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7-01-12陈延斌

关键词:郑板桥家书家训

魏 来,陈延斌

(江苏师范大学 中华家文化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郑板桥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魏 来,陈延斌

(江苏师范大学 中华家文化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除文学与艺术成就非常显著外,郑板桥家书及教子诗文在中国家训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郑板桥家训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清廉自持,尊农爱农;尊重人格,平等待人; 进德修身,蒙以养正;谦恭处事,推己及人等。以家书载体直接实施教化,以诗词歌诀渗透教化,教化内容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等,是郑板桥家训思想的鲜明特色。郑板桥家训的为官之道对当前我国官德建设,治家理念对我国和谐家庭建设,教子之道对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美德养成,处世之道对我国公德建设和公益慈善事业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郑板桥;家训;为官之道;治家理念;教子思想;处世思想

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1]家书作为家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家书文化中,郑板桥家书无疑是极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家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历代家书中的上乘之作。郑板桥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挥笔自如,随想而至,真知良言蕴含在平淡的家常事务嘱咐之中,反映了他为官理政、修身齐家、处事为人的理念。除家书外,他的诗文中也包含着家训教化思想。挖掘郑板桥家书与诗文中蕴含的家训思想,对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和伦理建设都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一、 郑板桥家训思想的基本内涵

郑板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且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他忠君爱民,关注民生,尽职尽责,廉洁奉公。作为封建官吏,他认同并极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又追求真善美和士大夫的完美人格。他在为政、齐家、教育、民生等领域的思想都有着不少独到的见解。

一是清廉自持,尊农爱农。受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郑板桥政治思想也以“仁”为主线,大部分家书中所表露的思想都从仁慈亲民的信念出发,以民为本、爱民恤民。这种思想贯穿于他为政之道的始终。

据曾衍的《小豆棚杂记》一书记载,郑板桥到范县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让人在县署墙壁上挖孔穿洞并与街市相通。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使得人们既费解又觉得可笑,有人问他好好的墙壁为什么挖这么多窟窿,郑板桥风趣地回答:“出前官恶习俗气耳”。在旧时官场上,这种大胆的行为是要冒着树敌的风险并可能陷自己于水火之中的。但郑板桥就是要以这无声的宣言来表达自己跟旧官场决绝的态度,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立下了自律戒条。郑板桥虽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但受其入仕前贫苦生活经历的影响,很多思想理念都不同于其他官吏,而是有着浓厚的爱民情怀和仁爱思想,这在他的家书与诗文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十二年的为官生涯,他忧心民生,勤政为民。他在《墨竹图题诗》中所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2,即是最好佐证。正是因为他心中时刻为民着想,加之清正廉洁,才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与爱戴。

郑板桥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封建官员。在以“士农工商”为序的择业观念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他一反旧俗地提出重农思想,并将“士”列由为四民之末。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公然挑战,由此可见郑板桥对农民的重视程度。对于郑板桥而言,做官就要做好官,要做一个体察民情的“父母官”,做一个为民分忧的七品官。所以他经常入村问俗,下田看谷,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农民。他对农民的遭遇、地位,官府施加在农民头上的种种苦难及农民为自身生存、命运所进行的挣扎、抗争等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农民勤劳质朴的本质也有了更多的发现。由于这些观察分析,郑板桥认为农民的地位应被提高,提高到他当时所能认识的高度。他在家书中写道:“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3]66他告诉弟弟“愚兄平生最重农夫”[3]66。

二是尊重人格,平等待人。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儒家家教无疑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象征与代表。儒家倡导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德育、强调父慈子孝、敦亲睦邻,长幼有序。郑板桥的家庭教育观正是在继承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这在其家书诗文中都有不少体现。

郑板桥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有等级区分。在家书《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中,他与堂弟讨论平等的观点,他写道:“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 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王侯将相岂有种乎?”[3]58他认为,同为华夏子孙,义属同胞,王侯将相也并非是生来就高人一等,他们与普通百姓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富贵贫贱也并非与生俱来,穷达也不一定出自命数,想要改变命运就要靠“奋发有为,精勤不倦”[2]21。板桥的这种朴素的阶级平等观念,正是向封建等级制度提出的挑战。他反对以富欺贫、以贵傲贱,他时常教育家人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包括奴婢、仆人。信中说:“愚兄为秀才时,检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2]239,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2]21信中,郑板桥以自己烧毁前代家奴契券之举教育堂弟及家人体恤下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并要求家人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在自己儿子与仆人子女相处上,板桥更是对儿子严格要求,叮嘱他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三是进德修身,蒙以养正。子女的教育历代都是被格外重视的,子女教育在家训、家书中都是重要内容。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就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2]21这跟现代的子女教育理念颇为相似,即重视启蒙教育,强调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开始。

