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2017-01-20张方圆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张方圆

摘 要: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势必在自己所在领域有优势和定位,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发展也是电视节目的一条必经之路。现在越来越多的节目以方言作为自己的特色,进而形成与观众之间的亲切纽带。特别是在反应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中,方言的应用就更加的广泛。而且在一些民生类的节目中,方言的应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更好的与观众产生共鸣,提高自身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电视节目主持人以方言进行主持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的,因为方言的亲切感和小众化使得电视节目的目标更加的明确,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以浅析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为题,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来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形态来进一步探讨方言主持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方言类节目;现状;对策

一、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一)内容单一,新闻价值低

随着电视节目种类的增多,涉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日益广泛,方言类的电视节目也日益受欢迎,出现了一批关注度和收视率都较高的节目,例如:《阿六头说新闻》、《民生在线》等。在这些收视率高的节目不断受到观众追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方言类节目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且缺乏新闻价值。由于各地新闻类节目在内容上是不断重复的,其形式就是在于用方言来播报新闻,并没有专业的内容设置和节目创新,给群众以审美疲劳且缺乏吸引力。我们不难从方言类节目中发现问题,如节目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倾向于用方言播报时事新闻,另一方面就是以民生的口号报道观众生活中的小事。我们都知道民生就是以解决百姓身边的事情为主,给与百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可以更有效的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难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生活琐事都搬到荧屏上来,这就降低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对人力和财力的一种浪费。作为电视节目自身而言,不能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一味的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新闻来进行播报和公布的。

(二)方言类电视节目受众范围小

用方言来进行节目的播报就注定了其观众是具有局限性的,不是针对所有的电视观众来说的,方言的本土化就决定了其类型的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定位,只有了解和听得懂的观众才会进一步关注其播报的内容,才会对此类电视节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超出了本土范围,就很难被接受和认同,这也就阻碍了方言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反作用,使用本土范围内懂方言的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阻碍了本地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不利于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针对本地的观众来说,方言类的电视节目更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因为中老年人对方言拥有更深厚的感情,年轻人不喜欢单一的内容和死板的新闻播报。如何在未来的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中,增强方言电视节目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培养青年人的观赏习惯,获得更多的青年观众收视群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方言类电视节目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内容

方言节目要着重张扬区域文化传统;在节目内容与素材选择上,注重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节目才能更受欢迎。首先要做到普通话节目和方言节目的平衡,既要有普通话节目,又要有方言类节目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共荣的关系,而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立。播送范围广的节目如全国和全省的最好注意语言的统一性,大力进行普通话的推广,而地区电视台也要根据当地电视节目情况适当设置方言栏目。另外,对于方言版电视节目不要过于炒作,过于跟风,节目的多少要注意适量。普通话仍然是需要我们大力推广的,但也应该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充分发挥方言的魅力。在普通话与方言节目的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确定节目定位,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类节目的平衡关系。方言类电视节目只有通过精品化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的本地化特点,树立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精品品牌,提高自身特色品牌的价值,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保持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生机和活力,实现长久的发展。

(二)拓宽观众的受众范围

本着立足本地文化,关注本地生活的原则,充分满足本地观众的娱乐和信息需求,这样才能使方言电视节目有一个稳固的发展基础。但电视节目方言化也使得本土观众与非本土观众因为语言的问题在取得信息的数量、质量和渠道上存在着一些不平衡,所以方言电视节目应该在本着满足本土受众需要的基础上,更具人文关怀的去考虑一下外地观众或非本土居民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飞、刘佳.方言播报,还能走多远?--方言新闻节目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空间[J].中国传媒报告,2005,(1).

[2] 顾芳芳、韩燕、王健.用杭州话说新闻——城市电视台新闻本地化的思考[J].新闻实践,2004,(4).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