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2017-01-20贾毅华谢志峰

关键词:社科文科社会科学

席 光,贾毅华,梅 红,谢志峰

(1.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社会科学处,陕西 西安 710049; 3.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席 光1,贾毅华2,梅 红3,谢志峰2

(1.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社会科学处,陕西 西安 710049; 3.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式与差异一直客观存在,也导致了学术资源和学术主导权的纷争,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轻视和偏废任何一种科学才是走向人类文明的必然之路。近年来,中国连续出台系列繁荣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政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科研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借鉴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的文科发展历史和国内部分高校的改革动向,西安交通大学提出构建“交大特色、交大风格、交大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学科布局,健全学科体系;汇聚高端人才;实施重大研究课题引导计划;搭建转化交流平台;改革经费管理制度等改革举措。

斯诺命题;人文社会科学;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布局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继续完善社会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基础。大学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引擎”,作为创新人才培育、科研探索、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更应紧扣国家建设之需、时代发展之需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的争论

人文社会科学虽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的发展道路却充满崎岖。人们曾用“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来分别指代关注人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两种不同文化,由于两者存在的差异,导致两个文化阵营中的工作者常常难以融合,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彼此排斥的现象被称之为“斯诺命题”。时至今日,斯诺命题虽倍受重视,但仍未被破解。斯诺命题的出现源自于两种科学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式与差异,概括起来包括下述三点。

首先,两种文化的现实差异导致分歧出现。科学研究者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科学训练、使用工具方法、研究对象、成果体现形式、工作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双方对彼此的研究理念、工作价值判断常常会产生偏颇,站到相互对立的位置,甚至彼此鄙视和相互抵制。

其次,专业化教育的出现加剧科学纷争。高等学校发展历史上,曾经盛行一时的专业化教育导致科学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使科学研究者和人文研究者缺乏对其他学科知识、价值的理解。我国解放初期的专业化教育同样也加剧了两种科学文化的分裂,虽然目前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思想在高等教育中已经受到重视,但传统的专业差异及其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再者,学术资源与主导权失衡助推此长彼消。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的教育发展,政府投入的R&D经费都是一种竞争性资源、稀缺性资源,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只能得到有限的支持与资助,学术资源和主导权的纷争必然演化为两种文化及学者的纷争,也导致了常常不能“立竿见影”的人文科学发展进一步受到局限。

“两种文化”差异的出现导致18世纪中叶以后“科学万能”的想法和影响力更加普遍,人文学科开始逐渐落后于科学学科并且出现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满足、科技发展日益精尖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发展、工程领先还不能解决人类发展的一切问题,忽略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发展必将阻碍人类文明的进展,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目前,在传统工科学校倡导与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持续实现平均7%的高速增长,人们一方面享受到了物质丰富、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发现只关注GDP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在系列重大会议中都反复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哲学社会创新工程,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陆续启动了一批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社会议题和改革方案,例如: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道德和廉政建设、关注公共治理和法治文明、调整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社会、治污防霾实现可持续增长等。为落实和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国家专门密集出台了一大批政策与文件(见表1)。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组织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学者必须勇于担当,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从研究人员构成来看,目前我国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有近40万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0多万人,专职研究人员3万多人[2],这些人员中80%均来自于高等院校,他们产出了高达85%的研究成果[3],并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领域发出越来越响亮的声音。

从科研资助力度来看,近些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开始连续对人文社科领域的重大研究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额资助,也反映出社会发展中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例,仅2011-2015年间就累计立项资助1 179项(见表2)。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开始专门设立应急管理资助项目,仅2015-2016年间就陆续发布和资助了“防范通货紧缩、企业对外投资、扶贫开发战略、城市交通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等多个专门针对社会发展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研究议题项目,实现资助立项上百个,凸显出国家对人文社科重大研究成果的渴盼。

表1 繁荣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政策文件

表2 2011-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情况

从人才培养成效来看,人文社科领域培养的专业人才正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越来重要的作用。例如,当代西方国家高层政府官员多来自法律、经济、政治等相关专业,美国历任总统中奥巴马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福特和克林顿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前首相戈登·布朗均获取了经济学学位。在我国,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学科背景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领导人主要来自于理工学科,2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出现学科背景多样化的特点(见表3),目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拥有人文社科背景的成员已占86%。此外,本届政府的25位国务院部长中,有8人毕业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33名新一届国务院组成成员中,拥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比例高达76%。

