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2017-01-15宋艳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9期
关键词:低温神经功能重症

宋艳艳

(丹东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宋艳艳

(丹东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5年10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脑梗死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号尾数进行分组。尾数为偶数的有40例,纳入研究组范畴;尾数为奇数的有42例,纳入参照组范畴。参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和配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基础上配合可行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的作用。

亚低温;重症脑梗死;临床护理

亚低温治疗具体所指的是在发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之后予以28~35 ℃的低温治疗[1],起到降低脑能量代谢、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对脑组织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该方法的治疗效果确切、无临床不良反应,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与效果。本文中,对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11月至2015年10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脑梗死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等影像学手段确诊,满足重症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号尾数进行分组。尾数为偶数的有40例,纳入研究组范畴,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为51岁,平均为(68.3±6.2)岁。尾数为奇数的有42例,纳入参照组范畴,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为52岁,平均为(69.4±6.4)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照组42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针对性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配合常规的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治疗,在患者创伤垫冰毯,水温控制在10~20 ℃,在头部配套冰帽,温度控制在4~10 ℃,2 h左右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5~36 ℃,持续性进行5~7 d的治疗,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予以鼻饲,给予高热量以及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亚低温治疗后患者的呼吸明显减慢、吞咽反射与咳嗽反射等均下降[2],必须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确保呼吸道通畅,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翻身和拍背处理,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必要的情况下予以吸痰或者雾化吸入处理;保持患者关节的功能位,做好患肢被动运动,防止关节萎缩,做好语言训练。②低温护理。大多数研究认为脑梗死发生之后应当尽快予以亚低温治疗,首先必须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确保腋下温度在35~36 ℃;了解机器的运转情况,密切结合患者的体温调整以期的温度设置;体温下降过度可能造成低钾血症或者高钠氯血症,过高则可能造成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需密切监测体温。尽量避免使患者的皮肤直接与冰毯等接触,年龄较大的患者在体温过低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低血压,严重的引发心血管功能紊乱,因此需给予持续性的心电监护。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将冰毯先撤除,患者的腋温恢复到36~37 ℃并保持至少3 d之后再将冰帽撤除,保证脑细胞不受到损害[3]。③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于重症脑梗死存在恐惧的心理,从而影响到全身的激素水平,因此需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护理。在操作之前想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意义、目的和方法[4],治疗期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日常护理中多鼓励和支持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来自于医院的关怀,激发对于生活的热情。

1.3 观察指标。治愈: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下降90%以上;显效: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在46%~89%;有效:神经功能评分下降18%~45%;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不到18%,包含病情恶化的患者[5]。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通过卡方值检验;神经功能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代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研究组40例患者中,评价为治愈的有15例(37.5%)、显效患者16例(40%)、有效患者7例(17.5%)、评价为无效的患者2例(5.0%),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参照组42例患者评价为治愈的有12例(28.57%)、显效患者14例(33.33%)、有效患者7例(11.90%)、评价为无效的患者9例(21.43%),总的治疗有效率为79.57%。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有效率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研究组40例患者治疗前的平均神经功能评分为(37.57±6.02)分、治疗后为(14.95 ±4.35)分;参照组42例患者治疗前的平均神经功能评分为(37.69± 6.16)分、治疗后为(20.88±4.96)分。研究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主要机制为:①保护血脑屏障。低温治疗能够减轻脑缺血发生之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从而减轻脑水肿,保护脑部血脑屏障[6];②降低脑代谢率。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能量代谢,降低腺苷酸池降解;③阻止钙离子内流以及其对神经元产生的毒性,同时还能够防止脑细胞结构蛋白发生破坏,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7]。此外,亚低温治疗还能够抑制白三烯的生成,减轻对脑细胞产生的毒性。因此,针对重症脑梗死患者予以亚低温治疗能够产生较好的疗效。本文中,对研究组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通过常规护理、低温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对比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患者,临床有效率更高、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更优,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1] 虞露立.亚低温治疗外伤性脑梗死7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2):35.

[2] 吴孟章,欧阳荡玉.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意义[J].临床荟萃,2012,27(1):63-64.

[3] 廉坤,徐蔚,付国平,等.外伤性脑梗死的亚低温114例临床治疗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2):82-85.

[4] 杨健军,杜怡峰,韩晔,等.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49(4):103-104.

[5] 黄盘冰,王建辉,瞿永梅,等.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7):8-11.

[6] 吴宗劲,葛海锋.丙泊酚联合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6):832-834.

[7] 胡以慧,朱双成,岑跃南,等.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449-2451.

R473.74

B

1671-8194(2017)09-0232-02

猜你喜欢

低温神经功能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雾霾低温来袭快给蔬菜补充能量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重症不惑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