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就策划什么

2017-01-17刘敬文

出版广角 2016年22期
关键词:手记机遇与挑战策划

【摘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政类图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是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著作,其对“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辩证而深刻的解析。文章以编辑策划手记的形式,对《“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出版过程做了梳理,以期为出版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编辑;策划;手记

【作者单位】刘敬文,人民出版社。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是笔者2015年策划的图书,该书先后获得一系列奖项,销售量超过15万册,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书出版以来,陪伴着笔者一起成长,在这里笔者谈谈时政类图书的一些出版体会,以期与同行分享切磋。

一、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就策划什么

有人认为:“在整个图书利润总额中,选题策划的利润贡献率一般在50%左右,有时甚至高于5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选题策划对出版来说有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选题,再出色的编辑和校对,再出色的营销,都难以将一个糟糕的选题做成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图书。那么,对于时政类图书来说,我们应该策划些什么样的选题呢?在具体的工作中,笔者认为,时政类图书首先要关注时代的需要。

孙中山曾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势,有一个时代的需要。这个时代大势,既是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趋向,当然也是社会的发展动向。这是图书出版的背景。图书出版,尤其是时政类图书的出版,毫无疑问,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同频共振。作为一位出版人,首先要认清这个时代,方能谋定而后动,策划出为广大读者所认可的优秀作品。“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国际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正如《“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开篇第一句话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中国崛起关键阶段通过什么伟大倡议以确立国际话语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人类文明有何担当?‘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提出,就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切实回答。”这就是当前中国的大势。策划这样的图书,是时代所需,社会所需,国家所需。同时,笔者发现,国内的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对“一带一路”讨论比较热烈,观点纷至沓来,然而出版行业却比较冷清,尤其是缺少面向广大读者的普及类图书。很显然,这是一个市场的空白,是出版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当然,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谋定而后动,笔者立刻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对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背景、过程等有了系统的认识。这为笔者策划相关图书奠定了基础。

二、选对作者很重要

毫无疑问,对于一本图书来说,作者很重要。没有作者提供稿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出版社自主策划的选题来说,选一位合适的作者尤为重要。作者是否合适,一是看其是否对该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二是看其是否有较好的文笔。前者保证文章写作的专业性,不至于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价值可言;后者保证写出来的东西具有可读性,不至于读者读不懂,读不进去。具体到《“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的策划而言,笔者很庆幸,能和王义桅教授合作。王义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领域的权威专家,且有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的经历,对中国的政策和世界的形势有很好的认知。笔者之前便和王教授认识,对他的学术素养是了解的。此外,王教授文笔很好,善于在文中讲故事,化深奥为通俗,让普通读者也能读明白,读得进去。当时,让笔者犹豫的是,不知道王教授是否对“一带一路”有专门研究。于是,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发表的几篇谈论“一带一路”的文章,发现他写得很专业。事后也证明,《“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书稿专业程度及语言风格,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编辑要参与书稿框架的设计

编辑与作者如何就书稿内容的框架进行互动,对书稿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笔者从这几年做编辑的经验得知,很多专家学者写作,考虑得较多的是该书的专业性,比如观点是否有所创新和突破,而对于读者的需求和阅读能力考虑的比较少,自然也不太考虑图书是否有市场等问题。实际上,书的框架决定了作者要写作的大方向。编辑要想让图书在市场上受读者欢迎,必须要与作者一起设计图书的框架,善于与作者沟通,并从出版的角度提出真知灼见。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专,对某一学科有深入研究,而且要博,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在与作者构思框架的时候不至于畏首畏尾,提出的意见才能有见地。

回忆起《“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图书的策划过程,当时是王义桅教授来到人民出版社,而笔者当时仅仅是要策划一本“一带一路”的图书,对于具体怎么写,写什么,思路并不清晰。笔者问王教授打算写“一带一路”哪一方面。他说,当前国内谈“一带一路”机遇的比较多,谈风险的少,为此我们可以详细深入地介绍“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为政府、企业等开展“一带一路”工作提供参考。笔者特别佩服他对“一带一路”研究之专业、深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内研究存在的缺憾和读者关心的问题。任何一个战略的实施,都面临风险问题。但仅仅写风险并不太合适,读者也关心机遇。要是将“机遇”与“挑战(风险)”都写进去,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更加客观理性,社会更容易接受。于是,笔者把这个想法跟王老师讲了,他也深表赞同。于是,便有了《“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书名和基本框架。该书的第一部分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谈“一带一路”机遇,第三部分谈“一带一路”的挑战,第四部分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全书18万字,一气呵成,读者看后可以对“一带一路”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四、控制出版进度

时政类图书,与其他类图书的不同点,就在于时效性强。某一个主题的图书,首先出版的往往占尽先机,出版社支持,媒体关注,读者关注,销售量自然能保证。“一带一路”这个主题,是典型的时政类图书,时效性强。