板桥直到五十二岁才得一子,甚是喜爱。但因政务缠身,故将儿子放在兴化老家抚养。虽父子分居两地,可是郑板桥对于儿子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他常常写信于堂弟郑墨嘱托教育内容阐述自身对于教子的看法。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里,他叮嘱堂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3]54板桥的教育方针首先就是要求不溺爱,不偏爱,更不可放纵。同时,板桥还因为自己为官,担心儿子从小就会有种优越感而不思进取。因此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写道:“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2]99对于身边的 “贫家之子, 寡妇之儿”,要儿子倾注一份爱心,周济纸墨笔砚,缺少钱买纸簿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而不是倨傲施舍,令人难堪;要在尊重对方的尊严与人格的基础上,体贴入微地帮助他们。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更是明确指出:“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3]17,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谦卑的性情“做个好人”是最重要的。

在尊师重教方面,郑板桥强调首先要尊重师长。因为郑板桥早年做过塾师,深知其中的辛苦与尴尬。正如他在《教馆诗》中写的那样:“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2]92所以板桥对刚满六岁的儿子及家人一再强调要尊敬师长。他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要求其弟尊敬老师,不得稍有怠慢,“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即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2]239由此可以看出,板桥在选聘老师的问题上,更加重视能够从小培养学童尊师敬长的良好道德品质,其次才会考虑教授的学习内容与方法。

四是谦恭处事,推己及人。“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2]99,这是板桥多年受儒学熏陶得出的结论。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在自身修养、为人处世上都不曾有半点逾越。在与妻子讨论女儿出嫁收贺礼的问题上,他说:“兼之届期家乡族戚,必有送礼者,却之不恭……凡贫族及邻佑之贺份,不论多寡,一概璧还。向来我家送礼份者,则礼尚往来,自当收受,命司账汇登喜簿。”[2]3在这件事上他办得有礼有节,贫族与邻居的贺礼一定不可收,说得斩钉截铁。但是,以前送过礼份的则礼尚往来,自然要收下。这与那些凭借办红白喜事的方式大肆揽财的权贵、豪绅相比,境界有着天壤之别。在“齐家”方面,板桥总是能做到拿捏得当,令人佩服。

郑板桥出身贫寒,经历坎坷,故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所以他会“橐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至于缺陒欹危之处,亦往往得人之力”[2]150,“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3]55无论何时他都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身边可以帮助的人。特别是板桥调职潍县的前一年,遇到了大灾荒,再加上瘟疫横行,潍县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刚上任的郑板桥果断采取了开仓放粮的措施。面对愈来愈多的灾民,“板桥一面捐出他未来生活的保障——养廉俸,代灾民偿付借领的官粮,一面查封了商人囤积以邀高价的存粮。此外,他还更苦口婆心地劝请县中大户设厂煮粥,轮流供给流离失所的灾民”[4]119。在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郑板桥没有半点犹豫,尽自己最大努力捐款捐物来表率众人,并动员有粮有钱的大户伸出援手,尽到了地方父母官的责任。可见,郑板桥虽入了官场这个大染缸但并没有改变自身博爱仁厚的优良品德。

二、 郑板桥家训思想的特色

郑板桥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为官期间写给家人及朋友的书信中,其内容渗透着儒家思想的教化内容,虽然叙述之事庞杂、琐碎,但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这些书信表达了其真实的廉政治世思想、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教化思想,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能够在中国家教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其传世诗文中也有一些体现了他的家训思想和教化特色。

其一,主要以家书为载体实施教化。

家书,是用书信与家人进行沟通的一种传统方式,当然也是家训的呈现形式之一。历史上有名的家书、家训很多,如范仲淹的《与兄弟书》、朱熹的《朱子训子贴》等。这些家书在内容上主要围绕“忠、孝、节、悌”以及教育子女等问题展开,板桥家书也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郑板桥因为长年在外为官,因此家中事务与子女教育问题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训诫。

