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FDP、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2017-0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6期
关键词:二聚体粒细胞白血病

杨 娜

(盘锦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10)

探讨FDP、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杨 娜

(盘锦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10)

目的 探讨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实施疾病检测的过程中,分析FDP以及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FDP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分别实施检测。通过对比临床检测结果以突出FDP以及D-二聚体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 在实施临床化疗前,在FDP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体检人员比较,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表现为显著的升高(P<0.05);临床完成化疗后,在FDP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体检人员比较,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会表现出纤溶系统激活以及凝血激活的情况,此外患者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临床对其实施FDP检测以及D-二聚体检测表现出显著的价值,随着患者疾病的好转,上述两项指标含量会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表现出显著的诊断价值。

FDP;D-二聚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针对此类患者主要选择化疗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与此同时针对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针对此类疾病患者在实施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对患者的疾病进展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对患者实施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效完成。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其体内会表现出程度有所不同的纤溶功能异常以及凝血异常的情况[1]。为了探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FDP检测以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组,临床针对上述两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且同设立的对照组健康人员进行对比,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9例,女11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15~6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59±2.93)岁;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16~6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62±2.96)岁;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中,均未表现出心脏、肾脏、肝脏以及肺部等重要器官损伤现象,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同对照组健康人员的性别以及年龄等,均衡性明显(P>0.05)。

1.2 方法:对于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人员,在准备实施临床检测之前,要求所有研究对象需要禁食,时间为

12 h,在1 d内对于两组研究对象禁止进行相关的剧烈运动,对两组研究对象的静脉血实施抽取,剂量为3 mL,完成后实施离心,3000转/分钟,离心的时间为10 min,对研究对象的血浆实施分离,之后进行保存,控制温度为-20 ℃[2-3]。采用法国的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试剂为配套试剂,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在实施临床检测的过程中,对于两组研究对象均根据试剂盒相关说明有效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对于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人员相关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完成,D-二聚体水平以及FDP水平实施t检验(以 表示),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健康人员的D-二聚体水平为(0.31±0.17)μg/dL,FDP水平为(1.88±1.19)μg/mL,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实施化疗前的D-二聚体水平为(5.42±1.22)μg/dL,化疗后的D-二聚体水平为(0.59±0.95)μg/dL;实施化疗前FDP水平为(8.77±2.39)μg/dL,化疗后的FDP水平为(2.02±1.29)μg/dL,在实施临床化疗前,在FDP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体检人员比较,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表现为显著的升高(P<0.05);临床完成化疗后,在FDP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体检人员比较,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急性白血病作为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在患者体内表现出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的情况,在患者的外周血液中会出现白血病细胞侵入的情况,针对患者血液正常血细胞的分化会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会导致患者正常血细胞出现异常凋亡的现象[4]。对于成年人,临床存在较高概率患有此种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化学毒物、放射性等系列因素有关[5]。

APL是一种特殊的白血病类型,易并发DIC,其原因除了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外,主要是因为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大量破环后,其颗粒释放出促凝物质及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入血,激活凝血系统而发生。众周所知,FDP、D-D是纤溶的特异指标,FDP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和纤维蛋白降解(FbDP)产物的总称.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一,二者是有联系的,FDP包含D-D,D-D是特异的FDP,但D-D不能代替FDP。本文对40例M3患者的FDP、D-D的观察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生理情况下,机体正常的止血与抗凝血及纤溶功能处于动态平衡。发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骨髓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早幼粒细胞,继而表现为止血及纤溶功能异常,发生广泛而严重的出血 。 FDP作为纤溶活性筛查指标之一,对于患者体内表现出的纤溶亢进可以进行有效反应[6],具有较高的灵敏度。D-D是DIC实验中特异性较强的指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以及FDP含量均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升高,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对上述指标实施联合检测,对于疾病是否处于pre-DIC的判断以及治疗等均会发挥显著的价值[7]。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进行D-二聚体以及FDP检测后发现,在未实施化疗前,在上述两项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员,化疗后同对照组健康人员无明显差异,有效证明D-二聚体以及FDP检测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通过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表现出显著的价值,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做出保障。

[1] 尹佳,孙爱宁,田孝鹏,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1):39-44.

[2] 董大鹏,徐爽,艾清,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491-1492.

[3] 丁士华.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 mRNA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47-147.

[4] 仇飞,张辉,赵旭杰,等.免疫荧光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蛋白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0):1875-1878.

[5] 赵峻峰,李华,王立新,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荧光定量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571-2573.

[6] 郎丽,李惠民,刘华等,.实时定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a融合基因[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15(4):714-719.

[7] 张宏,梁建英,李军,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24(4):521-522.

R733.31

B

1671-8194(2017)26-0074-02

猜你喜欢

二聚体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