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

2017-01-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康复

周 旭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

周 旭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 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所有患者治疗措施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化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结果表明,在对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在早期阶段实行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早期康复护理

在医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阶段展开康复护理,可促进体能与运动能力的恢复,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临床意外事件的发展[1]。与此同时,早期康复护理可有加速患者恢复原来的生活方式,参加生产劳动。在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率明显提高。本文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其中男48例,女30例,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为(52.3±3.5)岁。所有患者均伴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低血压状态等症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并无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根据分组情况,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化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实行康复护理模式。即在患者治疗的1~2 d活动其肢体,协助患者翻身,为患者按摩,同时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消除患者中产生的陌生感,安抚患者不良情绪。在患者治疗3~5 d要求患者自主洗漱进餐,让患者按时起床坐立,向患者普及康复知识,同时鼓励在早期阶段自主活动,增强患者自主活动意识。患者治疗的7~9 d,在此时间段要提醒患者展开室内活动,实行适当的步行,但是步行时间应当控制,时间不宜过久。在患者步行的时候,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与心脏功能恢复的知识。治疗到10~12 d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应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可在病房走廊活动,向患者讲解药物方面的知识,嘱咐患者定期服用药物。直至13~15 d的时候,患者就可实行其他相对较为复杂的生活自理训练。在患者住院前叮嘱其定期复查和自我监测。

1.3 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予以情绪,计算SAS、SDS的得分,超过50分以上即诊断为焦虑或者抑郁,评分越高则说明焦虑抑郁的程度越严重。与此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果表明,在对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在早期阶段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展开康复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同时还可减少长期活动过程中引起的血流障碍、坠积性肺炎、便秘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2]。若可以预防患者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提高摄氧量、纠正交感神经,维持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如果患者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就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消除患者心理不良影响,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临床实践就可了解到,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1周开始就需要对其展开康复护理训练,而这种训练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在急性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测量体温,观察血压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3]。指导患者有效运动,并了解患者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在发现患者异常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时处理,减少运动量。在患者进行康复运动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不可过分强调运动强度。对老年患者来说,步行时最简单、安全的运动方式。因而,护理人员可在早期为患者制定步行计划,预防高强度运动为患者带来潜在性的危险。事实上,急性心肌梗死在接受常规化治疗措施的同时,还需患者自身努力达到一种较为满意的状态。由此更加说明,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患者恢复的重要作用。且仔细观察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在早期阶段实行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宋敏娟,冯丽敏,吕风荣,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13,14(34):3142-3143.

[2] 金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309-310.

[3] 张静,周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2013,34(17):3478-3479.

R473.5

B

1671-8194(2017)06-0212-01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康复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包炎1例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