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认识理论中的“疆场”“地域”“领域”

2017-01-19李科政

学理论·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知性康德理性

李科政

摘 要:主要讨论康德哲学中的“疆场”“地域”和“领域”的概念,康德试图用它们来阐明理性的两种认识能力及其先天概念的应用范围。根据康德思辨理性的先天概念即自然的诸概念,也就是知性的诸范畴;同时,实践理性的先天概念就是自由的概念。这些先天概念的领域都局限于可能经验的对象。但是,自然的诸概念的领域是作为认知对象的显象,自由概念的领域是理性存在者在经验世界中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康德;疆场;地域;领域;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B5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82-02

众所周知《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认识理论的初步建立。在这两部著作中,康德对人类理性各部分的功能做出了分析,对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应用范围做出了科学的划分。此后,他又出版了《判断力批判》,作为批判哲学大厦的最后一个部分。在《第三批判》的导论中,康德再次概括了理性的两种认识能力的划界问题。而且,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说明,康德引用了“疆场(Feld)”“地域(Boden,Territorium)”“领域(Gebiet,Ditio)”三个概念。这些概念乍看起来十分奇怪,理解起来也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意义,就能获得一把进入康德哲学大门的钥匙。

一、何为“疆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说:“先天概念在多大的范围具有其运用,我们认识能力根据原则的应用所达到的范围就有多大,从而哲学达到的范围就有多大。”[1]7这里所说的“先天概念”,在思辨理性那里,就是自然的诸概念(Die Naturbegriffe);在实践理性那里,就是自由的概念(der Freiheitsbegriff)。根据康德,广义的认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辨理性认识现象界的活动,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能力;二是实践理性为意志提供法则的活动,这是理性存在者特有的一种能力。

思辨理性的基础是知性能力,自然的诸概念、即康德常说的诸范畴(Kategorien)就是知性中的先天概念,它们是知性用来规定直观的杂多(des Mannigfaltigen der Anschau-

ung)的工具。康德认为,诸范畴的应用范围决定了认识能力的应用范围。这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在一个合法的应用范围内,认识活动可以尽情驰骋;其二,认识活动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虽然它仍想要获得一些知识,但这种努力注定只能导致谬误。康德接着又说:“概念如果与对象发生关系,无论对于这些对象的一种知识是否可能,就都拥有自己的疆场。”[1]7-8这里的“概念与对象发生关系”,就是主体通过一个概念来认识一个对象的活动,也就是知性活动,或狭义的认识活动。

根据西方认识论传统,“认识对象”与“对象的知识”截然不同:前者是外在于主体的东西,后者则是纯然内在的,也就是在主体心灵之中的。因此,知识就发生在概念与对象的关系之中,所以“真理是理解与事物的符合。”[2]182当然,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主张: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同样也是内在的,它只不过是事物显现于我们心灵中的样子,是纯然的显象(Erscheinung)、而不是物自身(Ding an sich)。但是,即便是作为显象的对象,与作为知识的概念也是严格有别的,康德也并不反对“概念符合对象”的真理观。无论如何,任何“知识”都是在概念与对象的关系中来探讨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疆场”的意思。这个词的德文是Feld,它的字面意思是“旷野”“原野”。通过与“地域”和“领域”的对比,我们很容易看出,这里的Feld是战场的意思。那么,结合康德给出的定义:思辨理性的中的先天概念,也就是知性的诸范畴试图做出规定的一切可能的对象,都是它们想要去战斗的地方,也就是它们的疆场。同时,在实践理性方面,自由的概念试图做出规定的一切可能的对象,也就是它的疆场。当然,虽然康德把一切可能的对象——经验的和超验的对象——都叫作理性的疆场,但是,它们能否在这个疆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二、何为“地域”

“地域”的概念与“疆场”显然不同,这个词的德文是Boden,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地面”“土地”“地皮”;它的拉丁文是Territorium,字面意思是国家的“版图”“疆域”“领土”。因此,结合德文与拉丁文的意思:如果“疆场”的是指可以战斗、但未必能够占领的地方,那么“地域”就是通过战斗能够占领的区域。不过,能够占领、有权在这块土地上居住,这并不同时表示能够享有这块土地的主权。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康德对“地域”的解释是:“疆场的那个我们可能有所认识的部分,就是这些概念和为此所需要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地域。”[1]8根据这个解释,“地域”就是“疆场”中的那个能够征服的部分,也就是理性活动的一个合法范围。康德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超越经验的世界追求一切可能的对象的知识,这是人类理性的一个自然倾向。例如,形而上学的上帝理论与灵魂学说,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但是,康德相信,这种努力必定是毫无结果的,或者说,它总是会导致一些荒谬的结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批判旧形而上学。康德相信,旧形而上学滥用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导致了许多矛盾的结论,致使自己作为一门科学的尊严颜面扫地,在思辨理性,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根据康德:知性能力凭借诸范畴对认识对象做出规定,这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但是,在前康德时代的哲学家们那里,知性的先天概念的合法应用范围,从未得到严肃的考察。因此,康德说:“如果知性不能分辨某些问题是否处于它的视野之内,那么,它就永远不能确保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财富,而当它不断地逾越自己领域的疆界(正如不可避免的那样)并沉溺于妄想和假象的时候,就只好等着接受各种各样令人羞辱的斥责了。”[3]212

