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赤志教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经验

2017-01-10何堂清张赤志李晓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门脉胃病气机

何堂清张赤志李晓东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班 (湖北 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

张赤志教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经验

何堂清1张赤志1李晓东2△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班 (湖北 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

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药;名老中医经验

张赤志教授系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医名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从事肝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肝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现将张教授诊治门脉高压性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门脉高压性胃病最常见于肝硬化,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为“胃痞”、“胃痛”、“呃逆”等范畴。张教授认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属虚实、寒热错杂之症,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胃三脏腑。多为感受外来之邪日久,病情迁延不愈,阻滞气机,或七情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日久可致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致使湿浊毒邪内生,迁延日久则由气及血,胃络为之瘀阻,气血津液难以布达胃络,而成该病[1]。因此气机不畅,寒热错杂,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是该病的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其发病及影响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2]。

1.辛开苦降,注重寒热并用

脾胃属中焦,两者互为表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易受外邪等其他病理因素的影响,脾属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属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3]。脾胃同病,易成寒热错杂之症,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张教授认为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常见有脾(虚)寒胃热、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等证。治疗上根据《温病条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观点,临床用药以辛开除痞,寒热并用,使气机调畅。正如《医碥》所言:“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脾(虚)寒胃热证在门脉高压性胃病中最多见,治疗应温中清胃,多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我国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多有基础肝病病史[4],常因患者素体虚寒,或经治疗损伤肝脾之阳,或病久阴损及阳等原因,出现肝阳不足的表现,又因肝之生理特性,易郁而犯胃,而成肝寒胃热证。治疗应暖肝清胃,常用黄连温胆汤作为基础方。

张教授认为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郁滞,且体阴而用阳,临床多郁而易热;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其病多湿而易寒。加之患者饮食失节,每每伤及脾胃而化湿、生寒,而渴求欲壑而不遂者甚多,因病而郁,因郁而病,病患多郁,久则五志过极而皆化为火。故肝胆脾胃四者同病,常见脾(胃)寒肝热证,多使用理中汤合左金丸以温中清肝。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寒热诸气,有化有变,有胜有复”。说明寒热错杂所致症状是千变万化的,并且寒热可以胜复、转化。因此张教授提出应准确把握病机,药物使用上应根据病情调整寒热药物使用的比例,以防药物之失造成疾病的演变。

2.疏肝健脾,重视养血活血

《素问·风论篇》曰:“脾者土也,而恶木”。张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运化功能的健旺正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则病于脾,反之,脾病亦可及肝,因肝为木气,赖土以资培,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健,影响肝气的冲和条达,则见“土壅木郁”之证。这种相应为用、相失为病的关系决定了肝脾胃同病的出现。故《金匮要略》开篇则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教授在辩证的基础上强调肝脾同治,认为土得木疏,肝主疏泄,调达气机,气机通畅,脾胃如常发挥其升降枢纽作用。常在使用疏肝解郁药的同时,加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之品,使脾气恢复,达到“脾实则肝自愈”的目的,另外兼顾疏理肝气,以防肝郁乘脾。

《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张教授认为慢性肝病病情迁延,气分湿热毒邪进入血分,气病及血,或素有肝经气血不和又染外来病邪,而出现血络瘀痹证候。张教授认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其根本是肝、胃之络脉病变,且为虚实夹杂,治疗应虚实兼顾,宜养血活血通络。常配以赤、白芍凉血活血、养血柔肝止痛;蒲黄炭、五灵脂活血祛瘀通络。

3.清热化湿,忌用大苦大寒

正如清·章虚谷所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5]。本病多由外邪侵袭,肝郁气滞,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内生浊毒,深入血分,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酿生痰瘀。所以张教授在疏肝理脾的基础上喜用清热透达解毒、利湿化浊之法[6],但清热利湿药物多苦寒甘淡,久用则有恋邪、伤阳、伤脾之虞,故临床应用可酌加少量甘温健脾之品协助其发挥最佳疗效,此亦有反佐之意。参三仁汤之意,多选用薏苡仁、法半夏、厚朴、白蔻仁、滑石、藿佩等轻清之品以利湿化浊。配合白花蛇舌草、连翘、蒲公英之品透邪解毒。张教授也提醒治湿不可过于辛燥,以致助热而使病进,治热不可过于苦寒,防止虚虚之戒,在湿热证有所减轻之时,清热之药味及药量亦宜相应减少。

4.以肝为本,宜化痰祛瘀

门脉高压性胃病由慢性肝病发展而来,而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因此张教授认为抗肝纤维化应贯穿于该病治疗的始终。其认为痰凝血瘀是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应以化痰祛瘀为治疗大法[7]。张教授多在患者胃肠症状巩固后使用成药抗纤软肝颗粒、安络化纤丸或抗肝纤维化中药治疗。

5.典型案例

段某,女,53岁,患乙型肝炎肝硬化约4年,于2015年3月因“反复腹胀1年余,加重伴胃脘隐痛不适14天”前来就诊。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腹胀不适,泛酸,胃镜检查示:食管胃底4条静脉中度曲张,无红色征,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部充血水肿,胃窦部可见充血性红斑,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度),门脉高压性胃病。开始间断服用普萘洛尔、奥美拉唑及中药治疗,症状反复。14天前患者出现上诉症状加重,伴胃脘部疼痛,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制剂效果不佳。诊见胃脘隐痛,腹胀,泛酸,口干喜饮,无口苦,纳差,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细。西医诊断为:1.肝炎肝硬化乙型代偿期;2.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诊断为:胃痛,辨证为肝郁脾虚,兼寒热错杂。治以疏肝活血,平调寒热,健脾利湿。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药用干姜3g,川连5g,白芍、茯苓各15g,法半夏、广木香、蒲黄炭、五灵脂、炒二芽、生甘草各10g,白花蛇舌草、沙参、乌贼骨各30g。进上方14剂后前来复诊,已无胃脘疼痛,腹胀较前明显缓解,无反酸,纳食可,二便调。继服上方月余,未有不适,改用抗纤软肝颗粒(院内制剂)随访半年,无不适。

按语:本案为中老年患者,素体亏虚,感受疫毒之邪日久,病邪迁延不愈,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郁滞,而有胃痛,痞满,大便干稀不调之症。湿浊内生故见口干,舌淡苔白腻。张教授治疗以调畅肝脾气机为主,久病入络,加蒲黄炭、五灵脂以活血通络,沙参益气养阴,白花蛇舌草解毒驱邪,乌贼骨制酸护胃。全方紧扣病机,苦辛并进能升清降浊,寒热并用能调和阴阳,补泻同施能调其虚实,相反相成,反佐为伍,故疗效显著。

[1] 郭敏,赵文霞,刘光伟.化浊解毒方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肠激素及内毒素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682-2684.

[2] 谢晶日,杨尾莲.从“理法方药”论门脉高压性胃病[J].中医药学报,2012,40(01):47-48.

[3] 熊兴江,王朋倩,魏戌.经方治疗肝胆病临证体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01):156-157.

[4] 汪朝晖,柳小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胃镜检查特点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05):366-368.

[5] 杨春波.脾胃湿热理论的形成及临床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05):1-5.

[6] 杨超,张赤志.张赤志治疗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02):28-29.

[7] 程良斌.张赤志教授从痰论治肝硬化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02):108-109.

10.3969/j.issn.1005-0264.2017.02.015

2016-08-09 编辑:黄育华)

猜你喜欢

门脉胃病气机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分数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MRI研究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胃病的影响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TIPS术后门脉显影和肝脏体积对肝功能及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治疗胃病的三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