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平《隋本黄帝内经明堂》评述

2017-01-16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610075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灵枢全书黄帝内经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610075)

和中浚 王 丽

书刊述评·

廖平《隋本黄帝内经明堂》评述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610075)

和中浚 王 丽

评论廖平《隋本黄帝内经明堂》的主要内容和学术特点。认为全书以杨上善《隋本黄帝内经明堂》居首,故用以作为全书书名,但书中所辑的其它10种文献仅有2种与其有关。全书包括杨上善的5种医经著作,清代经学家黄以周与《内经》《太素》有关的4种文献序文,以及其他2种医学文献。学术特点首先表现为从目录学角度对《太素》和《内经》进行的研究,廖平特别重视杨上善及《太素》,或与其受黄以周的影响有关。提出廖平对黄氏之学的重视及运用应该作为研究其医学思想和著作的一个重要线索。发现其以《太素》为基础的医学文献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的原委。

廖平 隋本黄帝内经明堂 杨上善 太素

廖平(1853- 1932年),四川井研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经学家。60岁(1911年)大病后学医,以经学治医,前后共达6年时间[1]70- 76,其医学著作主要完成于这一时期,共撰有医学著作26种,附6种[2]。其中《隋本黄帝内经明堂》在《廖平医书全集》中位列诸书之首,四川存古书局首刊于民国十年(1921年),系《六译馆医学丛书》之一。但多年以来,除廖果撰文对廖平医学行状进行过专题论述外[3],其他研究多在围绕其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时偶有涉及,以其晚年用《内经》五运六气来解释《诗经》和《易经》的经学六变最为集中[1]109,[3],[4]90- 108,对《隋本黄帝内经明堂》一书的研究迄今尚付阙如。本文拟从此书着手,对廖平医学著作进行研究,探讨廖平的医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总结其医经著作的特点,以便更系统地开展川派经学家涉医研究。

主要内容

全书以其所辑的杨上善《隋本黄帝内经明堂》居首,故用以作为全书书名,但这种命名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全书内容特点,虽说古代这种例证并不鲜见,但作为全书的书名,并不是很恰当。《隋本黄帝内经明堂》就全书而言不是内容核心,所占文字比重也少,用此作为全书书名很容易误导读者以为该书是研究《黄帝内经明堂》的文献。实际上,书中其他部分的内容与此关系不大,可能是因为黄以周从日本所购《太素》中“以杨注《明堂一卷》混厕其中”[5]43,作为杨上善的著作之一,价值珍贵,故纳入该书。

全书共包括其所辑的11种古代文献,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辑录的唐·杨上善的5种医经著作,这是全书的重点;其二是辑录的清·黄以周与《内经》、《太素》有关的4种文献序文;第三是辑录的其他2种医学文献。

主要特点

1.首举目录

目录学是古代学者的基本功,如章学诚认为目录学有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是读书治学的首要之举。廖平作为经学家,自然得心应手,故全书中一些最有价值和学术分量的文献首先就表现在廖平从目录学角度对文献进行的研究,以《黄帝内经太素篇目》、《灵枢隋杨氏太素注本目录》、《素问隋杨氏太素注本目录》、《图书集成医部总目表》4种文献最为典型。

《黄帝内经太素》篇目不仅依次标明《太素》的卷次名称、篇题、存佚及内容是否完整,卷首是否缺篇名,而且列出《太素》内容出于《内经》何处,并对黄以周的研究予以评注,一些已佚内容多引用《新校正》及《类经》的资料进行补充辑佚考证。《灵枢隋杨氏太素注本目录》、《素问隋杨氏太素注本目录》属于全书中作者颇下功夫的内容,学术价值尤为突出,应属全书的重点,将现存《灵枢》、《素问》原文篇次与《太素》相关篇目依次进行比较参校,是其仿黄以周以《素问》、《灵枢》、《太素》三书互校研究方法的压轴之作,故有“黄氏之作,未见传本,今仿其例,别为此书”[5]27。文中对《内经》经文在《太素》中相关内容的存轶和内容是否完整,乃至标明其内容“一见”、“二见”甚或直至“十八见”于《太素》何卷何篇,于《太素》的起止位置和具体字数,以及缺失内容可从何处补足等都有详尽研究与明确记载,可与《黄帝内经太素篇目》比较参看,这中间无疑花了作者不少的心血,为研究《内经》和《太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目录学文献。

廖平在《素问》与《灵枢》的学术价值之间更倾向于《灵枢》,故谓“《灵枢》为经,《素问》为传,虽不能劈分,大略如是,医书之于《灵枢》较《素问》尤为根原”[5]27,特别重视对北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新校正)》和张景岳《类经》资料的考证运用,为其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从而与全书其他部分主要以辑录原文(或加按)为主的形式相区别,也为我们找到了为什么在全书主要围绕《内经》和《太素》的文献中突然出现《图书集成医部总目表》这样一部似乎毫不相关的目录学著作的原因。《图书集成》是一部520卷的大型类书,在目录学上有着重要价值,罗元黼谓“诚医学之类苑,方技之大观”[5]57,可以借以窥探医学文献的概貌,扩大视野,方便研究,从篇末题记看,或为罗氏所辑。罗元黼为四川崇庆人,曾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注重经学,尤长于史,与长于经学的廖平等齐名,民国初年为四川国学院教授,1926年纂修《崇庆县志》。

