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2017-01-19孙金晶丁慧民

学理论·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话语权新媒体

孙金晶+丁慧民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也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及时性和复杂性,这些新特点虽然给高校德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内容和素材,但是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冲击。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德育;意识形态性;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8-03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也被称为第四媒体,也有人认为是第五媒介(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无论是第四媒介论还是第五媒介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新媒体成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开分割的部分,它是以网络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为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信息媒体形态。这种大众媒体已经成了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信息网络中包含着大量信息,而其中的网络“民主”以及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逐渐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给高校德育的意识形态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保证高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和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一、新媒体的特征

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大致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信息的大众性与开放性。以往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传播受众不具有主动权,这也意味着信息的内容会受到制约,传统的媒体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传播符合要求的信息内容和价值观,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控制和影响。这种受到制约的信息传播形成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信息状态。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大众的。只要借助手机、电脑和网络,信息主体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信息的内容也更加开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状态以及政治倾向随意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其次是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跨地域。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都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基本上是一天一期,而且从事件的发生到信息的发布还存在着加工和制作的过程,因此无法做到及时发布。并且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地域和传播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部分区域。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卫星以及海底光缆,信息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再次是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微博、论坛、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都可以让每个人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在如此庞大的信息中,必然有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有非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有积极健康的信息也有消极颓废的信息甚至是黄色血腥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有着可以连接互联网的客户端(手机、电脑)就能在浏览器和各种交流平台中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

二、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德育话语权的挑战

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的过度泛滥和复杂化严重地挑战和动摇了高校德育一元主导的原则,高校德育的一元主导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1]。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庞大而又复杂,使得许多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影响学生,甚至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毒害学生。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容易淡化德育的意识形态性

首先要清楚一点: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也是意识形态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德育,因此存在着超越阶级的共性。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道德问题时所说:“由于处在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2] 。但是德育不仅仅“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它还包含着阶级性,而且它的阶级性才是德育的本质。朱开轩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中指出:“德育……,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后者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教育性质的本质区别”[3]。德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才是德育最为根本的特性。不同的阶级总是依据本阶级的价值观、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培养符合自己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德育对象。

而在新媒体的信息时代下,信息庞大而又复杂,许多信息并不是包含传统的意识形态性,或者说是包含着隐性意识形态性。这种”非意识形态性”的错觉会使人们认为新媒体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认为高校德育是培育无阶级意识形态差异的道德品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反社会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消极思想文化以及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大学生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党和国家主流的声音往往会被其他非主流的声音所掩盖。一些警觉性差的德育工作者们在选取网络信息和素材作为德育内容时,会不知不觉地选取一些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作为德育的内容,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政治观和道德观。

(二)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挑战

西方网络话语霸权主义一直使我国在意识形态的“攻防战”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东欧剧变开始,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彻底地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新媒体网络是其活动的主要平台和途径。国内受反华势力支持的各种基金和网络“公知”大V竭力宣扬西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竭力诋毁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充当发达国家对华文化侵略的帮凶。而且由于网络资源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控制着绝大多数的网络资源。英语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29%,位列第一名,是全球第一大用户群。发达国家垄断网络话语权,给中国贴上所谓的“威权”和“专制”等标签,竭力地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世界舆论话语权向全球输出资本主义的道德观、文化理念进行隐形的政治意识形态输出。

(三)网络监管的不力

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各种客户终端(手机、电脑等),利用互联网技术,通信卫星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互联网的世界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带来了快捷的讯息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也使得网络监管难度加大,给政府控制信息源增加了难度, 削弱了“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地位。很多违反伦理道德以及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信息在网络中大肆传播,却无法做到及时控制。

尽管网络防火墙技术在不断提升,但是黑客和“翻墙”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防火墙和黑客技术的相互对抗使得网络监管技术只能保持短期的技术优势,再完美的网络监管技术也无法保持长久的优势。而在校园中,很多大学生都有能力应用各种网络“翻墙”软件接触国外的信息。维基百科和Facebook等网络平台中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和反社会主义的各种讯息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观,这些都给高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提升高校德育话语权的对策

(一)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学校的网络话语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培养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塑造道德观,还要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德育工作者们自身没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是向学生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的道德观和政治观,那就完全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指导原则。

其次,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来自学校的信息。德育的过程是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媒介便是信息。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理解外在世界的方式之一便是各种媒介。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便是“第四媒介”(手机和电脑等网络)。德育工作者要当好信息的把关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第一,德育工作者要提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提高话题预设的意识和能力,在生活中不断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和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话语权威。第二,要帮助学生认清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过剩所带来的问题。当今媒介信息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和内容,但是大量无序杂乱甚至有害的信息也是我们的灾难。信息既可以正确引导我们,也可以扭曲我们的价值观。就像斯坦利巴伦所说的:“无论媒介信息来源多可信,对待媒介信息都应该持批评态度”[4]。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对于新媒体保持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造谣、不沉溺、不过度。

(二)完善德育方式,提升学校德育的影响力

首先,完善“网下”和”网上”的互补式教育。所谓“网下”是指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者除课堂时间外利用新媒体的交流平台实施的教育方式,而“网上”是指学校课堂教育(讲台)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们利用大学生较为熟悉的QQ、微信等多种途径实施道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不能一味地使用这些新途径而忽视了课堂的教育和日常面对面的谈心活动。因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越发符号化和虚拟化,就易使网络教育活动放松对现实人的人格发展和道德责任。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人与人的现实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人的本质不是网络中的QQ昵称和图像。“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其次,牢牢占据两大网络活动阵地,发扬社会主义道德观,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今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主要是在两大活动区域,一是互联网上高校门户网站以及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二是QQ、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要利用门户网站“服务”特性,将德育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相结合。同时发挥出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政治观上的引导和宣传作用。同时,利用QQ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情况。抓住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最后,实践锻炼人的品质。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思想还是近代教育理念都强调实践的育人作用。荀子在《荀子·懦效》中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5]。意思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指出:“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可见实践活动在孕育活动主体的品德方面有重大作用。

高校的德育活动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或者是谈心对话的方式,在结合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一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性质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自我和个体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化。青年大学生群体有重视个人的利益、轻视集体和国家利益的不良倾向。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和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培养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 加强和完善网络监管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出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同时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监察队伍,及时处理网络突发情况,避免网络舆情的失范和失控。其次,充分发挥各大网站和运营商的监督作用,提高网站和网络社区等的运营质量,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建立信息防火墙,过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同时也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要坚决抵制校外的不良网络信息,建立第二道防火墙。要充分利用手机运营商在管理和监督的优势,尤其是手机运营商在信息传播过程的单向性,发布一些能够引领正能量以及预防性的短信信息,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最后,网络监管不仅需要相关制度和法规的保障,也不仅仅是网站和运营商的义务。我们每个网民都要做到自律,自己在网络中监管自己。

总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德育不仅是道德教育,更是一种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朱开轩.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J].宁夏教育,1994(11):8-9.

[4][美]斯坦利·J.巴伦. 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 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崔华前.试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姜希.以德育人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2).

Exploration of the Discourse Righ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N Jinjing,DING Huimin

(Marx Schoo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2,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under the new media era,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media, information openness, popularity, timeli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se new features while providing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material more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brought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d impact to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outlook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new media,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ideological discourse,power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话语权新媒体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