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定李太后为何没有制止儿子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

2017-01-10

华夏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张居正李伟万历

□ 石 磊

孝定李太后为何没有制止儿子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

□ 石 磊

万历首辅、太师张居正

“提到明代历史上的改革家,最著名的当属张居正,但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张居正改革的成败,都离不开一个女人的影响”。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神宗的老师,明朝中后期著名政治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明神宗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给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缓了大明中后期的统治危机。但是张居正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伟大女人的支持,这个女人就是明神宗之母——孝定李太后。李太后虽出身下层,然阅历丰富,极有战略眼光,在儿子朱翊钧继承皇位之后,坚定地支持张居正实行变法,增强国力,可以说张居正的改革富有成效,李太后功不可没。但是令后人称奇的是,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万历皇帝便清算张居正一门,原本与张居正关系和睦,对张居正甚为倚重的孝定李太后居然一言不发,任由神宗皇帝胡作非为。个中缘由,令历史研究者猜测纷纷,而莫衷一是。

一、从龙升迁

嘉靖帝为明代历史上的雄猜之主,极富谋略,善于御下,尤其对自己的儿孙,要求甚严,指派朝廷重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对儿子朱载垕,孙子朱翊钧严加培养。徐、高、张三人皆翰林出身,学问渊博,熟悉朝廷典章、制度律令,富有实干精神,官声极佳,为当时政坛上的名臣。

徐阶因为是内阁次辅,政务繁忙,所以只是制定总的辅导纲要。实际辅导责任落在高拱与张居正身上,具体分工则为高拱侍候裕王朱载垕,张居正教导皇孙朱翊钧。所以朱翊钧登基之后,对张居正信任有加,不断加官进爵,让其升任内阁首辅,听其处理军国大事。因为朱翊钧还是幼儿时,张居正就是他的老师,这种对老师的尊敬、畏惧是在朱翊钧幼儿时就潜移默化形成的,而不是朱翊钧成为皇帝之后才出现的现象。因为皇孙朱翊钧当时太过年幼,需要由母亲看护,所以张居正与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在那时就已相识,并给后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张居正在朱翊钧登基后升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其后在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授意下,与司礼监太监冯保联手驱逐内阁首辅高拱,成为新的内阁领袖,主持军国大政。张居正因为“从龙”有术,与朱翊钧父子保持了一种亦师亦友,半为股肱半为智囊的良好关系,为其升任内阁首辅,主持新政埋下伏笔。

二、鼎力改革

明神宗之母孝定李太后,俗名李彩凤,祖籍山西翼城,因家贫,其祖上游商于河北通州,后落籍河北漷县,即今北京通县。传至其父李伟时,依靠同族兄弟御马监随堂太监李进的关系,李彩凤嫁给了嘉靖帝之子裕王朱载垕为侧室,并生下了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和明潞王朱翊镠。裕王登基后,先后升李氏为妃,晋贵妃,神宗即位尊为慈圣皇太后。由于神宗登基时年仅十岁,故由生母李太后代为处理朝政,而李太后堪称有识人之明,重用张居正,施行新政。

张居正亦不负李太后的赏识,放开手脚,开展了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政治上施行“考成法”,以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挟制地方总督、巡抚,提升行政效率;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隐瞒的庄田,改变赋税制度,把各项税役合并,按亩征银,使政府的财政情况大为改善;军事上,以名臣谭纶任兵部尚书,以名将李成梁镇辽东,名将戚继光镇蓟州,大力整顿边防,加强对北边草原部族的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土司叛乱,稳定西南半壁。经过张居正改革,“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钱至四百余万”(《明神宗实录》卷125),原本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重新振兴,史称“万历中兴”。张居正改革的成功,与李太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故“万历中兴”,李太后功不可没。

三、内生嫌隙

虽然张居正在孝定李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改革,但是双方的关系还是出现了裂缝,而这个裂缝是由李太后的家人引起的。挑起事端的始作俑者就是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李伟作为裕王的岳父,自女儿进了裕王府,李伟父以女贵,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裕王登基,其受封为锦衣卫都督同知,外孙朱翊钧被立为太子,李伟又晋升为武清伯。

