当切到病薯时,用0.1%酸性汞液或0.1%高锰酸钾或75%酒精消毒,并换用另一把切刀切薯,防止切刀传病。四是贮存前种薯进行预贮,剔除 病薯。

5.2.2 农业措施 一是伏耕、深耕改土。前作收后及时伏耕、暴晒杀毒,同时深耕,耕深25~30 cm,结合耕翻打耱熟化土壤。二是选地轮作。一般与麦类、豆类、玉米、中药材轮作,最好轮作3 a(年)以上,减少病害发生。三是采用小整薯播种或芽栽防病。四是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肥地力,增强植株抗病性。

5.2.3 化学防治 一是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减少虫伤,同时在生长期防水淹、及时排涝。二是种薯消毒。每100 kg种薯用75%敌磺钠(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200 g拌种,或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3 min(分)防治。三是大田应急药剂防治。病害发生时叶面喷施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扫细)悬浮剂500倍液,或47%春·王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防治。

6 马铃薯种薯生产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6.1 病毒病发生情况 马铃薯病毒病种类多,是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严重影响马铃薯品质,降低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毒主要通过带毒种薯传播到下一代,田间植株带毒主要由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传播造成,病株在田间表现症状为植株矮化、叶片出现黄绿色相间斑驳、质地厚而硬、叶片皱缩变小上卷、结薯少而小,发病重的植株提前枯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1965年在渭源会川镇建立马铃薯试验站,经多年采样室内鉴定和技术指导调查,渭源县马铃薯病毒病主要有PVX病毒(轻花叶)、PVY病毒(重花叶)、皱缩花叶(两种以上病毒混合侵染)。其中轻花叶减产10%~15%,重花叶减产20%~30%,皱缩花叶一般造成减产30%~40%。

6.2 病毒病防治措施 生产上通过种植脱毒薯、淘汰病薯和病块、及早拔除病株、避蚜栽培和防虫防病等措施防治病毒病。

一是种植高质量的脱毒种薯和抗病新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如种植高质量的陇薯3号原种和一、二级种,陇薯6号、陇薯7号、陇薯10号和青薯9号等抗病品种。同时在高海拔区建种薯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防蚜网棚繁殖种薯,规范生产原种和一、二级种薯,供大田用种。二是在高山区进行避蚜栽培。高山区降雨多,气候冷凉、气温低,雾天多,风力大,不利于有翅蚜迁飞和蚜虫繁殖。三是防治蚜虫防病。蚜虫是病毒病的传媒昆虫,防治住了蚜虫就控制或减轻了病毒病的发生,当蚜虫发生时用乐果、抗蚜威、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叶面喷施。四是种植无病种薯和种块,及早拔除田间病株,防止病害传播。五是叶面喷施微肥抗病。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锌提高马铃薯生长能力,增强抗病性。六是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前喷施6%寡糖链蛋白(阿泰灵)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还可叶面喷施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400~500倍液防治。

7 马铃薯种薯生产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7.1 虫害发生情况

7.1.1 蚜虫+++中度偏重发生。为同翅目蚜科,发生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5%左右,减产15%~30%,6月上旬有翅蚜迁入马铃薯大田,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严重发生。它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嫩茎和心叶上,刺吸植物体内汁液,造成叶片卷缩,还分泌蜜露,形成煤污病,使植株生长不良而减产,同时蚜虫传播病毒病造成更大的损失。

7.1.2 马铃薯瓢虫+轻度发生。属鞘翅目瓢虫科,渭源县7月中旬发生严重,发生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5%左右。以成、幼虫专啃食马铃薯叶片叶肉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上表皮和网状叶脉,叶片上形成许多不规则的透明凹纹,然后变成褐色斑痕,严重时叶片很快变黄死亡,植株减产。成虫半球形,赤褐色,密生黄褐色细毛,两鞘翅各有14个黑斑;幼虫长椭圆形,淡黄褐色,背部隆起,体背各节有黑色枝刺。

7.1.3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发生期主要在土壤中活动,咬食幼苗根和块茎,造成缺苗断垄,使马铃薯直接遭受损失,同时咬食马铃薯块茎形成孔洞和虫伤,降低了种薯商品品级。