2.尤重《太素》

全书主要是辑录中医文献,且以与《内经》和《太素》有关的内容为主,与廖平其他医学著作中主要以杨上善《太素》的内容为基础进行补正校注的一贯做法相一致。不同之处是该书没有对原文进行校注,或仅仅在篇首写有题记,或篇末加有按语,这与全书基本上没有涉及经文具体内容有很大的关系。该书主要是廖平进行医经研究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是继其61岁和63岁校注有关脉学、医经诸书之后,于64岁时进行的承上启下的研究[1]70- 74。

为什么廖平特别重视杨上善及《太素》内容呢?书中于《灵枢隋杨氏太素注本目录》中对此有所解释:“《灵枢》注本今日所传大抵明人,其去隋几千年,师传亡佚,错误满纸……以《太素》比明注,其相去不可以道里计。”[5]27也就是说,《太素》出于隋,不仅比唐代王冰注《素问》早,更比现存于明代的诸种《灵枢》注本早得多,其质量和水平当然也就高很多。这里不仅有一个成书时间先后的问题,还表现为廖平对杨上善学识的认可。当然,说明注“错误满纸”,也言之过甚,实际上是廖平复古思想的具体体现。

廖平特别重视杨上善及《太素》另一方面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到清代学者黄以周的影响,全书中大部分文献可以说都与黄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黄以周与其父、堂弟、子并称为“三代经师”,先后主持宁波“辨治经社”和江阴“南箐书院”,著《礼书通故》100卷等多种经学著作。黄氏作为经学家研究医学,特别重视对杨上善《太素》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与同为经学家的廖平有类似之处,为廖平所欣赏。作为先行者,他的思想态度和研究方法无疑会对廖平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围绕杨上善及《太素》的研究上表现得最为典型,从某种程度而言,廖平的研究可以说是对黄以周医经研究的承续。该书的第一部分5种文献与黄以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如前2种因黄氏从日本引入并有考证,后3种遵循和运用了黄氏的研究方法,更不用说第二部分黄氏亲撰的4种序文。因此,全书11种文献中共有9种文献与黄以周有关,廖平对黄氏之学的重视及运用应该作为研究廖平医学思想和著作的一个重要线索。

3.以经治医

全书第二部分内容为其辑录的黄以周4篇序文,为什么仅有序文而没有正文,是因为4篇文献的正文均已佚失[6]。黄氏从经学研究转向诸子百家,涉足医经,首校《素问》,再校《太素》,先后完成《黄帝内经素问校本》、《黄帝内经素问重校正》、《黄帝内经明堂》、《旧抄太素经校本》、《黄帝内经九卷集注》多种,以《太素》、《素问》、《灵枢》三书互校[6],其仅存的序文阐述了其研究考证的见解,记录了其整理文献的研究方法,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廖平所欣赏,故被收录入此书。并对其后来医经的研究方法有着重要影响。二人皆以经学家的身份治医,故必然有气味相投之处,从廖平的按语中可见其对黄氏的认同。

按语中同时也反映廖平阅读过大量相关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素问重校正》按中评说:“宋新校正古医书多矣,校语惟此书最详,其余《伤寒》、《金匮》、《脉经》、《甲乙》、《太素》、《千金》、《外台》,寥寥数十条,《灵枢》则更无一字。”[5]50- 51如果没有读过这些文献,断不会有此明确的认识和评语。

对于廖平医学著作中的经学研究方法,廖果在论及廖平的治学之道时已提出,其在《经学初程》中提出的“读书要疑要信,然信在疑先”,“经学要有内心,看考据书,一见能解,非解人也,必须沉静思索,推比考订,自然心中贯通”。对这些观点方法,全书中也有多处体现,如前述对于《太素》的信和《灵枢》明注的疑,对于《太素》与《内经》篇目的融会贯通等。

全书中以辑录的医经文献为主,包括一些与医经及医学目录学有关的内容,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考证,尤其重视遵循黄以周对《内经》与《太素》的比较研究方法,是其继脉学及前期医经著作之后的医学文献,属于廖平进行医学研究的中后期之作。从中可以发现其以《太素》为基础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的一些原委,以及医经是其除脉学和伤寒诸书之外的另一类重要研究成果。

[1] 廖幼平.廖季平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1985:70- 74,70- 76,109.

[2] 林乐昌. 近代蜀学大师的文献集成性成果——舒大刚、杨世文主编《廖平全集》简评[J]. 孔子研究,2016,(2):159- 160.

[3] 廖果.廖季平先生医学行状评述[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22- 26.

[4] 陈德述,黄开国,蔡方鹿.廖平学术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90- 108.

[5] 廖平著.王凤兰等点校.廖平医书合集[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10:27,43,46,50- 51,57.

[6] 胡本祥,黄友梅,俞成芬.黄以周治《内经》[J].中华医史杂志,2002,(1):39.

R221

A

1006- 4737(2016)06- 0058- 03

2016- 07- 11)

猜你喜欢

灵枢全书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图片资料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整体入手提高整本书阅读成效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我的孤独,只剩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