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脑梗死1例

2017-01-17刘爱飞王金霞李方林陈懿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6期
关键词:真性血细胞基因突变

刘爱飞 王金霞 李方林 陈懿建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脑梗死1例

刘爱飞1王金霞1李方林1陈懿建1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脑梗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增多。血栓形成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多为脑动脉栓塞,常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3岁,农民,因“双下肢乏力”入院。患者于10月30日凌晨起夜发现双下肢乏力,不能行走,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无视物成双、视力下降等不适。既往“脑梗死”、“高血压”病史10年余。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5/85 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 mm,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向各方向运动充分,无视野缺损。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居中。双下肢肌力2级,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右下肢刺痛觉减退,余肢体刺痛觉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我院急诊头颅CT示:①左侧脑室后角斑片状稍低密度,考虑缺血梗死;②右额顶枕叶脑软化灶,左侧脑室前角陈旧性梗死;③脑白质缺血,脑萎缩。

入院后辅助检查:10月30日血分析:白细胞13.09×109/L,血红蛋白180 g/L,血小板361×109/L,HCT 54.8%。11月07日骨髓检查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55.5%,红系占27.5%,粒∶红=2.02∶1。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细胞可见,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中见中毒性及退化性改变。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部分见核小浆少,成熟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染色尚可,嗜碱性红细胞常见。巨核细胞42个/全片,血小板成堆、成簇,散在分布,量略增多。淋巴、单核细胞无特殊。浆细胞可见,形态无异常。未见肿瘤细胞及寄生虫。血片示白细胞分布略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伴中毒性改变,成熟红细胞大小、染色尚可,血小板成堆,散在分布,量略增多,未见幼稚细胞。骨髓基因检测示BCR-ABL基因阴性,JAK2V617F基因阳性,CALR基因9号外显子未发生变异。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腹部彩超示脂肪肝、胆囊息肉样病变,余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MRA示①左侧额颞顶叶及右侧额顶叶多发急性梗死灶;②右侧枕顶叶软化灶并胶质增生;③双侧基底节、脑干陈旧性腔隙性梗死;④脑白质缺血,脑萎缩;⑤脑动脉硬化;⑥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未显示。脑电图:轻中度异常脑电图。心电图、凝血分析、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塞通、阿托伐他汀、羟基尿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11月17日复查血分析:白细胞9.52×109/L,血红蛋白156 g/L,血小板402×109/L,HCT 46.2%。11月20日复查血分析:白细胞8.2×109/L,血红蛋白158 g/L,血小板423×109/L,HCT 46.2%。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2 讨 论

PV可呈隐匿性,一部分患者直到诊断该病时仍无明显症状,多因行血细胞分析检查而发现血细胞升高。也有部分患者以脑卒中症状首发,一般以脑血管病首发的PV年龄较大,但肝脾肿大可不明显。本例属老年患者,拟“脑梗死”入院,腹部超声未见肝脾肿大。PV继发的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入院后患者血分析提示血红蛋白180 g/L,且三系血细胞均增多。骨髓检查结果提示三系增生活跃。基因检测发现BCR-ABL基因阴性,JAK2V617F基因阳性,CALR基因阴性。根据2014年修订建议标准〔1,2〕该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PV的诊断标准。JAK2突变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PV发病机制的核心事件〔3〕,对PV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周水阳等〔4〕认为JAK2V617F突变在不合并脑梗死有一定的高突变率。甚至,一部分JAK2V617F阴性PV患者可检出JAK2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所以,在临床诊疗中,对于怀疑PV的患者,建议先行JAK2V617F基因突变筛查,当JAK2V617F阴性且血清EPO低水平时再行包括JAK2第12外显子的其他JAK2基因突变检查〔5〕。为避免漏诊误诊,可以采用微阵列数字PCR进行JAK2V617F基因突变检测。微阵列数字PCR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检测体系中表现出比荧光定量PCR的更高的灵敏度以及良好的稳定性,有助于其在体细胞突变微量情况下更准确地检出突变〔6〕。

PV患者在诊断后应对患者进行预后分组判断,以便更好指导临床治疗。白洁等〔7〕对816例PV患者的生存现状及预后进行单中心分析,认为高白细胞、高年龄、血栓栓塞是影响PV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依据患者年龄、白细胞数、血栓发生情况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8〕。本例患者为老年,白细胞较高,同时合并高血压且多次发生脑梗死,归为高危组。PV患者并发血栓栓塞主要在于患者血细胞增多,血细胞比容和血容量绝对增多,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滞度增高,血管内压力增高,从而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等改变,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9〕。炎症反应在血栓形成性疾病发病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JAK2V617F突变可影响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的表型,甚至是维持MPN相关炎症的条件〔10〕。老年PV患者危险因素较多,多为高危患者,更易合并血栓栓塞及向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转化。目前对于高危患者,在针对脑梗死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联合进行降细胞治疗。PV的治疗目标是避免血栓形成、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预防骨髓纤维化和向急性白血病转化〔8〕。过去许多医生都不愿意使用羟基脲,因为担心会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进展的风险,现有的证据表明,羟基脲是最安全的和最便宜的控制高风险PV的药物〔11〕。并且,目前认为小剂量阿司匹林不仅可以安全的预防血栓形成,而且不会增加PV患者的出血风险〔12〕。所以,PV患者在诊断后常需要坚持降细胞治疗,并复查血细胞分析甚至进行骨髓检查以了解骨髓增殖情况,及时洞察PV向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转化趋势。为了防止血栓形成,尤其是高危患者,均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1Barbui T,Thiele J,Carobbio A,etal.Masked polycythemia vera diagnosed according to WHO and BCSH classification〔J〕.Am J Hematol,2014;89(2):199-202.

2Barbui T,Thiele J,Vannucchi AM,etal.Rethink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polycythemia vera〔J〕.Leukemia,2014;28(6):1191-5.

3王化泉,邵宗鸿.应重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8):1361-3.

4周水阳,胡喜梅,赵迎春,等.JAK2 V617 F基因突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7221-2.

5史仲珣,肖志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解读〔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10):852-7.

6许 笑,张群峰,张心菊,等.采用微阵列数字PCR检测JAK2基因V617F突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3):176-80.

7白 洁,石 慧,艾丽梅,等.单中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816例生存现状及预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8):1364-8.

8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4):265-8.

9Varricchio L,Masselli E,Alfani E,etal.The dominant negative β isoform of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is uniquelyexpressed in erythroid cells expanded from polycythemia vera patients〔J〕.Blood,2011;118(2):425-36.

10Lussana F,Carobbio A,Salmoiraghi S,etal.Driver mutations (JAK2-V617F,MPLW515L/K or CALR),pentraxin-3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and polycythemia vera〔J〕.J Hematol Oncol,2017;10(1):54.

11Dingli D,Tefferi A.Hydroxyurea:The drug of choice for polycythemia vera and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J〕.Curr Hematol Malig Rep,2006;1(2):69-74.

12Landolfi R,Marchioli R,Kutti J,et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aspirin in polycythemia vera〔J〕.N Engl J Med,2004;350(2):114-24.

〔2017-01-15修回〕

(编辑 袁左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60047,81160073);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2BAB205053);江西省卫生厅重大项目基金(20114011);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KJLD14085 )

陈懿建(1971-),男,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白血病、血栓与止血的研究。

刘爱飞(1991-),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

R2

A

1005-9202(2017)16-4144-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6.105

1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猜你喜欢

真性血细胞基因突变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建筑原真性探微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