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0例脑出血患者院内标准化流程转运的效果评价

2017-01-13王彦英杨苗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脑出血病情标准化

王彦英 杨苗苗

1)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6 2)郑州市卫生学校 郑州 450005

100例脑出血患者院内标准化流程转运的效果评价

王彦英1)杨苗苗2)

1)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6 2)郑州市卫生学校 郑州 450005

目的 探讨标准化流程转运对脑出血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0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标准化流程实施院内转运。结果 100例患者院内转运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转运安全、顺利,无1例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实施标准化流程转运急、危、重患者,有效提高患者院内转运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脑出血患者;标准流程转运;安全管理

脑出血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情危重,急性期病死率30%~40%[1]。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时间及空间的因素增加了急、危、重患者院内检查、治疗及转科的风险。有报道[2],院内转运可增加转运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也较平常高9.6%。为有效控制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风险,规范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我院自2010-05建立了急、危、重患者科间转运制度,制定了标准化的转运流程,经临床实践,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05—2011-05实施院内标准化流程转运100例脑出血患者,男66例,女34例,年龄35~86岁,平均58岁;气管插管18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2例;使用微量泵给药63例,意识障碍58例,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胃管、尿管患者82例。

1.2 方法

1.2.1 安全转运的组织管理

1.2.1.1 人员培训:我院遵照急、危、重患者科间转运制度,明确参与转运人员的资质、能力,并对其进行系列强化培训。培训安全转运相关知识、沟通告知技巧及设备使用技能,分组进行模拟演练、竞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患者转运一般有一位责任医师、一位责任护士及外勤人员组成转运小组。明确了医师为转运组长,参与转运人员进行了明确职责分工。

1.2.1.2 制定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单:全院统一制定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单,转运工作中的各项评估、病情变化、采取措施等进行完整记录并严格交接。

1.2.2 转运前准备

1.2.2.1 病情评估:不会评估就无法管理,责任医生、护士在转运前全面准确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是安全转运的基础[3],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状况、用药情况、各种管路的风险因素、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等。严格遵守急、危、重患者抢救及转运各种流程,禁止盲目转运患者。清醒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1.2.2.2 风险告知:脑出血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拟行转运前,责任医师应高度重视患者的风险告知,向患者及家属耐心告知转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告知转运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告知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充分取得患方的理解和知情,患方签字同意后方可转运,真正达到以医师为主导的医患共同决策,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1.2.2.3 抢救物品、设备及药品准备:转运前责任护士应对转运设备进行逐一检查,转运床安全、铲式担架性能、便携式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的带电状态、氧气是否充足、便携式吸痰器的性能等,保证所备物品完全处于功能良好状态。转运前备足各种抢救药品:血管活性药物、呼吸兴奋剂、安定及脱水剂等各种液体。

1.2.2.4 科间沟通:转运前责任护士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电话沟通,告知患者病情状况、预计到达时间、所需物品、设备准备等,通知电梯管理员,做好时间节点的管控,降低转运风险。

1.3 转运中的管理

1.3.1 病情监测:转运过程中责任医师、护士应站在患者头侧,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心律、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等,根据监测指标,适时调节氧流量和输液滴速。循环波动是转运过程最常见的并发症[4],转运前纠正电解质紊乱,保证转运过程中充分镇静镇痛,转运前确认血管活性药输注顺利,转运过程中随时警惕通路打折或断开。

1.3.2 气道管理:永远处于首要位置,转运前检查并记录人工气道位置和固定情况,转运过程中由转运组长专人负责管理气道,转运车无床头,患者头部位置要易于接近,每次搬运病人后立刻核实人工气道的位置。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转运过程中若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就地实施心肺复苏,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抢救,同时做好抢救记录。

1.3.3 设备及管道的管理: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各种管道管理尤为重要,保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扭曲、折叠、阻塞、脱出。责任护士要仔细检查、不可疏忽。各种设备连接导线应分类梳理,防止碾压、扯拉,造成设备信号故障或检测受限。

1.3.4 防止坠床:脑出血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多伴意识障碍,转运及交接途中加强约束具使用,防止患者坠床。应选择性能良好转运车、避免道路坑凹,拉起护档,上下坡时注意保持头高位。

1.3.5 现场交接:科间交接不规范,存在风险隐患,易发生科间纠纷,脑出血患者转运双方应现场交接。患者被转运至目的科室后,应与接收科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再次观察并记录病情,协助将患者安置好,向交接护士详细交代患者的病情。依据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单要求,逐项进行交接。即时测量生命体征,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滑脱,记录药物使用情况,交接转运途中病情变化,并告知应注意事项等,双方签字确认无异议方可离开。

1.4 转运后的评价 转运结束,医护人员对转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估是否发生了转运不良事件。转运不良事件包括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如呼吸、心跳停止,血压下降等),与转运人员相关的不良事件(如留置针脱出、心电监护仪电量不足等)。

2 结果

100例脑出血患者实施标准化流程转运,无1例不良事件发生,提升了转运工作效率,保证了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达96%。

3 讨论

回顾我院2009-05—2010-04,医院不良事件上报数据分析,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引发的不良事件共6例。其中管道脱落1例,转运工具故障1例,科间交接不到位1例,电梯管理不当1例,微量泵故障1例,呼吸心跳骤停1例。对比发现,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使用标准化转运流程,安全、有效、快捷。

加强护理管理,持续改进与完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是安全防护与管理的关键[5]。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脑出血患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发展迅速且病死率高。在转运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因素,如转运不当,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医患纠纷。自院内统一制定标准化转运流程后,强化人员培训,加强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充分做好物品、器械及药品的准备,转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做好科间交接,有效地降低转运的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保证了患者的护理安全。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72-884.

[2] 赖海燕,卢桂华,秦丽平.神经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护理[J].广西医学,2006,28(1):92-93.

[3] 李绮慈.院内病人转动的安全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0,10(4):369-371.

[4] 高琳,王世荣,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1(5):441-442.

[5] 王燕,张海林,吴继云.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加强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0):56-57.

(收稿2016-07-19)

R743.34

B

1673-5110(2017)02-0086-02

猜你喜欢

脑出血病情标准化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标准化简述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