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复发的作用探讨

2017-01-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缺血阿托例数

赵 航

(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总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复发的作用探讨

赵 航

(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总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研究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与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43例的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患者食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与复发的情况。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A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A组患者发生短暂醒脑缺血例数、再发脑梗死例数与急性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少于B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相对于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患者大剂量使用该种药物的临床效果更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患者复发。

不同剂量;阿托伐汀;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在脑动脉内膜病变的基础上引起血管闭塞或者狭窄。在此过程中患者表现为血流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在病情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引起脑代谢障碍与神经功能丧失[1]。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面临的一重要课题。该种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正常生活也会受到干扰。本文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与复发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8例,患者年龄为50~80岁,平均年龄为(63.6±4.8)岁。所有患者中基底节区梗死52例、脑叶梗死14例、丘脑梗死8例、小脑梗死6例、其他6例。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本次研究活动均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基础上展开。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为43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病情、年龄与性别等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对比试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在治疗的时候,均对患者控制血糖,降血压、控制颅内压。并且该与患者阿司匹林,促进脑细胞组织大些与保护脑细胞等药物。A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睡前服用40 mg的阿托伐汀药物;B组患者在每天睡前服用20 mg的阿托伐汀药物。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NIHSS评分量表判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与此同时观察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期间急性脑缺血的情况,其中还包括了短暂性脑缺血预再发脑梗死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A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即在治疗前,A、B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36±2.37)分与(15.67 ±2.78)分,治疗后,A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4.07±0.87)分,B组患者NIHSS评分为(7.12±1.04)分,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A组患者发生短暂醒脑缺血例数、再发脑梗死例数与急性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少于B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即A组患者有4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2例出现再发脑梗死、急性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6.3%,B组患者有9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7例出现再发脑梗死、急性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为34.9%,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表明,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则是引起脑缺血事件的重要因素[2]。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时候发现,氧化反应、炎性反应等因素都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阿托伐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脑梗死患者在治疗的时候表明,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可以降低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与此同时,该类药物还可以产生降血脂的作用,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患者血液先容活性[3]。在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并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予以治疗。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A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A组患者发生短暂醒脑缺血例数、再发脑梗死例数与急性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少于B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相对于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患者大剂量使用该种药物的临床效果更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患者复发。

[1] 马福静,沈梅.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21(5):1365-1366.

[2] 苏彦果.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2,15(22):61-63.

[3] 周昕欣,马腾,吴晓兰.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37(12):2365.

R743.33

B

1671-8194(2017)06-0047-01

猜你喜欢

脑缺血阿托例数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