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疗“机关病”要善于“对症下药”

2017-01-20罗磊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公职人员机关群众

罗磊

摘 要:何谓“机关病”,个人认为,就是长期积存于政府部门及其办事机构中的“衙门作风”,主要表现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不善为”“不能为”“不作为”“不想为”“不愿为”“不敢为”等等。“机关病”易传染、难治愈,不仅损害机关的良好形象,还侵害机关的“健康机体”,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花大力气加以治理。

关键词:机关病;对症下药

个人认为,“不善为”“不能为”是一种“懒惰病”。表现为对新时期新阶段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调查,不研究;干工作拈轻怕重,凡事等着上级领导出点子,拿路子,被动应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认真学习理论,不深入思考问题,不愿意深入实际;习惯于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办事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缺乏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责任心,缺乏为发展服务的热情。

“不作为”是一种“推诿病”。表现为全局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想问题、做决策不是从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首先考虑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上级的决策部署,合口味的执行,不合口味的就推诿扯皮、拖着不办,讲条件、打折扣。

“不想为”“不愿为”是一种“冷漠病”。表现为条块分割、自搞一套。缺少全局观念和为地方服务的意识,片面强调执行条条的规定,对完成管理的任务考虑较多,但对地方的发展考虑得不够,有的甚至不管不顾。

“不敢为”是一种“恐惧症”。缺乏责任意识,没有担当精神,怕犯错,怕出事,遇难就推,见事就躲,拈轻怕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研究法律文件,不善琢磨规律,不敢放手工作,常常事到临头懊悔迟。

“机关病”本质上是“作风病”的一种映照,是公职人员不在状态的一种作风表征。要医治“机关病”这个顽疾,就要摸准病况,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开出猛方,以激浊扬清,治理歪风邪气。

“机关病”屡治不愈,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很多“机关病”是因为长年累月蜗居机关大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基层诉求和疾苦要么一无所知,要么不闻不问,不接地气,缺少阳光便滋生诸多“不作为”病。具体产生原因一是公职人员个人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二是公职人员“官德”的缺失;三是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等。

治疗“机关病”首先是加强思想教育。治病先治心,律人先律己。机关工作人员不要做“陀螺”,打一打,转一转,而要做千里马,“不用扬鞭自奋蹄”,要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变“重管理”为“重服务”,不断提高公共责任心,干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职。

其次是强化制度建设。对于不作为者,要“当头棒喝”,要“猛药去疴”。健全工作制度,加大监督力度,最简单最有效的,就是建立问责和追责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激励人,使老实干事的人有广阔天地,使误事、坏事、惹事的人失去市场。让那些让群众难过者的日子更难过,把他们的荣辱升降和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紧紧挂钩。对于不敢为者,要有容错的机制。对那些长期冲在改革发展一线,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复杂多变的干部,对于那些大胆改革、勇于担当、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的干部,对于那些踏踏实实干事,出于公心、尽心履职、不违反党纪国法的干部,建立容错机制为他们安心工作、踏实干事吃了一粒“定心丸”,加上了一道“护身符”,增添了他们敢做善为的底气和信心。

第三,机关干部要多闻“泥土香”,常打“露水气”。多到田间地头打打“露水气”、闻闻“泥土香”,就是多下基层,就是走进普通百姓家里,和他们一起坐在条凳上唠家常、话桑麻,了解和感受最平凡的感情,最质朴的情怀,最真实的生命状态,最实际的需求,这样才能把脉改革发展的关键,发现民众的关注点,才能看清国情、民情,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才能少了很多荒唐决策荒唐事。多下基层,要“把脚迈下去、把眼睛瞄下去、把心沉下去”,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意愿,把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用笔写下来、用心记下来、用实际行动落实下来。只有跟群众坐在一起、打成一片,把群众作为学习的老师、把基层作为锻炼的熔炉,才能真正端正思想,匡正行为,才能根治“机关病”。

猜你喜欢

公职人员机关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职人员成“黑老大”获刑20年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打开机关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