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月平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经验

2017-01-12李捷高月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下腹部性疾病高师

李捷 高月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南京 210029

盆腔炎性疾病包括急性盆腔炎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既往称为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盆腹腔膜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由急性盆腔炎疾病迁延而致。临床多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带下异常,月经不调,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甚至不孕等[1]。其具有易复发、缠绵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选用广谱抗生素,效果欠佳,甚至可能无效。因此,探讨传统中医药对本病的作用和疗效意义甚大。

高月平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致力于中医妇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愈人无数,擅长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对治疗妇科痛症有其独到的见解,疗效甚佳。笔者有幸成为高月平教授的弟子,在跟随高师学习期间,受益匪浅,现将高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经验略述一二。

1 伤阳成瘀,本虚标实

中医古籍中并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经病疼痛”“不孕症”等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湿热者居多,治疗则以清热利湿为大法,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高师认为湿热已不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主要病因,总结出虚、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其中又以肾阳虚血瘀者居多。高师认为其肾阳虚的由来有三:一是失治误治伤阳,盆腔炎性疾病开始多表现为湿热夹瘀证,治疗上多使用清热利湿的苦寒药,苦寒药易伤阳;其二,湿邪为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湿为阴邪,日久易伤阳气;其三,湿邪趋下黏着,致病缠绵难愈,病久必虚。患者肾阳虚后易出现下腹部冷痛,痛连腰骶部,劳累后加剧的症状。其血瘀的由来亦有三:其一,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热邪使血液运行加速,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造成离经之血而成为瘀血[2];其二,阳虚气弱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气行不畅,血行受阻,瘀滞于冲任、胞宫脉络;其三,《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动而散,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之气,阳气虚弱,不能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之气,日久必瘀。西医之所以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是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阶段致病菌多已不复存在,只是遗留下局部的炎症后遗症,如充血、水肿、粘连、增生等病理改变,故而抗生素治疗无效。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所表现的肾虚血瘀症状,高师认为必须靠中医药调治,方能有效。

2 遣方用药,精准明确

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补正祛邪现已被诸多医家重视。夏桂成教授在临床观察到,治疗本病若单纯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之法,效果不甚理想,甚或无效[3]。在针对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上,夏老强调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有助于盆腔血液的流动、经络的疏通、新陈代谢的旺盛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达到不治炎而炎自愈之目的。罗颂平教授提出治疗少腹瘀结、正气不足之候,予以扶正祛邪,补气化瘀散结,攻补结合[4]。高师博采众家之长,针对其肾虚血瘀的病机,治疗本病以益气温阳散寒,化瘀止痛为主,佐以疏肝健脾,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临床上,高师根据胞宫的藏泻特点,用药极有特色,对于寒者,多采用温经散寒法;热者,忌过分使用寒凉之品,而于清热之中常配调气和血之品,以防留瘀;血瘀者,用活血化瘀法;虚者,调补之中常配伍通泄之品,通补并用,使胞宫发挥其正常作用。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高师自拟温阳化瘀汤,具体药物为鹿角片、补骨脂、熟地、三棱、莪术、延胡索、红藤、川楝子、党参、炙黄芪、青皮、川牛膝。方中鹿角片甘温补阳,甘咸滋肾,禀纯阳之性,具生发之气,能壮肾阳,生精补髓;补骨脂善壮肾阳,暖水脏,为壮火益土之要药;古人云熟地黄“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高师此处用熟地黄妙在与鹿角片、补骨脂同用,一方面防止鹿角片、补骨脂温热伤阴,另一方面体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三者同用,使阴生阳长,水火相济,阳生阴长,而阴平阳秘,共为君药。三棱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能治一切凝结停滞有形之坚积,莪术专攻气中之血,去积聚癖块;延胡索为化气第一品药,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川楝子行气止痛;红藤攻血、治血块、活血散瘀,健腰膝。五者同用,理气行滞,化瘀止痛,共为臣药。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方中党参、炙黄芪归肺脾经,二者同用,妙在补脾胃之气,后天之气充足,则先天之肾气化生有源,先天之气充足,使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且气行则血行,防止瘀血停滞于冲任胞脉,共为佐药。青皮辛散温通力强,能破气散结,消坚积,川牛膝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且其活血祛瘀作用中又有疏利降泄的特点,方中用之既助参芪行气,又助三棱、莪术破癥瘕积聚,共为使药。综观全方,温热既不伤阴,化瘀亦有止痛,补气妙在理气,标本兼顾,共奏温阳益气,化瘀止痛之效。

