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转换中穿越语言的丛林

2017-01-12卢增飞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习得转换句式

卢增飞

【摘要】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之本义。巧妙地进行语言转换,能使学生的语言习得更富成效。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个有心人,通过转换句式,凸显内容张力;转换角度,拨动情感之弦;转换文本,感受言语乐趣;转换再创,突破“文本”窠臼,让学生在转换中穿越语言的丛林,定能更高效的促进学生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转换;句式;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学习遣词造句,学习布局谋篇,学习构思立意也就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应明确训练目标,周密组织教学,挖掘语言学习因素,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转换的实践机会,学习语言,感受语言,从而内化语言,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转换句式,凸显内容张力

文章中经常会出现典型的句式,而这些典型句式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载体。运用典型句式,对文本语言进行转换,不失为一种语言习得有效的手段。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描写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情景,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第13自然段,作者用反复的手法写出园子里自由自在的景物,作者通过反复运用“我愿意……就……”表达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等所有景物的自由、快乐。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的:

师:除了动物、植物,作者更是自由的,你能用上“我愿 意……就……”来说说“我”是怎样的自由吗?

生1:我愿意浇水,就浇水……

在句式表达中,学生体会到了:在祖父的园子里是极度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妙处,就在于老师善于从文中提取出典型句式进行训练。

二、转换角度,拨动情感之弦

不少课文,需要及时让学生“化我为他”进行想象、感悟、补充的语言实践。实践性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把对人物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文字。从而走进人物内心,与文本的情感之弦和谐共振,把自己熔铸进作者的生命和情感里,实现情感的润泽和滋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作者冯骥才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种“人呵护鸟,鸟信赖人”的美好境界。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为什么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现在请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冯骥才对待珍珠鸟的句子,用“﹏﹏﹏”画出珍珠鸟的句子。

学生快速扫读,找出句子,教师在大屏幕上按人和鸟不同的表现分两列出示。

师: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我当冯骥才,你们当珍珠鸟,来读读这些句子……师:我不管你们。生:这样久了,打开窗子,我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绝不飞出去。师:渐渐你胆子大了,就落到我的书桌上。生:我先是离你较远,见你不去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的反应。你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虞老师(话锋一转):我们再来对对看,我不当冯骥才了,你们又会怎么反应?我见你们落在灯绳上,书架上,还蹦到我的杯子前喝水,我拿起鸡毛掸子追你。生1:我害怕得瑟瑟发抖。生2:我躲在角落里,看你的脚步过来,将整个身子缩成一团……

这样的转换,紧紧围绕“信赖”这个主题,开凿挖掘,浓墨重彩地将“人呵护鸟,鸟信赖人”这样的境界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看似简单的人称转换,却给学生铺设来一条螺旋上升的盘山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峰回路转之后,乃觉豁然开朗,发现别是一个境界,别有一番滋味,使认识层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犀利。

三、转换文本,感受言语乐趣

小学课文的文体多样,以记叙文为主, 同时兼有童话、 古诗词、说明文……许多文体可以相互转换,风格也可以转换。体裁的转换,让学生学会各种文体的特点、写法,并在转换中感受语言带来的乐趣。学完了《负荆请罪》,学生学会了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叙事性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学生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我让学生把其中一个片段改写成剧本。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

这样的文体转换,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转换再创,突破“文本”窠臼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我们教学中要处处立足于语言本身,挖掘文本中的词语运用、段落结构、语言组合,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训练点,通过模仿、借鉴,达到迁移性运用,并再创造的目的。

《穷人》一课,桑娜细腻的心理,作者刻画得尤为传神。桑娜将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有自责,有害怕,有担心,更有决断。一大段心理活动的中间用了不少省略号,体现出桑娜当时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也更突出了她当时的忐忑不安。一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对“忐忑不安”一词进行理解,体会桑娜复杂的心理,从而感受其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教师又让学生思考:“你什么时候也感到过‘忐忑不安?”学生想到了考试考砸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偷玩了电脑后……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是爸爸回来了吗?他会说什么呢?谁让你不经过我同意偷偷玩电脑!不多看书就只知道玩?!……是爸爸进房间了吗?……不,他还没有进来!……我赶紧关电脑!……可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玩电脑的念头就是控制不住呢?……他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谁叫我自作自受……嗯,被爸爸骂一顿也好,我不该不经过他同意就自己玩,更不该没有做完作业就去玩!”

对学生来说,借助课文,联系实际,挖掘已有生活体验,写出的心理活动变化细腻而生动。这样的文章语言表达方法的迁移练习,较好地降低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收获是明显的。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曾说:“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语文课堂要紧抓转换的把手,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全方位触摸语言实质,扎实高效地实现语言习得的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习得转换句式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英语专业学习者音段习得状况跟踪调查研究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儿童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