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中的可适用模式研究

2017-01-20罗杨

成才之路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大学英语多媒体

罗杨

摘 要:在语言交际教学(CLT)理论的框架下,针对该教学法在我国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利用CLT的合理因子构建CLT本土化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的可适用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语言交际教学法;信息化环境;大学英语;可适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23-03

语言交际教学法(CLT)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符合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过程应转向关注其“学的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法流行开来,随着研究的扩展与深化,CLT实施与我国外语教学实际的结合成为关注的焦点。信息时代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CLT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鉴于此,本文结合交际语言教学法(CLT)特征,分析CLT在我国英语教学应用过程中的缺陷,通过实地观察教师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学,探讨信息化环境下CLT在大学英语中的适用模式,为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思考。

一、CLT理论特征

交际能力是D.Hymes(1972)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的概念,涉及四个方面:语言表达是否合符语法、交际方式是否可行、使用语境是否恰当、现实表现是否充分。Widdowson(1978)定义了有效交际的四元素: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交际能力、社会文化知识。Canale& Swain(1980)进一步阐释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维度:语法能力、社会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这样,交际语言教学法(CLT)的理论框架得以成形。

在CLT框架下,外语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外语教学要与目标语文化和真实语境相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性和内容的实用性,主张通过语言有效交际来习得语言。大量交际是有效交际的前提,为此,CLT鼓励使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保证交际的流畅。语言离不开它所代表的文化,语言的具体运用离不开现实场景,语言表达的恰当性应通过语境判断,交际的适度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因此要求输入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CLT框架下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活动应提供大量的操练机会,使学生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能应用到创设的社会(模拟的)真实生活场景中,通过归纳、使用,内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水平。

二、CLT模式在英语教学应用中的局限性

1. 基于归纳的学习路径

CLT主张通过大量真实目标语言材料输入,刺激学生自主归纳目标语言系统规则,内化语言知识。但该原则适用于一语习得:孩子通过周围持续的语言输入内化语言知识。这样无干扰、无压力的过程与成年人的二语学习路径完全不一样。后者会受母语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学习动机、语言文化环境、输入方式和时间限制等。课堂环境与真实生活场景有差异,依赖学生认知加工来习得语言知识的效率不高。

2. 错误容忍度所面临的困境

CLT关注交际过程中的流畅性,强调交际流畅前提下对语言形式错误的容忍,使其成为发展交际技能的自然产物。容忍错误能激励学生的交际尝试,提高其实践技能。但我国以中文为日常生活用语的环境下,放任语言形式错误不利于英语准确性的发展。单纯强调学习任务的流畅度会削弱学生的语言使用意识,钝化其错误敏感度和纠错能力,石化其在真实场景中的交际能力,影响学生在评估交际能力水平测试中的表现。

3. 大班教学与同伴交际的局限性

交际对象所扮演的角色有利于学生语法意识的树立。同伴交际既是学生练习语言技能的基础又是获得语言输入的渠道之一,但受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CLT框架下的班级活动以搭档或小组方式为主,最大化参与者磋商意义的时间。但大学英语的大班教学导致分组过多,师生交流与组间交流的时间有限,及时有效的反馈无法保证,依赖同伴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对改善语言能力的可能性也有限。

4. 教师因素

CLT对英语教师的语言要求很高。由于个体的交际观点和方式与所处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国以汉文化为主的生活环境导致一些教师的英语文化生活经验不足或缺失,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受其自身语言水平的局限,要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实施CLT模式的难度很大。

三、分析与讨论

1. 实地观察分析

教师观察的受试来自云南省某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将非英语本科生(艺体生除外)分成A1、A2和B类教学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主要以云南省生源为主。B类教学班是大学英语授课的主要类型,该类型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语言水平低,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观察对象,通过分析主体教学班级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结合教学实际,借鉴CLT的合理成分探索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设计。同时,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其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教师观察的教学班级由副教授授课,教学经验丰富。综合教程所用教材是《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教师共旁听了4次课,是一个单元的完整展示。每次课连上两小节,中途休息的10分钟用作访谈学生。整个单元的展示分为导入、正文和练习。每个单元的重点是第一篇文章,第二篇文章主要用作阅读技巧、翻译、词汇语法结构的操练。

导入部分主要是话题讨论和听力拓展。在话题讨论环节,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引入相关话题的时事语言材料,弥补了教材内容的单一,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进行多维度的批判性思考。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无法充分消化材料,只能在教师的总结和点评后命题发言,准备时间5分钟,准备过程无提示或指导,学生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不积极,以个人思考为主,也鲜少有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发言环节呈现出师生间一对一的交流,教师的反馈主要针对内容进行,也有必要的板书来帮助听者理解内容、拓展词汇。随后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交际不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个体汇报重视词汇的运用,在遭遇词汇或表述困境时直接求助于手机更方便。第二,课外师生交流少,师生关系不随意,求助教师的意愿低。第三,准备时间短,学生自身语言基础差,担心讨论影响个人准备,输入的有限限制了自然语感的培养,使他们无法随想表达。第四,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学生十分重视别人的评价,担心各种语言错误会被同伴嘲笑,并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在听力拓展练习环节,教师会提前讲解相关文化信息、重难点词汇。但整个过程,除了大合唱式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外,学生的参与度低,水平低的学生会开小差。