蛴螬++:中度发生。蛴螬属鞘翅目夜蛾科,金龟甲总科。渭源主要以小云斑鳃金龟甲为主,5月下旬、9月中旬发生严重。发生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5%左右,减产10%~25%。南部二阴区重于北部半干旱区。发生为害时马铃薯根部被咬食成乱麻状,幼嫩块茎则大部分被吃掉,大块茎被咬食形成孔洞和虫伤,降低了马铃薯商品品级。

蝼蛄+:轻度发生。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为华北蝼蛄,发生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左右,产量损失率2%~3%。6月上中旬在川沿及北部乡镇发生危害,主要咬食马铃薯幼苗根和嫩茎,使小苗枯死,大苗枯黄。

金针虫++:中度发生。为叩头甲的幼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发生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6.5%左右,产量损失8%~9%。北部乡镇主要为沟金针虫,南部乡镇主要为细胸金针虫。5月下旬为害种块和幼根,被害部位断面不整齐,似毛刷状;9月中下旬咬食根和块茎,还可钻蛀块茎,进入内部取食,表面有小圆孔,被害块茎形成伤口易被病菌感染而腐烂。

地老虎+:轻度发生。属鞘翅目夜蛾科,发生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产量损失6%~7%,主要以小地老虎发生为主,以幼虫为害幼苗和块茎。6月上中旬为害幼苗,9月中下旬为害块茎。

线虫+:轻度发生。发生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4%左右,主要为害块茎,造成马铃薯块茎腐烂,烂窖率1.0%~2.5%。南部二阴区重于北部半干旱区。

线虫通过芽眼、皮孔、机械伤口和匍匐茎侵入块茎,块茎表皮开始有小白亮点,线虫侵入造成的伤口被真菌、细菌等其他病菌侵染后受害斑点扩大,受害部位由灰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受害块茎内部出现缝状小孔隙或糠心状,受害薯肉有锯末状微小颗粒。

7.2 虫害防治措施

7.2.1 农业防治措施 一是清洁田园。及时铲除田间及周围的藜科、苋科等杂草,减少害虫繁殖场所,防止害虫在农田周围杂草上大量产卵,还可摘除虫卵保持田园清洁,降低繁殖虫源基数。同时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以减少虫害发生。二是轮作倒茬。轮作倒茬使地下害虫食料不断发生变化,同时还造成越冬、产卵和取食环境条件恶化,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地下害虫生存而达到防虫目的。一般实行3 a(年)轮作,一般可进行马铃薯—小麦—豆类或中药材轮作。三是伏耕、深耕改土,改善农田环境,破坏害虫生存环境。春秋深耕,将土壤里的地下害虫幼成虫翻至土表暴晒死亡,杀灭一部分幼成虫。深耕改土还可破坏蛴螬、金针虫在土壤中的蛹室,造成大量蛹死亡。另外,还可结合耕翻土地,随时捡拾土中幼成虫,集中消灭。

7.2.2 物理防治措施 田间用杨树枝诱杀地老虎成虫,早晨发现被地下害虫为害的萎蔫幼株,随时顺垄挖出被害株根际附近的害虫进行消灭。

7.2.3 化学防治措施 土壤处理法: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结合耕翻土地或播种,每667 m2用40%辛硫磷乳油250 mL兑水3~5 kg,拌25 kg细干土(沙)上制成毒土(沙),均匀撒于地表耕翻入土,或结合播种直接撒入犁沟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还可兼防线虫。

毒饵诱杀法:用炒香的麦麸、谷子、豆饼或玉米碎粒等作饵料,拌入饵料量1%的90%晶体敌百虫粉剂或50%辛硫磷乳油,在傍晚每隔1~2 m撒施一小堆(50~100 g)于蝼蛄、地老虎经常活动的田间防治。

灌根(穴)法: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液灌穴防治。

7.2.4 蚜虫等食叶害虫防治措施 蚜虫的防治,当蚜敌比大于150∶1,或出苗后有蚜株率大于5%时,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或2.5%联苯菊酯乳油2 500,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20%丁硫克百威乳油2 5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1 5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天)防治1次,各药剂交替防治,一般连防2~3次。喷雾防治时叶背面、叶正面都要均匀喷雾,以便杀死全部蚜虫。

漆文选,男,推广研究员,站长,主要从事马铃薯高产栽培研究和病虫害防治,电话:0932-4132911,E-mail:wy.qwx@163.com

2017-05-10;接受日期:2017-07-18

猜你喜欢

块茎种薯中度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小米手表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贵州马铃薯种薯体系构建与发展思考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