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2017-01-16陈文彬闫新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6期
关键词:免疫组化胃肠道阳性率

陈文彬闫新玲

(1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 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陈文彬1闫新玲2

(1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 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1例确诊GIST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s主要发生在胃及小肠;内镜检查阳性率12.5%,腹部彩超或CT阳性率为37.5%;免疫组化显示CD117、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CD34为71.4%、SMA为14.3%、S-100为19.0%。结论 GISTs是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的肿瘤,其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34和CD117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临床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2年~2014年收治的21例GIST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总结其特征,旨在提高认识,为今后的病理诊断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确诊。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6~73岁,平均57.6岁;50岁以上16例(76.2%),40岁以下仅2例; 肿物均生长于消化道管壁内,向黏膜腔或浆膜外突出。其中胃间质瘤12例(57.1%),小肠间质瘤6例(28.6%),结肠间质瘤3例(14.3%)。

1.2 临床表现及术前辅助检查:其临床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不适9例,(42.9%),腹部包块4例(19.0%),有消化道出血(黑便)6例(28.6%),上述各主要症状之间可有交叉。2例无症状,在癌症普查和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本组术前16例腹部彩超或CT检查有6例提示:腹腔实性占位病变;8例内镜检查:7例镜下取材仅见表浅黏膜,未见肿瘤组织,手术后证实;1例肿瘤表面有溃疡形成,活检见梭形肿瘤组织。

1.3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法,每例标本均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CD117(酪氨激酶受体)及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5种单克隆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背景清晰,呈棕黄色为阳性部位,其中CD117、CD34阳性部位:胞膜/胞质;Vimentin、SMA阳性部位:胞质;S-100阳性部位:胞质/胞核。

2 结 果

2.1 病理组织学观察:肿瘤大小直径2~10 cm,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层或浆膜下层,呈卵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灰白、灰红色,呈实性或囊实性。本组21例全部为梭形细胞型,细胞核呈梭形或长杆状,似平滑肌细胞,细胞界限不清楚,胞质丰富,部分可见细胞核端空泡;瘤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旋涡状或栅栏状;1例胃体病例肿瘤细胞丰富,排列紧密,细胞有异型,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伴有出血、坏死;l例小肠病例淋巴结有转移。

2.2 免疫组化染色表型:本组21例中21例均表达CD117和Vimentin(100%),主要为弥漫性强阳性;15例表达CD34(71.4%),呈弥漫强阳性;3例表达SMA(14.3%),局灶状阳性;4例表达S-100(19.0%),局灶状阳性。

3 讨 论

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胃肠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2],在本组病例中占57.1%(12/21),与文献报道50%~70%的结果相符。其次为小肠,为25%~30%,本组28.6%(6/21)。

GISTs往往从消化道腔壁的肌层或黏膜肌层发生,向腔内、浆膜面或双向生长[3]。术前诊断有一定难度,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本组病例术前均难以确诊。提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甚至是偶然的。当肿瘤进展增大,临床上可出现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呕血、便血及腹部包块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本组病例中2例无症状,在癌症普查和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腹部疼痛不适9例,腹部包块4例,有消化道出血6例,均无明显特异性。通过腹部彩超或CT检查发现6例不同器官肿瘤的占位性改变,阳性率为37.5%,提示腹部彩超、CT有助于了解肿瘤的部位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内镜检查虽可细致地观察到黏膜皱襞的改变,并可同时进行活检得到病理诊断,但对黏膜下病变及腔外病变则效果不理想,故阳性率不高,本组仅为12.5%。

GISTs的最后诊断依赖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其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束状和弥漫性排列,光镜很难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区别。但肿瘤免疫组化CD117和CD34这两种标志物在GISTs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区分GISTs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的主要标志物。本组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及CD34阳性率71.4%。CD117几乎在所有的Cajal间质细胞、黑色素细胞、生殖细胞、肥大细胞及造血干细胞中均可表达[4]。然而,在真正的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均不表达该蛋白。内皮细胞标记(CD34)是一种分子量为110 kD的单链穿膜蛋白,其表达于早期淋巴造血干细胞、祖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胚胎纤维母细胞、肥大细胞、少数间叶组织和某些神经组织的细胞[4]。由于CD34在真正的平滑肌细胞中也表达,故常常与CD117联合使用。在GISTs中常常同时表达CD117和CD34。SMA和S-100均局灶性阳性表达,与有关文献报道[5]相一致。说明了可向肌源性分化或向神经分化,二者同时表达说明GISTs为非单一分化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

总之,GISTs是胃肠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内镜检查仍有漏诊可能,超声和CT检查具有临床实用意义。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明确诊断与组织分型,CD117和CD34阳性对本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1] 郭影,员永生,王甜甜,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J].海南医学,2009,20(5):146-146.

[2] 李莉娜,杨苏敏.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J].长冶医学院学报,2010,24(1):16-17.

[3] 程烽涛,刘玲.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及CD117和CD34表达与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6):1222-1224.

[4] 李琳.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2):113-114.

[5] 尚瑞刚,闫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长冶医学院学报,2008,22(2):98-99.

R735

B

1671-8194(2017)26-0064-02

猜你喜欢

免疫组化胃肠道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