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动脉主干栓塞治疗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

2017-01-16许志英谭桂芳刘智刚于春雨田兴丽孙秀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6期
关键词:动脉血主干栓塞

钱 永 高 众 许志英 张 猛 谭桂芳 刘智刚 石 俊 于春雨 田兴丽 孙秀东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辽宁 大连 116033)

脾动脉主干栓塞治疗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

钱 永 高 众 许志英 张 猛 谭桂芳 刘智刚 石 俊 于春雨 田兴丽 孙秀东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辽宁 大连 116033)

目的 探讨脾动脉主干经导管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2例肝硬化同时合并有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选中病例均进行脾动脉主干经导管栓塞术治疗,同时,在术前术后对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脾功能亢进程度等数据进行测量,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 术后3、6个月检测提示,患者的Child-Pugh分级、脾功能亢进程度分级情况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经导管脾动脉主干栓塞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表现,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肝硬化;介入;栓塞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y stem syndrome,SASS)是指肝硬化失代偿期脾脏增大,脾动脉增粗后由于虹吸作用与肝动脉、腹腔干动脉争夺血液,导致肝动脉灌注不足进而引起肝组织及胆管系统缺血的临床表现。最初见于有关肝移植的文献报道中[1-3],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中也普遍存在SASS现象[4-5],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通过介入手段对SASS进行干预来达到改善部分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5.6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3例,B级21例,C级8例(15.4%)。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9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11例,特发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2例,全部病例均经肝脏CT、B超及实验室化验检查,证实为肝硬化、脾大,并有脾亢表现。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后,根据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标准[5-7]选择患者进行脾动脉栓塞治疗;标准包括:①脾脏明显增大;②脾动脉主干扩张,直径>4 mm或大于肝动脉主干直径1.5倍以上;③肝动脉血流通畅,但管腔纤细,血流迟缓,肝实质动脉期充盈延迟;④脾动脉血流速度快,造影动脉早期脾实质强化充盈明显;⑤因脾动脉血流增快,进而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流增强,使之于动脉期即可见显影。

1.2 手术方法: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入路,透视下导丝导引插入RH导管于腹腔干动脉、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分别造影,观察脾动脉和肝动脉直径和血流动态,观察门脉血流情况;后选择性将导管插入脾动脉主干内外1/3处,经导管在脾动脉内植入纤毛金属弹簧圈,造影复查,栓塞至脾动脉主干血流缓慢,减少50%~70%为标准。植入后再次进行脾动脉造影,观察肝脾动脉血流变化。

1.3 围手术期处理:术前24 h进半流食,口服甲硝唑,术前12 h均予以禁食,并予以通便灌肠处置;术后24 h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连续观察患者体温,胸腹部体征,呼吸状态及神志改变等变化。术前、术后6个月空腹检查患者血常规结果和肝功能,观察检测术后12个月的患者生存例数、肝功能分级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6个月生存率:患者51例生存,生存率为98.1%;1例死亡(消化道大出血)。

2.2 术后6个月肝功能变化: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复查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A级27例,B级23例、C级2例(3.8%),Child分级A~B级组,及C级组病例肝功能分级变化对比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

2.3 术后6个月化验血常规,术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65.12±33.65)×109/L,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4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包括脾区疼痛(49例,94.2%)、发热寒战(14例,26.9%)、胸腔积液(少量23例,44.2%,大量3例,5.8%)、腹腔积液(41例,78.8%例)、脾脓肿(1例,1.9%)、消化道出血(1例,1.9%)等。

3 讨 论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ial steal syndrome,SASS)最早见于肝移植术后的病例报道中[1-3],但总例数不多。SASS的概念最先由Langer于1990年提出,国内则由刘全达于2003年最先报道[7]。SASS的出现是在肝硬化失代偿及脾脏增大后,脾动脉血灌注流量显著增加,脾脏处于高血流动力状态。脾动脉与肝动脉及腹腔动脉“竞争”血流,使肝动脉血流减少,肝组织灌注不良并进而导致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的缺血坏死。临床上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胆汁淤积症状和顽固的肝功能损害,它严重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

近年来逐渐有文献证实,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脾大的患者也存在SASS表现,同时,SASS作为肝硬化的一个新的重要治疗靶点也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识[4-5]。因为SASS的表现包括脾大、脾动静脉增粗迂曲、脾功能亢进等,与传统认识的肝硬化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以SASS尚未被临床普遍认识。

SASS的临床诊断措施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CDFI)、CTACTV以及DSA造影;CDFI监测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可达99%。当CDFI显示脾大、脾动脉增粗、门脉流速、流量增加,同时肝动脉血流减弱时,则高度怀疑SASS。DSA造影是诊断SASS的“金标准”,影像表现包括:肝动脉形态纤细、血流缓慢、肝实质显影延迟;脾动脉增粗,脾实质显影提前快速等等[1-7]。

综上所述,脾动脉主干栓塞术治疗合并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以减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临床效果确实,是肝硬化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侯钰,杨俊山,孙广新,等.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0,32(3):280-282.

[2] 刘全达,宋扬,周宁新.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一个被忽视的肝病治疗靶点[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3):241-244.

[3] 刘全达,周宁新,王茂强,等.肝脏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J].消化外科,2004,3(4):232-234.

[4] 刘全达,何振平,马宽生,等.射频消融治疗狗充血性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4):1250-1253.

[5] 杨俊山,周虎,孙广新,等.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动脉盗血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6):464-465.

[6] 毕向军,杨冬华,农玉新,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肝功能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5):594-595.

[7] 杨红芳 程昌盛.脾动脉主干截流术治疗肝硬化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1-33.

R657.3+1

B

1671-8194(2017)26-0054-02

猜你喜欢

动脉血主干栓塞
我国天然气东西主干管网和南北供应要道全面联通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勘误声明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