在正文讲解环节,教师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文中所涉及的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是教师授课的重点,配有相应的例句拓展。词汇的讲授涉及词根、词缀、搭配等,并列出近义、反义词,帮助学生构建词汇网络。句子的讲解涉及的语法规则并补充例句;分析长句的复杂结构有助于知识点的复习并促进理解;针对目标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教师有意联系母语文化中的相关现象,增强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学会转换认知参考框架。但教学过程以教师直接讲解为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不多,针对文化差异的同伴交流时间也少。

以第二篇文章为主的练习主要通过针对内容的提问和难句的分析、翻译展开。教师提示了文章中的核心词汇和短语,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猜测或查阅词典,但没有抽查词汇的预习效果。通过提问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掌握,并从中抽选难句让学生分析和翻译。教师会提示结构,解释关键词,但没有详细明示不同语言结构和语法形式的差异。针对发音、句法、策略的练习教师会予以反馈,但主要针对个体展开,无助于了解共性的错误。此外,要求学生以学期为单位自主完成网络朗文交互英语和批改网络规定的作业,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对B班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课堂跟踪观察发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交际性不佳,交际形式单一,氛围不活跃,学生主动性不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语法、词汇和句法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对基础薄弱、基本技能不高的学生来说,有助于建立、完善其自身的语言知识体系,但交际运用的缺乏不利于长时记忆的发生,较少的反馈和反思机会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CLT可适用模式的讨论

CLT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反复操练语言提供了技术保障。信息化环境使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真实的交际环境,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语言输入生动而丰富,交际途径和场所不受限制,在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巩固和提高其交际技能。鉴于语言教学环境在语言教学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采用CLT模式时还应考虑社会生活环境和语言学习传统,结合具体教学实际采纳CLT的合理因子,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导入环节的互动性具有多样: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与教材的互动(即教材和补充材料的互动性)。导入环节从文本出发,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征。教师要避免互动活动的单调,增加课堂活动的形式,除常规活动外,应根据材料选择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电影配音、辩论和游戏等形式进行补充。同伴互动中引入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干预分组,使任务类型多样化,引导组成员合作学习、加强交流,在同伴帮助下进步,减少课堂氛围的紧张,降低交际互动的约束感。同伴互动中,教师应具体要求,促进组间交际,交换、互补主题信息,避免组间成员漠不关心,使交际流于形式,进而化解大班教学的现实难题。为保证交际的实效性,补充材料可以通过微课或网络平台提前发布,予以必要的提示引导,减少学生预习的随意性,保证课堂互动交际的语言输出质量,方便学生的课后复习。教师布置的文本相关任务可利用考核迫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在广泛的接触、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以便更好地参与CLT模式。这样,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能增强师生沟通交流,拓宽学生参与现实社会交际的机会,巩固、深化语言知识的认识,提高语用意识,促进语言习得。

CLT对交际的强调并不排斥语法教学,学生需要在具备基础语法能力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言语交际。而交际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交际双方语法能力的强弱。考虑到B班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当地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多、学生的动机不足等因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讲授语法也很重要。但根据CLT要求,语法教学可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教师可利用丰富的真实语言材料,使语法讲授变得生动有趣,并将语法练习用于交际活动中,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补充真实语言材料,可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思考中结合教师的点评了解、掌握和巩固语法知识。真实环境中的语法教学可通过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展现语言的社会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在学生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创设类似的生活场景,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使用语言,练习正确运用知识点的同时拓展交流,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模拟的现实交际有利于具化文化、语用规则、情景表达等抽象的语言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逐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体系;在模拟环境下的交际双方也是真实的交际者,交际能力和技巧也会在与不同交际对象的练习中逐步提高,为真实的交际做好准备。课文中涉及复杂的高层次语言细节差异,教师应进行分层提问,引发关注,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汇报,在反馈中深化理解,巩固学生的语言系统知识。此外,教师在不同学习阶段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纠错反馈应考虑学习活动的性质对交际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进行取舍。考核方式应体现出对交际能力的重视,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四、结束语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大学英语CLT模式教学值得探索。它为学生创设了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因素,根据教学实际最大化CLT的教学价值。考虑到语言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具体场景的CLT模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Andrews S.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ase of the L2 teachers[J].Language Awareness,2003(12).

[2]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刘青.交际教学法的合理应用[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03).

[4]傅彩琼.基于真实语言材料的交际化语法教学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4).

[5]张伊娜.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4).

[6]郑萱,李孟颖.探索反思性跨文化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2016(03).

猜你喜欢

信息化环境大学英语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