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流变状态的变化研究

2017-01-15岳嵩岩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全血围术黏度

岳嵩岩

(铁岭市妇婴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流变状态的变化研究

岳嵩岩

(铁岭市妇婴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 研究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流变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的35例产妇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5例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术前、术后12 h、术后3 d及术后7 d和对照组的血流变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前、术后12 h、术后3 d血流变指标中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2 h明显高于本组其他时间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术后7 d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的上述血流变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流变状态的变化较大,应注意对孕产妇围术期进行血流变指标的干预及改善。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流变状态

血流变是临床中检测意义较高的一类指标,其对于机体的微循环状态具有一定的反应价值[1],与本类指标在各类患者中的检测研究均十分常见,其中不乏其在各类孕产妇中的变化研究,而剖宫产产妇的相关研究虽可见,差异及争议却十分突出,因此此方面的探究价值较高。本文中我们就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流变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的35例产妇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5名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年龄最小者为20岁,最大者为36岁,平均年龄(28.2±4.0)岁。观察组的35例剖宫产产妇中,年龄最小者为20岁,最大者为37岁,平均年龄(28.1 ±4.3)岁,孕周为37.0~41.8周,平均孕周为(40.3±0.4)周,均为单胎产妇。两组妇女的年龄比较,P>0.05,因此认为两组妇女具有可比性,两组均对本研究知情及同意,且均无其他疾病及不良情况的存在。

1.2 方法:检测观察组术前、术后12 h、术后3 d及术后7 d和对照组的血流变指标,将两组妇女均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然后将对照组和观察组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进行分别统计与比较。

1.3 统计学检验:数据检验软件方面选用SPSS16.0,数据检验方式仅涉及计量资料的t检验,P<0.05表示比较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对照组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分别为(88.21±6.23)、(1.19±0.20)mPa•s、(5.25±0.46)mPa•s及(13.63±1.66)mPa•s。

观察组术前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分别为(104.64±10.67)、(1.41±0.25)mPa•s、(7.63±0.75)mPa•s及(18.46±2.13)mPa•s;术后12 h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分别为(135.65±14.65)、(1.79±0.30)mPa•s、(10.25±1.04)mPa•s、及(20.75±2.37)mPa•s;术后3 d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分别为(110.61±12.53)、(1.60±0.28)mPa•s、(7.78±0.78)mPa•s及(19.07±2.21)mPa•s;术后7 d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分别为(89.93±6.40)、(1.21±0.21)mPa•s、(5.30± 0.45)mPa•s、及(13.72±1.69)mPa•s。

观察组术前、术后12 h、术后3 d血流变指标中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2 h明显高于本组其他时间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术后7 d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的上述血流变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3 讨 论

剖宫产的临床应用率极高,与剖宫产相关的研究十分多见,其中关于剖宫产产妇机体相关指标变化的研究即十分常见[2-3],而血流变作为与创伤及妊娠等有较大相关性的指标,其在剖宫产孕产妇中的检测价值尤其高。血流变指标中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等均是具有代表性的指标[4-7]。而剖宫产作为创伤及妊娠等多方面均兼具的情况,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较高。本文中我们就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流变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产妇术前、术后12 h、术后3 d血流变指标中的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均高于健康同龄妇女,术后12 h明显高于本组其他时间的检测结果,但至术后7 d其基本降至健康妇女状态,说明其围术期变化明显,因此认为早期的血流变监测及调节极为必要。

[1] 李静.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血液流变学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05-106.

[2] 王中英,沈明,叶芸.参麦注射液对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效果观察及对血氧饱和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8):2046-2048.

[3] 张莉,李晓丽,兰远霞,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21(8):1088-1090.

[4] 冯艳.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病情发展及预后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8):2917-2919.

[5] 马美芬.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产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93-3394.

[6] 陈克芳,蒙莉萍,华少萍.剖宫产产妇围术期炎性应激及血流变的变化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9):1455-1457.

[7] 茹仙古丽•乌斯曼,赵莉,董武,等.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对产妇血液流变学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6,13(24):113-116.

R719.8

B

1671-8194(2017)06-0103-01

猜你喜欢

全血围术黏度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