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的全球视野

2017-01-10苑举正

华夏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文明

□ 苑举正

中华文明的全球视野

□ 苑举正

一、前 言

中华文明与古希腊、巴比伦(波斯)、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德国哲学家雅斯培尔斯曾经在他的名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在两千六七百年前,人类文明的高潮发生于世界四个地区。这四个高度文明当中,中华文明可以说是最特殊的。主要的原因是地缘关系,文字语言与后续发展中,让中华文明总能够独树一帜,绵延至今。

在地缘关系上,中华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不曾深入地交往。在大漠的分隔下,中华文明,始终自处,直到近代,才与其他文明有大幅度的接触。其他这三个文明虽然起初各自独立发展,但后来却因为地缘相近的关系,早已经有了深厚的交往,无论这些接触的起因来自侵略战争或是贸易经商。

古希腊、巴比伦(波斯)、印度,这三个文明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以拼音文字为主。语言与文字的关联性,让沟通的可能与转译上,透过相似的语言结构,发挥效应,许多概念可以透过类似发音的方式表达。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却非常独特地拥有非语音系统文字,让全国中充斥着不同语言。在这种以文字为主导的文明之中,铭文常常成为仪式或雕刻在礼仪器具上的重要部分,为所有语言不同,甚至长相互异的民族,昭示生活在共同文化圈之规范。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因为文字独立于口语之外的力量,让使用这种文字的人,不但成为知识精英,也感受到相同的文化,并因此而逐步扩张。反观其他三个民族、文化,都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消失,成为古迹的片段,变成考古的资料。只有中华文明,直到今日是活生生的文明,并因为在文字主导下,维持了明显的认同。

中华文明的认同,既复杂又简单。简单的原因是,伴随这种以象形为本的文字,中华文明的发展主轴,一直是一个以文字代表文明的生活空间。因此,能识字的人,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坚分子,而不识字的人,都会因此努力工作,想让下一代多识几个字。

中华文明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文明。主要原因就是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也没有空间上的藩篱。因为文字的关系,所以接受中华文化的人,可以透过自我的认知,理解这个文明中所包含的一切概念、价值、规范与含意。这个理解与认知的过程,因人而异,因时间长短而转变,甚至因朝代而出现极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而言,想要用一个简单的概念来说中华文明,就是必须要认清它的文字。但光是字,并不足以认识中华文明,还必须浸淫在它的发展当中。

中华文明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多个朝代,可是几乎所有的朝代奉行儒家政治的结果,让中华文明的创生历程中,出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就是儒家学说的系统化。儒家学说,原先并不是一个具有系统、非常融贯而且理念一致的学说。但是,在长期的理解当中,儒家的观念配合政治制度的发展,逐渐将天、地与人三者之间结合成为一个向外可观天象,向内可自我反省的理论。这个理论并不强调系统性,可是却非常注重原始的统一思想。

在这个思想中,人与宇宙同样是创造的一部分,并因此有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没有注意这一层展示天人合一观念下的其他民族,就没有办法理解中华文明那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无论谁想要轻易地否定它,或是以另外一套系统取代它,都不是易事。

这个不是很有系统的系统性,除了让中华文明展现它的独特性之外,也让它在面对科学时代所引发的强权攻势中,节节败退。在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下,中华文明面对着系统性的否定。什么是系统性的否定呢?简单来说,系统性地否定就是典范的转移。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如何从一个系统中自觉地发现这个系统处处不对,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抛弃了这个系统,皈依到另外一个系统之中。

从这个角度而言,典范转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皈依新系统的过程。中华文明的困境,就肇始于这个皈依的过程,因为它来得又急又快,而且在短短的百年之内,就让一群原先以中华文明为傲的炎黄子孙,开始质疑、灰心、否定,甚至最终摧毁中华文明。

在本文接下来的篇幅中,我除了介绍这个困境之外,也要说明为什么文化不容轻易否定,必须面对转折,提出发展的前瞻视野。我想更进一步地说明,真正让中华文明在新世纪中有发展可能性的契机,必然是迎向国际,让中华文明以它的特殊性,展现能与其他文明共处的能力之外,也要让其他的文明注意,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当中,包含许多值得所有文明借鉴的普世价值。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

中华文明有特点,是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个发展中,中华文明一直以周朝的正统为基础,历经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诠释与创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融合天地人三者的形上学、宇宙观与知识论。在这个思想架构当中,中华文明很独特地创造了三项在今天后世看好的价值:宽容、存异与融合。