结合临床四诊资料,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确诊之后,高师以温阳化瘀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加减灵活应用。因本病缠绵难愈,高师在临床上观察到患者日久心理负担加重,常表现为抑郁、烦躁、失眠、焦虑,以致肝气郁结,则加炒白芍、醋柴胡、香附、佛手片疏肝理气;化火扰心者加丹皮、焦栀子、莲子心、黄连清心降火;夜寐欠佳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养心安神。腰痛明显、四肢畏寒者加杜仲、川断、菟丝子、仙灵脾温阳补肾、壮腰膝;带下量多、色黄者,加败酱草清热利湿;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肾阳虚弱,不能上温脾阳,出现大便稀溏者加砂仁、炒白术、炒扁豆健脾止泻;触及附件区增厚压痛,输卵管造影显示通而不畅者,加用穿山甲、路路通、炙鳖甲通经活络。对于有盆腔积液的患者,排除其他脏器或恶性疾病引起的积液增多后,高师反对其过度治疗,高师认为在月经各个时期中,特别是排卵后,盆腔积液会生理性增多,对于盆腔积液小于3cm且无下腹部及肛门坠胀等表现的患者,可暂予观察,未必一定要用燥湿利水之药治疗。若积液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高师在基础方上加用车前子利水渗湿。若因本病造成的月经不规则,高师强调月经调周法,在月经各个时期根据阴阳消长转化规律,适当加减药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本病日久造成的输卵管积水、输卵管梗阻等病,病情较重,中医药治疗效果欠佳,若患者有生育要求,多建议患者采取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介入或试管婴儿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3 扶正祛邪,重视调护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扶正祛邪贯穿本病治疗的全过程。褚玉霞教授提出了本病无论何种证型病程日久都可导致虚、瘀,虚者为正气不足,因此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以扶助机体正气,使邪去病消[5]。《黄帝内经》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与大自然、社会环境之间高度统一。高师在三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尤其重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动态关系,除中药治疗外,亦重视本病的防御与调护:临证中告诫患者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主动地采取措施以适应其变化,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房室有节,使人体精充气足、形健身旺,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说明锻炼的重要性,强调患者形体锻炼要适度,要因人而宜,做到“形劳而不倦”,要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并要持之以恒方能收效;食饮有节,食物与药物一样也有寒温之分,食性最好是寒温适宜,或根据体质而调配适宜,不可偏食。借助以上措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防治疾病反复发作。

4 病案举例

王某,女,36岁,已婚,2016年3月21日初诊。主诉:下腹部刺痛不适反复发作半年余。2015年8月初人工流产术后始出现下腹部隐痛,腰部酸困不适,劳累后症状加重,未予重视,半年来下腹部刺痛时作,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经前1天及经期第1~2d下腹部发凉、喜暖、疼痛较平素更甚,涉及腰骶部,大便稀溏,伴有肛门下坠感。曾间断服用抗生素(具体不详)及去痛片、布洛芬等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2016年2月妇科腹部B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直肠陷窝积液(直径约4cm)。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周期 28~30d,经期 5~7d,量可,色黯红,夹有血块,末次月经2016年3月2日。1-0-1-1,2010年4月足月顺产一健康男活婴,2015年8月因稽留流产行人工流产术。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常大,活动欠佳,压痛(+);左侧附件区可触及条索样增粗并伴有压痛,右侧附件区压痛。刻下:患者下腹部刺痛不适,时感乏力,四肢倦怠,烦躁,食纳可,夜寐尚安,二便调,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细小弦。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断:妇人腹痛,证型:肾虚血瘀型。患者正值经前期,此期为阳长期,阴充阳长,以温阳化瘀汤加减,阴中求阳,益气化瘀止痛、佐以疏肝。具体药物:鹿角片10g、补骨脂10g、熟地10g、三棱 10g、莪术 10g、红藤 20g、川楝子 10g、延胡索 10g、党参 10g、炙黄芪 15g、醋柴胡 6g、青皮 10g、川牛膝10g。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连服14剂。

2016年4月1日二诊:LMP 2016年4月1日,正值经期,量中,色暗红,有血块,下腹部刺痛明显好转,乏力减轻,腰部酸困不适,大便质稀不成形,小便调,纳食可,夜寐欠安,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滑。诊断同前,行经期宜活血化瘀,守前方加泽兰10g、益母草 15g、杜仲 10g、川断 10g、酸枣仁 20g、五味子 6g、砂仁3g、炒白术15g,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连服7剂。随后以温阳化瘀汤为主方增减化裁,并嘱其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寒温、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患者连续服药2个月,复查B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无盆腔积液,妇科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疼痛。予以停药观察2个月,电话随访患者症状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因人流术后损伤胞宫,外邪伤及下焦,肾居下焦,日久伤及肾中阳气,阳气不足则无以化生有形之物,而形成类似于癥瘕性的血瘀,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虚”“瘀”病理特点,用温阳化瘀汤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女性特有的“女子以肝为先天”特点,导致肾虚累及肝郁。高师在临床上亦观察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平素多伴有大便偏稀,尤以经期加重的症状,意识到肾阳虚弱日久,不能上温脾阳,造成脾肾阳气同时受损,治疗中肾肝脾同调,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盆腔手术操作的增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代医学往往以广谱抗生素治疗为主,但目前已认识到针对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异常的患者,滥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且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高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所表现的伤阳、成瘀有着独到的认识,提出从虚、从瘀论治的重要性,临床观察到自拟温阳化瘀汤不仅可治愈本病,且对本病所导致的月经失调、不孕等,亦起到调经助孕等作用。目前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极具特色,不论是从内治、外治或者内外结合综合治疗,如中药灌肠、针灸、推拿、穴位注射、中药贴敷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且患者依从性较高。在今后应该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7-320.

[2] 高月平.从痰瘀论治妇科疾病之机理及其证治浅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4(20):486.

[3] 李瑾.夏桂成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43(4):143-144.

[4] 郑泳霞,罗颂平.罗颂平教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验[J].新中医,2015,47(1):18.

[5] 冯桂玲,李艳青.褚玉霞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9):1463-1464.

猜你喜欢

下腹部性疾病高师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盆腔炎外敷小偏方
盆腔炎外敷小偏方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