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培育

2017-01-12贺建成王丹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贺建成 王丹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当成为青少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分别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约的内容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厘清了基本思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当成为青少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功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契合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主要分为心理健康、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几大板块类型。初一为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全部渗透在思想品德各年级的教材内容之中。其中国情与法律板块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与社会层面。心理与道德板块对应公民个人层面。

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目标上的定位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内容在人民版教材九年级第三课《中国的道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了解我国的最基本国情及表现;了解初级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奋斗目标),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立志报效祖国;”是这一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国家层面的八个字会有更深刻和把握,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共同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导向上的定位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面涉及到九年级、八年级的教材内容:人民版教材九年级第六课《心中的天平》,九年级教材第七课《神圣的宪法》,第八课《依法治国》,以及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让学生对于平等、公正、法治有了初步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品德培养上的定位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五本教材里面,国情板块涉及到七上(3)、七下(2)、八下(3)、九(1)的四个单元,国情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关于敬业、诚信、友善,除八上(3)、九(3)两个单元的法律教育板块之外,都是对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含着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单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由内在信念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然后再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公民个人的践行上,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吸收,人们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主动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践行。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并将信念内化吸收从而转化为自然而然的外在行为。理论认知决定着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精神活动的前提,是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与前提。[2]学生只有在有一定理性认知的前提之下,才会真会达到价值上的认同与情感上的共鸣。

每一节思想品德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既结合了课本和课标的明确要求,也包括根据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确定的相应目标,如果学生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产生共鸣,教师却机械地给学生灌入理论概念,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每堂课上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开展渗透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层次性,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达到最终的培育目的,所以,每一节教学都要有明确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保持其连续性,以便达到最终目标。

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使学生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教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得力的宣传者和教育者,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任重而道远。

项目基金:初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XJK015CZXX002)。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页.

[2]Wangfei79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百度文库.2012年2月27日.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