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整合改革与建设

2017-01-18王顺朱艳凌刘超肖建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考核

王顺 朱艳凌 刘超 肖建英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整合改革与建设

王顺 朱艳凌 刘超 肖建英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PBL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中,锦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针对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整合。本文重点从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应用、考核评价实施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设思路。

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整合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相结合的“三段式”学科教育模式,这种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医学专门人才,对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沿袭多年的传统学科式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因每个学科都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造成基础课各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课之间无沟通,学科知识相对割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相脱节现象日趋严重。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授课的方式、方法势在必行[1]。

1 课程建设的背景

锦州医科大学在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综合教学改革实验中,在借鉴国内外课程整合经验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国内于1992年率先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 System Based Curriculum Model)”的教学模式改革,先后获得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在原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又启动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Model)全新教学模式[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PBL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科内与学科间、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联合梳理,以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主线,把原来的医学基础课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合后的医学课程体系理论课由17个教学单元,若干个PBL教学案例构成[3]。同时实验课程更多趋向于学科融合、基础与临床技能融合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教学既自成体系又与理论模块相呼应。作为总论课程的教学组成之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整合应运而生。

2 理论课程整合

锦州医科大学于1999年起在护理学本科专业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此次改革中《生物化学》课程通过相应的整合,形成了一门新课程《人体代谢与调节》,主要讲述构成生命的基础大分子、物质与能量代谢及基因信息的传递等内容。2013年又进一步对课程进行整合,融入了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的部分内容,形成一门新的课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4]。

在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引领下,2012年锦州医科大学又启动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课程内容的整合,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PBL全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全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相配合,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原学科教学体系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形成一门新的课程《生命的分子基础》[5]。新课程与传统医学本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将传统的生物氧化内容与生理学中的体温及其调节等内容整合为新的“能量代谢”。

(2)将血浆蛋白、血红素的生物合成、2,3-DPG旁路和白细胞代谢等血液生化内容整合到《血液系统》课程中。

(3)将生物转化作用、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等非营养物质代谢内容整合到《消化系统》中。

(4)将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原理调整到独立实验考试课程《分子医学实验技术》中。

3 实验课程融合

在理论课整合的同时,对于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亦进行整合,淘汰了原有的一些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重新组合内容,仅保留三个经典的实验以对学生的基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仪器的使用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实验内容,形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考试课程《分子医学实验技术》,在理论和实验上涵盖了基本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等内容[6]。

整个课程由核酸和蛋白质技术两条主线所构成,核酸技术分别涉及真核生物基因组提取,原核生物质粒的提取,目的基因的获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蛋白质技术涉及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如分子筛凝胶过滤分离纯化技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程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分子生物学部分内容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通过文献检索指导、文献综述的书写,科研方法训练等方式让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培养学生良好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与调整的同时结合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尝试,引入线上与线下、课前与课后、参与式教学等手段,进行翻转课堂的初步探索(图1所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视频讲解课程及相关资源已上线,学生可以在课堂外随时进行登陆观看学习,并利用相关学习资源进行扩展学习及测试。

采用小讲课的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知识点,以达到让学生很好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目的[7]。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正式的课堂讲解之前,提前1~2周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教学任务,不同的组别负责同一章节中的不同的内容,然后提供一些简单的课件资源供其参考。学生在领取小讲课任务后,进行组内的分工,确立各自的任务,推荐主讲人,研究教材,查找相关的资源,制作课件,期间如遇到困难随时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在课堂学生讲解时,注意不要打断学生的讲解过程,在讲解结束后要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总结,对讲解过程中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于存在的错误讲解一定要重点强调出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并给予纠正。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的过程达到强化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后的知识输出,并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仅作为辅助和引导者,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助于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同时,在不同章节中还引入不同的PBL案例,分析和讨论临床疾病发生、诊断与治疗的分子机制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积极性。

图1 课程教学方法的教学应用

图2 理论课考试各分数段人数统计结果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5.1 理论课程的考核

注重平时的行程性考核,辅以量化的考评,通过设定双重考核达标的标准,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整个课程包含平时的课堂出勤考核(5%),伴随课程的实验考核(5%)、课后作业(10%)、阶段测试(20%)和期末考试(60%)。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以百分计,如果低于60分,直接计为整门课程不合格。同时,虽然期末考试成绩高于60分,但如果各项加合的总体成绩低于60分,该门课程也计为不合格。

通过对应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教学改革班61名学生期末考试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课程75%同学很好地掌握了教学要求,优秀率为30%,最高分为99分。统计结果见图2所示。

5.2 实验课程的考核

《分子医学实验技术》独立实验考试课程的考核则由平时成绩(10%)、实验报告(10%)、操作考核(30%)和理论考试(50%)四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从操作规范性、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课堂纪律、实验室卫生保持等方面进行评价;实验报告中还包含有一定的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简答作业题;实验的操作考试则主要测试学生对于基本实验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酶标仪等的使用及标准曲线制备、不同浓度液体配制等基本实验方法的考核;理论考试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于实验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8]。

实验课程的考试分析表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和对实验基本理论掌握能力均较好,达到了教学预期。

6 下一步工作

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PBL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以课程为重点、建设与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为抓手,切实做好内容整合,做好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讲授学时,增加讨论课程学时,从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能力创新为引导,继续构建和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行程性考核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指导;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师教学研究。

[1]凌斌,邓世文,张艳,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改革的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131-133.

[2]肖建英,刘学政,曲巍,等. OSBCM与PBL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46-47.

[3]肖建英,刘学政,曲巍,等. “OSBCM”与“PBL”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839-840.

[4]苏荣健,王顺.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42-276.

[5]肖建英. 生命的分子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4.

[6]梁迅. 分子医学实验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40-168.

[7]孟和乌力吉. 本科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以环境社会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 (6):56-62.

[8]王爱梅,王琴.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2):19-22.

In tegration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Biochem 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WANG Shun ZHU Yanling LIU Chao XIAO Jiany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rgan System Based Curriculum Model” combined With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odel”,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t “Biochem 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courses for nurs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 was done in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iochem 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n clinical medicine from curriculum content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evalu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ideas for further construction.

Organ System Based Curriculum, Biochem 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odel

G642

A

1674-9308(2016)35-0004-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6.35.003

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4061)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500)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361)

锦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考核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湖南师范大学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