根据《第一批判》:思辨理性的合法应用范围,仅限于一切可能经验的对象。因为,知性中的先天概念,是在对一般的经验知识的可能性根据的追溯中获知的,它们的合法应用标志也仅限于此。至于超验的对象,知性的诸范畴在那里没有应用的标志。因此,思辨理性的“地域”只能在可能经验的世界。正如康德所言:“哲学的领域建立于其上和哲学的立法施行于其上的这个地域,却永远只是一切可能经验的对象之总和,只要这些对象仅仅被当作纯然的显象;因为若不是这样,知性就这些对象而言的立法就会是不可设想的。”[1]8同理,实践理性的合法范围,其实也仅限于经验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意志必须包含经验性的内容,否则的话,我们就无从得知要做什么。

三、何为“领域”

“领域”的德文是Gebiet,字面意思就是“领土”“领域”;它的拉丁文是Ditio,意思也是“领土”“疆域”。问题在于:它与前面的“地域”有什么区别?康德的说法是:“这个地域的那个由这些概念在其上立法的部分,就是这些概念和它们该有的认识能力的领域”[1]8。也就是说,“地域”仅仅是你能够居住的地方,“领地”是你享有立法权的地方。

就思辨理性而言,唯有知性活动与自然的诸概念在经验世界的地域之上,才拥有真正的立法权。我们知道,在认识的时间顺序上,知性的范畴后于直观的杂多;但是,在逻辑的顺序上,知性的范畴先于直观的杂多,它们是经验概念得以可能的根据。根据《第一批判》的说法:“概念与对象的相符”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认识的对象并不是作为物自身的对象,而是纯然作为显象的对象,它们是通过感性直观而呈现于我们心灵之中的东西。但是,“一种杂多一般而言的联结(Conjunctio)却绝不能通过感官进入到我们里面,因而也不能同时一起包含在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中;因为它是表象力的自发性的一种行动。”[3]106

表象力的这种自发性就是知性,它用范畴把直观的杂多联结成一个整体,以造成显象。因此,不但认识主体必须通过知性来认识一个对象,甚至这个认识对象自身也是先在地通过知性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知性能力的用途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它还必须充当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认识根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知性能力与它的先天概念是作为显象的世界的立法根据,一切可能经验的对象都是它们的领域。哲学史上把康德的这一主张叫作“人为自然立法”,但是,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够准确的。更好地表述应该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就实践理性而言,理性的活动与自由的概念在经验世界的地域之上,也拥有自己的领域与立法权。这一领域与思辨理性的领域并不重合,因为,实践理性关涉的仅仅是理性存在者在经验世界中的道德行为。具体而言,根据康德:在道德行为中,德性的根据是一个无条件善的意志,这个意志因此也表现为定言命令的形式。因此,定言命令就是道德法则在经验世界中的特殊形式。通过分析一个特殊的定言命令,我们会发现:其一,道德法则的内容总是经验性,也就是说,它包含一个经验世界中的行为;其次,道德法则的根据是纯粹先天的,因为,无条件的命令只能出自实践理性的一种纯粹应用,任何出自经验实践理性的命令都会是有条件的。

理性规定一个无条件的意志,这个意志可以导致经验世界中的一个行动。就此而言,理性的活动独立于自然法则之外,自发地充当了一个现象的原因性。换句话说,理性在它的纯粹实践应用中,表现出了一种真正的自由,即先验的自由。因此,康德说:道德法则虽然是自由概念的认识根据(Ratio cognoscendi),但是,自由的概念确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Ratio essendi)[4]2。因此,自由的概念是理性存在者的道德行为的立法原则,它与实践理性一起合法地占有这一领地。

到目前为止,本文已经对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疆场、地域、领域,做出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阐述,它们都仅仅局限于可能经验的世界之内。但是,自然的诸概念只能为作为显像的对象提供认识的原理,自由的概念则为经验世界中的道德行为提供认识的原理。在这两个领域之中,康德建立起了批判哲学的两座大厦。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ae Prima Pars 1-49 [M]. Lander: The Aquina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acred Doctri-

ne,2012.

[3][德]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李秋零,译注.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德]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李秋零,译注.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知性康德理性
欲望膨胀
枫叶知秋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知性优雅
“知”情知性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康德调钟
漫画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