李伟虽贵为伯爵,但是受家族经商传统的影响,依然从事商业活动。李伟从三边总督王崇古手中接下一桩生意,给前线军士赶制二十万套棉衣。商人贪利,原本每套价值二十两银子的北方野战棉服,被缩水为每套不足数两银子的劣质军服。冬天大雪,冀州镇总兵戚继光部士兵因劣质棉服被冻死十九人。消息传到京师,注重边防的张居正大为震怒,于是将实情告知李太后,李太后非常震惊,训斥了父亲李伟,李伟脸面丢尽,对张居正恨之入骨。李太后虽然斥责了父亲,但是内心无疑也是非常难堪的。而且经此一事,张居正得罪李伟的同时,亦得罪了与李伟交好,且有乡谊的大学士张四维,得罪了张四维的舅父三边总督王崇古,得罪了与李太后之弟有姻亲关系的太监张诚,这为张居正死后遭万历皇帝清算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四、惨遭清算

万历十年太师张居正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张居正死后,在司礼监太监张诚以及内阁大学士张四维的唆使下,大权独揽而又对张居正抱有成见的万历皇帝清算了张氏一门。张居正对大明王朝鞠躬尽瘁,死后却落得这个下场,委实令人感到可惜。这其中,内阁大学士张四维对张居正的不满是主要原因,而原本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有私仇的司礼监太监张诚的落井下石,则为重要的推手。

张居正死后,张四维递升为内阁首辅。他看清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不满愈来愈浓,于是授意科、道等言官,上疏弹劾张居正当国期间的不法行为,于是朝臣群起而攻之,揭露张居正的种种僭越行为。

司礼监太监张诚,在从南京被万历皇帝召回京师之后,选择与大学士张四维结盟,对张居正落井下石,将自己掌握的冯保与张居正二人互相勾结,共同执掌朝政的种种隐秘行为一一揭露,同时对张居正的财产多加渲染,宣称张居正的私产富可敌国,从金钱方面对贪财的万历皇帝进行诱导,原本就对冯保和张居正不满的万历帝勃然大怒,立即下旨剥夺张居正生前本兼各职及死后赠谥,抄家灭族。同时将已被罢官的太监冯保杖责八十,发配到南京作净军,看守皇陵。张居正遭清算后制定的改革措施全数遭到废黜,本来已经有起色的大明王朝重新陷入了统治危机,直至明朝末年,再也无力摆脱危机。

五、悲剧根源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大批官僚、贵族、地主成为社会上的既得利益集团,不仅经营农业和土地,收取租税,而且经营商业活动,赚取高额利润;同时侵占贫民土地,隐藏资产、田地、佃户的真实数目,逃避徭役和赋税。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为富国强兵,清丈土地、整顿赋税、核查吏治都是其中的重要措施,而这无疑严重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从而招致他们的坚决反对。张居正以一己之力支撑危局,以一人之力来对抗不合理的政治体制,结局无疑是可以预料的,更何况他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最高代理人。

在万历皇帝清算张氏一门的过程中,原本对张居正甚为信赖和倚重的万历生母李太后却不发一言,任由儿子胡作非为,导致悲剧的发生。事实上,孝定李太后之所以没有制止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即张居正死后,李太后已失去了对朝政的实际控制能力。张居正生前,万历皇帝没有亲政,朝廷政务实际上是由张居正领导的内阁和冯保领导的司礼监共同主持的,内阁通过“票拟权”和“考成法”控制外朝,司礼监通过“批红权”、领导东厂与锦衣卫的权力操控内廷,孝定李太后则以皇帝生母的身份来制衡张居正与冯保,进而对朝政施加影响。事实上,张居正与冯保可以携手领导朝政,与李太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张、冯二人皆为李太后的心腹,而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贬斥冯保,将其夺职、抄家,迁到南京作净军。李太后失去了其在外朝和内廷的心腹权力代言人,对朝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控制能力。

张居正的悲剧,其实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李太后实际是张居正悲剧的推手之一。张居正走了,改革措施被废止,“万历中兴”成了昙花一现。李太后无力制止儿子朱翊钧胡作非为,使万历皇帝再无束缚,贪财、怠政、好色,大明王朝江河日下,一步步走向衰亡!

(作者:山西省翼城县文物旅游局,邮编043500)

猜你喜欢

张居正李伟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田”野里的乐趣
“制造”年兽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磨砺是一笔财富
孟母三迁
张居正宽待对手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