郑板桥家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语言表达上更加亲切随意、简洁明快、浅显易懂不受书面语言的约束,读信之人能够很容易理解其意思。在郑板桥家书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教育方面的内容广泛,尤其是注重家人、子弟、齐家、睦邻、为人处世的道德教义。他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从编写儿歌到教育德行,再到为儿择师直至教儿处世等,事无巨细地娓娓道来,如润物细雨,易入耳入心。以他为儿子选择教材为例。他认为教材要有利于孩子的蒙以养正教育,要品正纯良、高雅,不要选择怪谈奇诡之作。他说:“故韩非、商鞅、晁错之文,非不刻削,吾不愿子弟学之也。褚河南、欧阳率更之书,非不孤峭,吾不愿子孙学之也。郊寒岛瘦,长吉鬼语,诗非不妙,吾不愿子孙学之也。”[5]32

当然,除了教育内容,郑板桥家书中还融政论、史论、文论于一体,信手拈来,话语长短分明,表述清晰,不像有些作品矫揉造作,只在卖弄华丽辞藻。他快人快语,直抒胸臆,正如他所言:“论文,公道也,训子弟,私情也。”[2]5

其二,诗词歌诀渗透教化。

郑板桥在教化载体上也颇费心血。为了让孩子容易记忆理解,用他擅长撰写诗词的方式编写儿歌,这些教子诗文短小、通俗、顺口、易记易循。譬如他编写的五言绝句《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就是如此。“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3]8不仅小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没有读书识字的妇人也可以很容易记诵,口头传唱来教育幼儿。

在教育孩子读书问题上,他甚是用心,提出读书宜细不宜粗,不可急功近利,需深入理解书中词义。古人常把能够背诵作为读懂一本书的标准,可郑板桥认为读书需精读,边读边思考才能体会书中内容之精髓。他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3]14

其三,教化内容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

在家训教化上,郑板桥特别注意内容的具体详实,便于操作。比如,其弟来信询问关于文字的虚实用法,他便特意致信详加解析指导,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信中说:“凡古今文字,字字有虚实两用……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上衣食实用,作衣服食物解;下衣食虚用,作穿着吃喝解。又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上风雨实字,实用;下风雨作养字解,虚用”[2]20。信的最后还告知弟弟读书解惑的具体方法:“我弟现读《通鉴》,……既就《通鉴》虚实之字,细加研究,或他人视为实字,而心有所疑,则抄录之;或前日视为虚字,而今有疑问,亦姑录之。”[3]166这样时间久了,就可以理解并能够分清词法、触类旁通了。这封书信虽是一封答疑解惑的普通书信,但因其内容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故后人对其评价颇高,称之为论古代汉语的学术高论。

郑板桥家训中不仅教育内容详实,便于操作,在书画、文学等具体知识指导上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他在书信中谈到关于画墨竹的方法,从立竿、添节、画枝、画叶以及每一笔的力度,是否需要连贯都细细描述,极为精细。他还特意提出画墨竹的七项禁忌:“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旨,六忌粗如桃叶,七忌细如柳叶。避免七忌,又须参以四宜:雨叶宜垂,露叶宜润,风叶宜翻,雪叶宜压。更有八法须知:老嫩须别,阴阳须分,春叶须嫩而上承,夏叶须浓而下俯,秋叶须带萧疏之态,冬叶须具苍老之形,风叶无一字之排,雨叶无人字之列。”[3]166郑板桥在家书中论述的画墨竹的方法,至今仍在国画教科书中使用,堪称经典教学画法,在传承中国书画艺术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郑板桥所画之竹也与他瘦劲孤高、豪迈凌云的性格有关,他更是用画竹的方式表达对当时腐朽昏暗社会的反抗,其中也渗入了他的政治见解和道德观念。

三、 郑板桥家训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重视道德价值的国民性格。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儒家道德为主干,同时又吸收融合了道、墨、法等各派的道德思想。郑板桥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家训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又通过自身独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而形成。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6]43郑板桥所处的时代和他封建士大夫的身份,决定了他的思想同其他中国古代文化一样,良莠杂糅,精华与糟粕同在,这就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合理地继承其思想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化和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服务。