可以看出,不同学科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人们物质经济条件的不断满足,精神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成员的关注,亟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积极参与并培育相关优秀人才。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中人们离不开人文社科在社会前进中的导航和指引作用,而未来的著名大学也不可或缺一批思想家站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社会各领域的前沿,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表3 近四届政治局常委领导人的学科背景变化

三、国内外部分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发展情况分析

(一)麻省理工学院等校人文社科发展情况

当今世界,位居前列的强国都拥有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而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学也多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文社科学科。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传统观念中,该校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事实上其人文社会科学同样位居世界一流水平。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服务理工、独立发展、世界一流三个阶段。19世纪下半叶时,学校的人文学者还主要定位于“服务理工”,在1862-1949年间,相关学科领域主要为学生提供理工科专业学习之外的选修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等;“二战”结束后的1946-1960年间,随着国家和社会管理需要,学校的人文社科学者开始经历了“独立发展”的重要阶段,陆续开始介入、参与系列纵深的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并逐渐彰显出其学术价值[4];1960年至今,学校的人文社科研究逐渐走向了“世界一流”水平,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探索得到迅速发展,经济、语言以及政治科学等均代表了当代最高研究水平。

国际上,以理工科见长的众多知名大学都经历过类似麻省理工学院从自发到自觉的文科发展历程,并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文科专业。表4以麻省理工学院及斯坦福大学为例,展示了在最新的多个世界大学排名中两校的经济学、人文艺术、心理学等专业排名,均名列世界前茅。

(二)国内部分同类高校人文社科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的文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前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学科发展以“单科化、专门化”为突出特点,这一时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有文科照样办大学”的思想十分盛行;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大学逐步摒弃单科化的大学办学模式,转向学习西方教育理念,更多的综合性大学逐步成长起来;第三阶段是最近的二十余年,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人文社科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始创办、恢复、加强文科的发展,“没有一流的文科办不成一流大学”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表4 麻省理工学院及斯坦福大学部分专业排名比较

自文科发展受到重视以来,国内一些大学在短时期内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在“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思想下,近年来提出了“三个优先”和“一个引导”的文科科研评价和发展指引原则。“三个优先”是指“质量优先、基层优先、倡导优先”。“质量优先”即文科科研活动要坚持高质量的评价导向,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流需求进行研究,发挥世界级的影响力,经得起历史与时间的检验,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基层优先”是指学校文科管理与评价工作要服务于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学校不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给予学院等基层学术单位充分空间。“倡导优先”是指文科管理的方式以鼓励、引导等柔性化的方式展现,虽然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化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但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评价教师。 “一个引导”原则,即学校文科建设处主要在宏观政策上对文科发展进行引导,包括从学校层面进行文科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对战略性的学科领域进行结构布点,强化文科发展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与“交集”,鼓励文科成果发挥国际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全面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与科研发展。学校为了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平衡发展,2005年专门成立文科建设处,经过十余年的布局规划和发展,人文社科得到了长足发展。2014年,学校不断改进文科科研的评价制度,印发了《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术期刊分级办法》和《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术激励办法》,鼓励相关院系师生在学科与学术前沿领域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别于传统的只关注学术论文的科研评价方式,上海交大的文科学术激励办法中,对不同层级的国家重大决策咨询成果、获取的各类文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奖项等均做出了详细的奖励规定。

浙江大学于2008年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院,2012年正式启动实施《浙江大学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了旨在解决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五大发展战略,即大力实施“名师”培育战略、重点学科建设战略、学科交叉组织创新战略、“精品”成果战略、学术开放和国际化战略。学校提出要通过加大经费投入、以学院和学部为评价主体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科研分类指导与管理、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空间、加强组织领导等多种方式,以内因促外因,实现文科发展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至2020年形成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学科生态优良、队伍结构合理、学术影响和声誉居国内高校领先地位并在若干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近年来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08年在科研院下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处,2012年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实施了文科发展“八大工程”,人文社会科学近年来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优秀人才团队辈出,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ESI社会科学·综合持续位列全球前1%,一些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批示或被部门文件采纳,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目前国内一批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大学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服务社会发展之需,从机构设置、人才引进、学科布局调整、政策支持、激励评价等多个方面深化改革,在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比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文科学科师资数据可见,四校的专任教师数量相差并不悬殊(见表5),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比较高,分别达到32.87%和31.7%,其中清华大学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具有明显优势,这与清华大学注重人文社科建设布局和发展、优化人才晋升机制、注重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导向紧密相关。