1.编辑要与作者商量好交稿时间

作者不交稿,图书编辑等环节便不能继续下去,出版社只能干着急。笔者当时和王义桅教授商量的是,一个月见书稿,一个月内出版,争取成为国内第一本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的著作。为了完成书稿,王义桅教授加班加点,利用一切时间,甚至在飞机上都在写。这让笔者非常感动。最后,王教授如约交出了稿件。

值得说明的是,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公布,王教授又根据文件内容对书稿及时进行了修改,保证了书稿的质量及出版进度。这说明,时政类图书与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编辑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文件等的出台或变化,及时将相关变化体现在图书之中,才能避免图书一出版便过时的尴尬。

2.编辑要统筹兼顾、加快进度

作者交稿后,出版社要掌握好出版进度。首先,编辑要尽快地、高质量地完成书稿内容的一审工作。笔者在编辑《“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过程中的想法是,好的稿子到了自己的手上,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对得住作者、对得住书稿。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为下一环节留出更多时间。其次,要统筹协调好复审、终审、校对、封面设计等工作。笔者很感激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及编辑室主任张振明,因为他们不但对于封面设计、书名等提出了宝贵的指导建议,还协调我们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同事加班加点,保证了图书出版的快速、高效。可以说,没有人民出版社领导及同事的支持,也就没有该书的出版及当前广泛的社会影响。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本好书的出版,作者很重要,出版社内部的支持与协调工作同样重要。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出版后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不请自来进行报道,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该书系国内首本从国际关系角度通俗解读“一带一路”的著作。在察哈尔学会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有的读者自愿从上海赶过来参加;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的发布会上,原本能坐100人的礼堂,挤进了150多人,后面站了好几排,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有的学者针对该书的创新性,评价王义桅教授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有的记者跟笔者反映:这书出版正逢其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刚公布,你们就出版了这么优秀的著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愿意为这本书做报道。

五、图书装帧设计要注意细节

好的封面往往能够吸引读者,并在书店众多品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而不太好的封面容易让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在书店里也容易泯然众人。所以,编辑要提高对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有些编辑认为,书籍设计是图书设计师的工作和职责,与编辑无关。编辑只需要坐等其成,将书稿电子版交给设计师后就可不管不问。实际上,图书设计师手头通常有很多书要设计,若要求他对所有的书稿都通读以了解内容,并不现实。为了帮助设计师掌握一本书的内涵和精要,编辑就要主动作为,与设计师多谈些书稿的内容,甚至为其出谋划策。《“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的封面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商队在沙漠中行进,背景是黄色,喻示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半部分是蓝色,海水的颜色,喻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该书第一次印刷上市后,部分读者觉得封面过于学术化,不太活泼,我们重印时又设计了个浅蓝色的腰封,腰封上放有该书的获奖信息,这样既达到宣传的效果,又让封面更加活泼,吸人眼球。在封面设计的过程中,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设计师多沟通,并广泛听取同事、读者的意见,不断完善,决不可一意孤行,主观臆断。

六、利用一切渠道做好图书的发行与宣传

俗话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就有30多万种,更不用提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上更加繁杂的信息。因此,图书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没有宣传,读者连有这本书都不知道,当然不会去购买。作为编辑,要有宣传意识。书一出版便万事大吉,被动等待读者来发现的想法,早已经过时。《“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出版后,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打两场新书发布会

该书举办的两场新书发布会第一场是人民出版社与察哈尔学会合办的,第二场是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办的。两场发布会都邀请了众多专家及媒体人士,每场效果都很好,座无虚席,提问踊跃,思维碰撞出火花。

2.撰写书评

王义桅教授邀请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党组书记叶小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为该书撰写书评。他们的书评有一定的权威性,发表在《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举办读书会

在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的支持下,我们举办了两场读书会,让读者和王义桅教授面对面交流。王义桅教授学识渊博、口才极好,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

“互联网+”时代,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方式是图书宣传的重要方式。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渠道,选取精彩内容进行发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将图书的获奖信息及时传递给读者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先后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度好书、中国出版协会2015年中国30本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2015中国好书”等多个重要奖项。该书还入选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被全国众多地方省市党委理论中心列为学习用书。图书获奖后,我们都在书的腰封上体现出来,并与当当、京东等网店沟通,将获奖信息列入图书的简介之中。

6.作者主动自发宣传该书

对于图书的宣传,出版社的工作很重要,但没有作者的配合,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作者主动自发的宣传,有时候操作远比出版社更容易,影响更大。王义桅教授在图书出版后,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在讲座、会议、访谈中宣传该书。比如在举办“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时,王教授和举办方沟通,允许人民出版社到会场入口处展书。这种活动,让图书与目标读者直接面对面,减少了中间环节,既销售了图书,又达到了宣传效果。

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图书的出版其实也是这样,作者、编辑、校对、宣传、发行、读者等各自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才有一本书的成功。编辑就是要在这众多角色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让图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手记机遇与挑战策划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阅卷手记——一次函数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