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共情与师生关系

2017-01-20王芳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共情师生关系

王芳

摘 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的高级需要包括: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尊重,渴望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如果这些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何才能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心灵上帮助和关爱学生,这正是“共情”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具备了共情能力,就是具备了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

关键词:共情;共情能力;师生关系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指辅导者从求助者的角度观察、理解其内心的感受和意义。罗斯杰认为,人的世界是一种主观现象世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和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和独特的价值参照标准。辅导者和求助者也一样,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参照体系。因此,罗斯杰强调,辅导者只有从求助者的价值参照标准出发,才能理解求助者内心主观感受及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可见,共情意味着不同价值参照标准的转换,辅导者需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参照标准,从求助者的角度观察、理解其生活,并与求助者积极沟通。罗斯杰指出,让求助者认识指导者具有积极理解其内心感受的愿望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有助于求助者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意义是值得理解的,它是有价值的,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的感受会促进求助者把自己作为独特的人来看待,从而能够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完善自我。同时教师在努力理解求助者内心感受和意义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迷失自我。

二、共情的重要性

共情能力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成长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情感、情绪上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差,这时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而教学生做人就必须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共情能力,才可以切身体会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苦恼,从而对症下药。教师知道了根源,就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一方面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共情教育就成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缺乏共情能力容易导致师生互动陷入困境。具体的表现如下:首先, 教师缺失共情能力,就不能与学生有良好的情感沟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主动与教师沟通协调的能力。学生对教师有一种陌生感,甚至是惧怕教师,他们即使是遇到一些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时,也不敢去和教师沟通交流,只是 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这种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学生来说,严重的会导致他们性格内向,甚至是自我封闭不合群。其次,教师共情能力缺失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探索,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具备天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所以自我探索也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必要步骤。但是缺失共情能力的教师,很少能意识到自我探索对学生的重要性,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教师缺乏共情能力,有时会使教学课堂陷入困境,比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对课堂做出一些预设,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不甚了解,所以就导致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只有教师能够学会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体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那些蕴含在学生语言中的有意义的情绪化的信息,教师也能准确的捕捉到,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共情与师生关系

共情教育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的关系。让学生认识教师具有积极理解其内心感受的愿望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意义是值得理解的,它是有价值的,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的感受会促进学生把自己作为独特的人来看待,从而能够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共情性反应可以与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这种积极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师生关系出现恶化,就容易导致师生互动陷入困境,表现为不能与学生有良好的情感沟通,从而影响学生的自我探索。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程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气氛和师生关系与沟通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共情也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更积极的学习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共情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以此来架起沟通的桥梁。

综上所述,共情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共情能力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教师的共情呵护学生的心灵,能够宽容理解学生,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意图,爱护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瑶.论教师的共情能力[J]. 浙江教育科学.2011(06).

[2]姜 楠,张守业.班主任,你在班级管理中“共情”了吗.中小学生心理教育2016(19).

[3] 柒文英.共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教育新方法的实践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2).

猜你喜欢

共情师生关系
共鸣与共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