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及纠正

2017-01-12张芳芳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张芳芳

【摘 要】通过对我园小班4岁幼儿明明(化名)的案例研究,得出孩子消极的社会行为的形成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发生有很大关系。幼儿教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方针,纠正家长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幼儿消极的社会行为转变为积极的社会行为。

【关键词】家庭教育;社会性行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消极的社会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某人或某事物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根据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将社会性行为划分为:

(1)积极的社会行为,是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或倾向。

(2)消极的社会行为,是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或倾向。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社会行为。下面根据实例分析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

背景介绍

明明是个聪明、帅气、好动的小男孩。上课时,能够大胆的在小朋友面前讲故事、唱歌,喜欢展示自己。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却总是爱闯祸,是父母口中的“麻烦制造者”。

实录一:一天,在组织美术活动欣赏与评析幼儿作品时,明明的画比以前有进步,在老师表扬一番后,小朋友们都为他鼓掌,明明很高兴、得意的接受大家的掌声。之后在评析其他小朋友的美术作品,请小朋友们鼓掌时,明明完全不在意,没有欣赏别人的作品也没有为别人鼓掌,而是自顾自得玩起来了。

实录二:有一天,我带小朋友在户外玩游戏,忽然听到有小朋友的哭声,我赶紧跑到哭鼻子的豆豆(化名)身边问他怎么回事。豆豆给我告状:“是明明捡小石头打我”!我叫来了明明对他说:“明明,你这样拿石头打人是很不对,很危险的。”明明小声的咕哝了一句:“那他怎么不躲开,真笨!”

案例分析

本文作者经过一年多和明明父母在晨接、离园或电话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交谈中了解到,明明消极的社会行为与他的不正确家庭教育有重要关系。

一、目中无人。明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造成了孩子目中无人,认为大家对自己所做所为都是理所应当,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只注意对自己有利的事,其他则漠不关心。

二、攻击性行为。明明是独生子女,全家视他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哭闹,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

指导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教师一定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从而实现家园共育,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我和明明妈妈进行了交谈。针对明明的种种表现,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使家长认识到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指导、教授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及方法:

一、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其次,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比如把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别人,把好玩儿的玩具让别人玩玩等。

二、教幼儿关心尊重他人。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妈妈累了,知道让她安静休息一会儿等。其次,借助图书等给幼儿讲讲述一些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故事。再次,引导幼儿学会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让幼儿从小就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都应共同努力,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教育部专家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研究院,2012年.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