(一) 郑板桥家训的为官之道对当前我国官德建设的意义

郑板桥的为官思想继承了古代民本主义的精华,关注民生,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他接近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大胆针砭政治的黑暗、官僚的腐败。

上述郑板桥以民为本、悯农爱农思想为我们关注民生,关心“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强调农夫辛勤耕作,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养天下之人”的观点;他批评读书人本应“得志泽加于民”[3]166,而做官后反而“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3]166,置百姓而不顾;他“平生最重农夫”[3]166,强调对佃户“必须待之以礼”[3]166、官民无贵贱的平等思想等,完全顺应了民心。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精神实质上有密切的契合之处;他同情下层农民,认为农夫是“第一等人”的观点,在“三农”问题凸显的今天,也启示我们多关爱农民,多关注农业,多关心新农村建设。

郑板桥清廉自持,公平正直的为政思想对于今天的官德建设也有参考价值。统治者和管理者的道德水准,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郑板桥主张官员要勤政爱民,节俭自律,秉公办事。这些官德要求对于我们当今的领导干部同样适用。在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郑板桥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对选拔对象的观察,认为国家之所以乱多治少,其原因就在于“贤者不用”和不“因才选拔”。贤者只有能够进入国家的行政体制之内,而且还要量才使用,让其担任相应的职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上文谈及在潍县任职期间,需要招募有勇有谋的人士来改善地方的治安,郑板桥就根据自己的考察,亲自推荐了两人,其中一人因能力完全跟职位相匹配而被任用。但当家中亲戚前来谋职时,却被他拒绝了,理由是“无一艺之能”,不能“为私人谋枝栖”[3]166。郑板桥的观点是量才授官,他关于选拔和任用官吏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个封建官吏能做到的,今天的官员更应该做到。

(二) 郑板桥家训的治家理念对我国和谐家庭建设的启迪

郑板桥在家庭教育中的上述观点,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仍有时代价值。比如他主张人们之间应尊重人格、平等相待、兄友弟恭、父慈子孝,这样家庭就可和谐、和睦。今天的家庭仍是社会的细胞,如果社会上绝大多数家庭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家庭关系就能融洽、友爱、和睦。如将这种相互关爱、家庭和谐、邻里友善、守望相助的理念推及他人,推及社会,推及自然,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10。那么,人与人之间则会少一份敌意和怀疑,多一份善意和理解,这无疑能减少社会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磨擦和冲突,使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和谐美好,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从而为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奠定基础。

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忽视情感的价值,很多人对自己的家庭成员都无暇顾及甚至冷漠无情。因此,现代社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换位思考。郑板桥在《潍县署中谕麟儿》中写道:“至于邻里亲戚,无论与我家有隙无隙,是亲是疏,在尔只宜尊之敬之,见而则谨执后辈礼,笑脸向人。”[3]167正如上文所论,他要求孩子要尊师敬长、和睦乡邻。只有家庭成员之间互爱互助、邻里之间宽厚忍让才能促进亲睦家齐,提升整个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这对于家庭伦理道德的重建与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郑板桥家训的教子之道对当前未成年人美德养成的启示

家庭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终身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活动,它不仅包括了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经验的或意识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影响。”[8]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的培养要以青少年为主体,“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此处参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换句话说,“未成年时期是人生中的起步阶段,身心都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品德塑造的有利时期,通过正面教育、引导、训练,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9]12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就是从未成年时期开始的,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今天如何教育未成年子女,如何引导他们立身处世?三百年前的郑板桥的教子之道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在子女教育上,前文提到郑板桥尤其重视品行培养。他指出,“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2]92这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今天看来完全可以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效法郑板桥的育儿之道,把道德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首位,是促进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

第二,将“礼让谦和”作为子弟品德养成的重点。郑板桥主张培养子弟“礼让谦和”的美德对于孩子的成才极其重要。郑板桥多次在信中提到自家儿子与幼童玩耍时要与他人分食瓜果,要谦和友爱,对家境贫寒的同学,要多提供帮助,可赠送些文具给他们;遇到雨天要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吃饭。这些谆谆教诲为孩子的品德养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对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的孩子的品德培养仍具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在邻里关系上,郑板桥告诫儿子要尊敬长辈,礼貌待人。这对于未成年孩子生活中诚信、友爱、宽容、互助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及和谐宽容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 郑板桥家训的处世之道对当前公德建设和公益慈善事业具有借鉴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相悖的现象依然存在,冷漠歧视、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郑板桥家训的处世思想,对当前公德建设和公益慈善事业均可供借鉴。