表5 四校人文社科机构教师构成及高层次人才情况

四、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初步思考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尊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顶层规划和制度设计,增强科研能力,汇聚高端人才,设置“研究特区”,探索人文社科研究团队建设、运行及考核机制等关键问题的改革,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内涵发展,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环境,构建“交大特色、交大风格、交大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将人文社科学科建设成为大师云集、百花齐放,引领研究前沿,传承优秀文化、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努力提升西安交大在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度和话语权。

(二)重点工作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加强学校层面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做好人文社科发展的整体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效管理机制。二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在现有智库机构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多学科聚合和国际化为特色,建设“智库学术特区”。通过聚集资源、体制改革、政策倾斜支持、文化氛围营造,使来自不同文化和学科领域的学者能够碰撞思维,启迪思路,开展跨学科研究交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三是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坚持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分类评价,坚持人文社科内部各学科分类评价,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合作评价制度,充分承认教师在合作研究中的实际贡献,在合作研究成果认定中公正对待成果参与人的贡献。在人文社科基础学科试点长周期考核,让教师能够安心做学术,从容出成果。四是制定系统科学的以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积极营造良好活跃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运行机制,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健康发展。五是加强条件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校友等的沟通联系,募集资金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2.加强学科布局,健全学科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健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发展局面。一是结合“思想交大”建设,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建设,形成若干优势方向。二是坚定发展优势学科,实施“经管跃升计划”,突出区域区位特色。加强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公共政策研究和经济管理研究,重点加强大数据与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向建设,使管理学科在保持国内领先的基础上冲击世界一流;加强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下的产业经济学等方向建设,使应用经济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加强公共治理与绩效创新、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分析、改善民生的制度创新等公共管理学科方向建设,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加强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建设,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优势方向。三是优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布局,加快建设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如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在建设特色人文社科的同时打造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四是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交叉学科。结合学校理、工、医学科优势,聚焦国家系统性、复杂性重大问题,鼓励人文社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形成学校人文社科发展新的增长点。

3.汇聚高端人才。积极利用学校各类人才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集“学术、学识、学养”于一身、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拔尖人才。通过科学的制度体系和广泛的国际合作,培养一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促进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公平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汇聚一批高端人才,为学校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4.实施重大研究课题引导计划。进一步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集成化、综合化、交融化的跨学科新型科研组织,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有效组织科研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综合性重大问题提供战略方案储备和决策咨询支持。设置“重大研究课题引导计划”,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组织力量开展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抢占若干人文社科研究前沿,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5.搭建转化交流平台。鼓励举办高水平论坛和国际国内会议,支持创办高端品牌论坛、创办高水平期刊、出版系列蓝皮书,实施“名品名著”战略,加大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建设力度。加强专家推介,拓展成果转化渠道,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扩大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6.改革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规律的经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项目人员费比例,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2]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殿[EB/OL].[2016-03-29].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7/201208/t20120824_177653.htm.[3] 朱崇实.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高校应该有所担当[N]. 光明日报,2013-06-05(16).

[4] 王晓阳,王佳. 理工科院校怎样发展文科——从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说起[J]. 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2):26-28.

(责任编辑:张 丛)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XI Guang1, JIA Yihua2, MEI Hong3, XIE Zhifeng2

(1.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3.The President′s Office,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The development modes differences between scientific culture and literary culture have objectively existed, which led to the dominance of academic resources and academic disputes. 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 developing all the science well can toward to the human civi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issu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policie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prosper the social science. Meanwhile,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have increased and the funding support on social science have also been enhanced. Based on the social scienc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ign well-known universities and the reform trends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uts forward a social science system which is full of its characteristics, forms and styles to deepen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reform. Furthermore, the university will take som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layout, aggregate high-level talents, implement the significant subject guiding project, build the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and carry out reform measures on fund management.

Snow′s Proposi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form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discipline layout

2016-09-03

国家自然科学

(71550001);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专项委托研究项目(20150901)

席光(1963- ),男,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毅华(1962- ),女,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C1

A

1008-245X(2016)05-0106-06

10.15896/j.xjtuskxb.201605019

猜你喜欢

社科文科社会科学
社科成果展示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