(一)宽容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色就是宽容。主因在于这是一个缺乏系统性的思想架构。直到今天,在任何一个自诩为中华文明的区域当中,都没有哪一套原则,可以固定地为一个民族是否属于中华文明做定义。甚至,任何种族只要对于中华文明展现好感,在食衣住行方面采用中华文明的价值与方式,那么我们就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名实相副的中华文明代表,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文明。我必须说,极少人注意这种没有系统的呈现方式,居然是宽容的基础。

(二)存异

存异是缺乏系统性的必然结果。在一个诺大的国度中,当文化没有特定的代表时,差异自然展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其中,语言、环境甚至历史都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于欧洲文化的拼音语言系统,许多中华文化的子民,在使用相同文字的同时,彼此之间却能够使用完全不能沟通的口语,生活在差异极大的环境,遵循不同历史传统的情况下,却能够共享中华文明的实质内容。有的时候,这种共享的事实,带动的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内容,但是总能够让人感觉得出来浓浓的中华文明味道。

(三)融合

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力。主因并不是武力强盛,而是文化本质的吸引力。中华文化有什么吸引力呢?答案就是它具有政治、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吸引力。中华文化强调勤俭致富,孝亲尊贤,与敬天法祖的思想,让华人的社会普遍地均能够做到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以及政治的巩固。这三点往往同时发生在太平盛世,但每遇到天灾人祸、饥荒交迫的时期,这三点也是同时一起崩溃。也因为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让所有生活在中华文化圈的人都意识到,政通人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非常有趣地,在追求经济富裕的理由下,中华文化却能融合出有利于生存的条件。这个条件在古今中外都是很明显的。

三、中华文明的困境

很吊诡地,中华文明的困境竟然来自于它的优势。没有系统性的结构,让中华文化在近代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西方列强的基督教文明与科技专业化的时候,突然之间,面对着自我的否定。这种否定的力道之强,引发了百年来的破坏,却一直不断地以“新”作为号召,改变了原有的优势,进入艰难的困境。

(一)宽容的异化

很遗憾地,原先在中华文明中所讲的“新”,是《书经》中所说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但是在列强的系统性思维中,推陈出新的想法,反而带动一股热情,追求的却是“为新而新”。宽容的优点,却没有办法回应救亡图存的诉求。原因是,在没有丧失文化主体性以前,宽容是展现自信心的方式,但在自信心崩溃之后,宽容只是依附他人的具体借口。当中华文明不再是一个争相认同的招牌时,它却只能变成一件让后世遗忘的文物,任人踩踏。

(二)存异的风险

其次,存异并不能像以往那般维持公平发展的可能性,而是以高低优劣的态度来检视并列中的各种文化。中华文化历久出现的各种积习,在相较于西方世界的文明传统下,显得无知甚至荒谬。这种自我排斥的感觉,在伦理道德方面最为强烈,尤其在原有五伦纲领之中。原先以伦理规范行事角色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与朋友的关系,显现的价值都被冠以威权主义、家长主义、沙文主义、后门主义以及面子文化。不用我多说,光看字面的意思就知道这是需要被改革的文化。在改革的过程中,取而代之的文化,美其名是新文化,但其实是四不像的杂乱文化。在一片杂乱充斥的结果当中,可以想象中华文化面对的困境。

(三)失根的融合

百年来的新文化运动,让中华文明下的子民们,从融合的期待,变成归化的盼望。越来越多的人,长期以来一直以能够归化外籍为荣,满足崇洋媚外的心理。虽然号称融合中西文化的例子不少,但是在展现融合的精神上,能够维持主体意识的案例,少之又少。大多是以西文为主轴,中文为装饰的方式,让西方世界的文化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华文化。这种融合是现在方兴未艾的方式,可是对于中华文明的本质而言,这种趋势让中华文明好比一个站在流沙中的人,他越想挣扎,就越陷越深。这是中华文明现在面临的第三个困境。

四、中华文明的转折

21世纪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拐点。逐渐富裕的中华民族,开始反思为什么世界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以这么残酷的态度面对这一个目前世界硕果仅存的古老文明?坦白讲,今天我们还能够以延续中华文明的态度重新检视这一段悲惨历史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中华文明在经历这么大的浩劫后,而依然能够昂然立足于世界中。古代文明不讲,在与西方作对多年的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以及印度各个王朝当中,都被迫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导致帝国不复存在,文明遭到遗忘,成为展示文物,只受凭吊。只有中华文明依然维持一个大致完整的领土,幅员广阔,种族多元,却能够生活在共同的空间,保有共享的文明。少数例如台湾、香港等地区,却也能够在历经不同时期的文化复兴当中,维持了传统的特色,甚至向祖国散发出近代应有的启蒙精神。在这一个难能可贵的新世纪中,中华文明面对着三项重要的转折契机:

(一)经济上的繁荣

华人的成就,集中于理财与生产。虽然这是刻板印象,却也是事实。华人重视的家庭与教育这两大观念,为经商铺下了成功的道路,打拼不缺合作伙伴,发达不忘培育人才,合作时可以吸收新知,困难时家有经验传承。最重要的是,富裕的人生,可以增加自信,并在没有生存威胁的环境中,反省人生知识与常识,让自己的文明达到去芜存菁的境地,并因而对于改善社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社会上的祥和

社会不祥和,来自资源分配的不平均。在经济环境逐步改善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社会价值面对重建的使命,而在破立之间,需要吸收新知,重振道德意识。我们对于近代西方以来所衍生的价值优势,包含对于个人的尊重与面对差异的宽容,必须加以深化吸收,成为中华文明既有价值中需要扩展视野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伴随经济上的富裕,重新建立自信,肯定家庭价值,教育后代素养,并且以敬天法祖的原则,作为一切宗教的最根本原则。

(三)政治上的稳定

在重建经济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政治上的理想,是随附而至的产品。当一个人有消费能力,面对各种选择时,他会突破现有立即的需要,想到永续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没有选择权的人而言,想到未来其实是一种奢求。因此,对于未来的期待,本身就是文明中的一种视野,而政治的问题,正是这种视野所开创出来的结果。如果一个文明对于个人生活与家计没有发展的视野,那么徒论发展只能维持物质层面的需求,却对于讲求精神层面的永续发展,没有实质的意义。当每一个人认知到未来会不得不与他人结合在一起时,他才会体认宽容、存异与融合的重要性,而这三点不正是传统中华文明原有的优点吗?

五、中华文明迎向世界的发展

中华文明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需要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需要做出什么事情,以及未来还要面对什么事情。这三点,对于一个特殊的文明,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近代西方产生了特殊的科技理性与个人主义价值。这两点的结合,导致个人的解放,以及运用科技的妄想。当有人认为,解放个人的目的,在于超越他人,而运用科技的理想,在于无视自然时,传统已经没有任何价值,新的革命成为唯一破除一切的依据。

这是世界的悲剧,人伦的丧钟,却也是中华文明的两难。从过去的经验中,如果不能够兼顾个人与科技的需求,传统受到所有自以为新的饱学之士的无情攻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全盘否定,却没有任何固有的价值。然而,在另一方面,若是一味阻挡,无视环境改变,强行维持自我系统的稳定,必然不免累积怨恨,最终再次将这股恨意转向自己。

面对这个两难,答案当然是吸取过往教训,随时提出反省,面对新知,动态发展。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悲惨的经验来自于措手不及下所展现的无知与轻敌。无知于科技,不免遭到船坚炮利之叩关,而轻视个人主义的价值,终究会发现敌人就在自家中。从过往学习到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理性与个人主义有相同也有相异的地方,必须加以善用。它们相同的地方在于如下事实:发扬创意,需要透过宽容与存异加以维持。它们相异之处,则是科技往往需要以团队发扬,而个人则必须服从与维持人伦的价值。中华文明的融合精神,正是为了这两部分之区别而生,也能够展现深刻的价值。

为了凸显融合这个价值,我们需要发扬哲学精神,说出科技理性与个人主义相同与相异之处,然后加以对症下药,面对新思维的挑战。在理解科技发展不能没有团队伦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接着要注意辩证思维的重要性。辩证思维告诉我们,没有一体适用的原则与方法,所有的理想与目标,其实现的理路,必然都是动态发展的结果。意思也就是说,所有的现状,都会被未来的情况改变,因此追求理想的初衷固然不应忘记,但是在追求过程中,却有做好一切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六、结 论

在这一篇短文中,我以中华文明之宽容、存异与融合三项优点为破题,说明这些优点如何在近代文明发展中,产生异化,成为困境,甚至需要面对救亡图存的境地。这是我们过去的历史,必须加以检讨,以求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议题是,如何让中华文明提振优势?答案就是善用原有优势,改变策略,将发展的现阶段目标改为发扬自信,而执行步骤就是,先经济、再社会,最终水到渠成,让有为者在政治上找出一条既符合传统价值,又能够推陈出新的道路。迈向全球视野是一条主要的轴线,但并不是一个规则,原因不难理解,就是全球化的过程,必须讲求传统文明中已经具备的普世价值。中华文明具有像宽容、存异与融合这些普世价值的历史远远超过现在世界中的许多文明。我们需要从过去找出价值,作为今天实现的目标,迎向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作者:台北市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邮编:台北10617)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请文明演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