首先,郑板桥敦睦邻里、与人为善的公德思想为我们营造相互关爱、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郑板桥注重家庭与邻里关系,体恤族人,拿出自己的俸禄来帮衬他们。他认为人都会有困难之时,他在家书中回忆幼年时期因为得到邻里的帮助,才能度过困苦生活并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反哺乡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就是这种朴素的“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郑板桥身上关心他人、拒绝冷漠的优良道德品质,在当代社会仍需要加以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彼此关爱,守望相助的社会,但有些社会成员仍然以冷漠态度处世,见义不为,见死不救。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今天,郑板桥的这种优良品德依然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

其次,郑板桥“物物平等”“物我平等”思想为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7]10孟子强调由爱自己的亲人,到爱周围的百姓,然后扩充到爱宇宙万物。《周易》里也有记载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0]5君子要效仿大地的博大,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些兼容并包的仁爱精神是倡导人际之间的宽容、互助,并将此推广到自然界中,提倡“仁民爱物”“民胞物与”。郑板桥在前辈思想家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就物物关系、物我关系进行了认真探索,前文论及他用“怒不同人”[11]118的独特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物各有本性”[11]149及具有“物物平等”[11]149“物我平等”[11]149“物我互优”[11]149这样与世俗不同的自然主义理念。他认为世间万物各有自己的本性,自然赋予万物灵性,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它们和人之间也是平等的。物和人一样都有各自美德与美姿,因而它们的生命也就应该受到保护。为此,他在家书中告诫孩子不要为了取悦自己而在笼中养鸟,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心而用丝线捆绑螃蟹和蜻蜓。他教育孩子天地万物的生长都要付出艰险的努力,人作为万物中的灵长类动物,应当保护好它们而不是施加伤害;即使遇到它们侵害时,也只要驱赶远离就可以了。板桥的这些自然主义思想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物物平等、物我平等的思想和爱护保护动物的做法仍具有借鉴价值。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倡导关爱动物的伦理思想,更加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郑板桥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启迪人们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可贵的。

再次,郑板桥亲民济众的慈善思想,对于今天的公益慈善事业具有积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宣扬 “积善成德”“扶危济困”, 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说,“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无私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图个好名声,或者避税,或者领导号召不得不响应;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神,层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参与了,他就开始了他的道德积累。”[12]125板桥先生极为推崇儒家理学的“民吾同胞”[11]163思想,无论居家、处事、做官都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都身体力行亲民济众的慈善伦理。为官期间他捐款捐物,赈济百姓,尽了小小县令的职责;辞官回乡后,他依旧如此,出门时总是备一些碎银子或干粮,以分给路遇的贫困百姓、乡亲邻里。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思想贯穿着他一生,处处体现于他的生活之中。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和东、中、西部之间富裕程度差别很大,尚未脱贫或因病致贫的人口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种现实要求更需要我们大力传承中华民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弘扬郑板桥这种亲民济众、乐于助人的美德。无数个郑板桥式的热心人士带头倡行,以身示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总的来说,郑板桥家训中的思想处处体现出他关心现实、关心民生、仁者爱人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而不懈努力。他的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以民为本的思想正是当下中国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今天我们研究郑板桥家训思想及其教化载体、路径,其意义正在于此。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2] 郑板桥.板桥家书[M].木子,译注.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3] 郑燮.郑板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4] 王家诚.郑板桥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5] 陈书良,周柳燕.郑板桥家书评点[M].长沙:月麓书社,2004.

[6] 韩晓清.新民主主义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14.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10.

[8] 方逸梅.和合思想视域下我国家庭伦理道德重建[D]. 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

[9] 陈延斌.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 杨天才.周易[M].张善文,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011.

[11] 王同书.郑板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017-06-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07)。

魏 来(1985—),女,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家训与伦理学研究;陈延斌(1955—),男,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家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B823.1

A

1009-105X(2017)06-0078-06

猜你喜欢

郑板桥家书家训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清晨忆家书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一封家书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重读“红色家书”
家训伴我成长
郑板桥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