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2017-01-13周国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散文化小石板块

周国华

拜读《余映潮讲语文》,一次次醉意朦胧——语文课堂,原来可以这样清新雅致,这样赏心悦目,这样热情奔放,这样婉约缠绵……俨然一篇篇风格不同、形式各异的精美散文——

课堂之美

结构美——精巧的文章结构,常能以其“建筑美”让读者一见钟情。余老师的“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则给我们呈现了语文课堂的建筑之美。它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活动内容更加集中,学生训练更加完整,教学节奏更容易掌握,“板块”与“板块”间的衔接过渡更加容易。这也充分体现了余老师教学理念中“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的12字内容。

语言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余老师的课堂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诗意化,这既增添了课堂的艺术元素和文化意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美化了课堂教学形式。

朗读美——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下的语言课,却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余老师则推出了“美读欣赏式教学模式”,专门研究朗读教学。他的语文课上,常常出现风格不同、形式各异的朗读指导教学,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听课者陶醉。教者示范到位,指导准确细致。

话题美——同样的素材,以怎样的视角进入文本,不同的作者各有巧妙。同样的教学内容,以怎样的话题牵引学生的思维,效果会迥然不同。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余老师设计了“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观察与描写”;《小石潭记》中的“语言美”;试用绘画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试用摄影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试用音乐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请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话题,并进行阐述等20个供学生选择的话题,让学生发表见解。

这些小话题,自然地将学生的目光和思维引入文本深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思维有了层次性,课堂也呈现出整齐美和节奏美。

细节美——经典的文章,一定有精彩的细节。余老师的课堂,亦如经典的文章一样,特别重视细节之美。

比如,《散步》一文的品味语言板块,余老师首先建议大家这样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然后给学生举例示范,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时而补充、时而对学生的语言加以规范、时而肯定、时而激励、时而赞扬……引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自由表达。有预设、有生成、有过程、有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渗透其中。最后教师小结:今天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意蕴美,要感受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说这个细节美,不仅仅指学生表述精彩、教师点评引导精当,更值得称道的是板块骨子里的一种内在意蕴美。

教师首先对学生品味语言的方式提出建议。一个“建议”,包含了平等与民主思想。教师的举例示范,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味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训练。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的回答有了一个梯度,体现了执教者对学情的掌握。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教者则扮演着鼓励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最后,教师对学生零散的发言给出一个结论性的小结,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板块显得特别完整。

穿插美——就像文章的插叙一样,余老师的课堂经常运用巧妙的穿插。比如:插进简洁的背景资料,使课堂导入自然圆润;插进简洁的音像资料,艺术地切分课堂教学板块;穿插故事、音乐、画面,改变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氛围;插入配读短文,增加教学厚度;穿插精彩演讲,优化课堂情感氛围……

纡回美——文似看山不喜平。余老师的课堂也常常变直为曲,让学生先面临山重水复之境,而后获得柳暗花明的惊喜。他很善于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示例、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等,在课堂的正常行进中,投进一颗颗小石子,激荡起一朵朵美丽的小浪花。这样的课堂,显得既好看又好玩。可谓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课型之“散”

余老师倡导的“板块式推进式教学模式”,更强调课型创新。如散文的形之“散”一样,他的课堂几无雷同,其变化之美,更见风致。

不同文体、不同语体、不同长短、不同深浅、不同教学地位的课文,都有新颖别致、各不相同的教学板块有机地衔接着。

同一篇课文,余老师经常有不同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比如,课文《生物入侵者》竟然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方案一:组合要言——提取全文信息,理由论说——理解说明顺序,再下定义——明确事物特征,欣赏发现——品味语言特色。方案二: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中语汇;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方案三:积累一组具有特色的词语,实践一种提取信息的方法,了解一点表达效果的知识。教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见一斑。

他的“扩展链接式教学模式”,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驶向了广阔无边的时空。

在教学《乡愁诗两首》时,为了渲染主题,余老师找来了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和台湾于右任的《望大陆》来进行“扩展链接式”阅读;教学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时,找来赵丽宏的《梧桐的悲哀》进行比较阅读;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追寻事物联系的角度找来刘绍棠的《思,在百草园》来进行“扩展链接式”阅读……

在余老师的课堂上,教学的素材浩淼无边,又几乎是信手拈来。

他的“读写结合式”教学设计,同样丰富多彩。仅他的“读写结合”题的设计,就让人目不暇接:仿写学用、补说叙写、变体改编、事实印证、想象创编、迁移拓展、读后随感、体验感受、话题短文、技法实践、自由表达、定向探索、信息整合、活动记录……

目标之聚

说余老师语文课堂的课型之“散”,实在是一种丰富、广博、变化与创新的大美。这种“散”,更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体现语文即生活的价值取向,而且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型“散”,目标“聚”。

课堂教学目标不求大求多,而是求具体明晰,求落实到位。每一个板块有一个小的学习目标,几个板块又有机联系着奔向一个大学习目标。

比如,教学《云南的歌会》,余老师在课的一开始这样引出学习目标: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是,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直入主题,简洁明晰。

接着,围绕目标,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

第一个板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如下文章特色:课文线索清晰,生活内容丰富,语言别有风味,片断描写精彩。

第二个板块,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体会文章描写的生动性。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教师作精彩总结:这段文字多美啊!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动有静”,美在“有人有物”,美在“有详有略”,美在“有景有情”,美在“有线有珠”。

第三板块中,学生围绕“生活的有趣”畅所欲言后,余老师又作了这样精彩的总结:文章向我们展示了最有诗情的生活、最别开生面的对歌、最热闹的“金满斗会”、参与面最广的活动、最奇妙的传歌方式、最出色的歌师傅、最漂亮的银饰围裙、最特别的打秋千习俗、最悠游自在的“赶车”、最纯朴本色的“超女”。

整堂课,有知识能力目标的体现,有过程方法目标的落实,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实实在在。

情味之浓

动人心者莫过于情。余老师的课堂犹如一篇篇美妙的抒情散文,总是饱蘸着浓浓的情意。登上课堂,他的眼神总是向学生传达着慈祥,他的语言总是向学生播撒着温暖,他的举手投足总是向学生释放着关怀……

余老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设计,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无不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确实也表现出了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对余老师及他的语文课堂的热爱。

余老师的语文课堂,几乎不会忘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情感元素。执教《散步》,他引导学生体会爱与责任;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引导学生明白热爱生活的道理;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他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的道理……

总之,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有浓情弥漫,让学生迷醉,让听课者迷醉。

《余映潮讲语文》让我陶醉,品不尽其中的味,道不尽其中的理,说不尽其中的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弶港农场农干桥学校)

猜你喜欢

散文化小石板块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