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

2017-01-10崔立民

长江丛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红布窗棂早茶

崔立民

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

崔立民

常年坐在墙角临窗那个桌位的老人已经好几天没有来过了。

她是我店里的固定客人,在我店里已经消费了两年,今年是第三年。

两年前的一天上午,她来我店里,坐在墙角那个桌位上,要了一笼汤包,一壶茶,坐了一个多小时,临近午后打烊的时候,她把我喊到跟前,让我坐下来,说有事跟我商量。

我坐下来后,她问我对她有没有印象,我打量了她一眼,六十岁左右的年龄,口音和装束像是乡下人,但言行举止又不像是长期务农的妇女,特别是她那双白皙光洁的手,让我猜测她可能是某个小地方从事教书或者妇联工作之类的人,但在我的记忆中,的确没有她的一点印象。为了迎合她,我打着哈哈说,对她有些印象。见我记得她,对她有印象,她木讷的脸上闪过一丝欣慰的表情,既而,她轻叹了一声,目光移向窗外,说她以前总是想着来这,但没有时间,路又远,只能星期天抽空来,现在,闲了……

我说您这是……我的唐突,仿佛让她警觉自己的话说多了,暂短的沉默后,她说,掌柜的,咱们说正事,我呢,想把这个桌位包下来,常年包下来。见我迟疑,她拍了拍我的胳膊,说你放心,无论我是否来店里消费,每天按一笼蒸包和一壶茶水记账,哦,不,不,再加一碟米糕,提前支付一年的费用。你觉得怎样?

这个桌位是个偏刷,是个利用率很低的不规范的桌位,大多时间是我空闲时间打坐歇脚之用,她既然想常年包下来,我何乐而不为呢。但我还是客气说,这样不合适,您要是真想把这张桌位包下来也行,您来一次算一次。哪天不来,费用里扣除。做生意嘛,诚信最重要。

她摆摆手说,我不会占便宜的,哪天我不来,我会让它替我占着这张桌子。她抬手指了指挂在窗棂上的一个红布兜,接着说,只要我今天离开时没有取走它,说明我明后两天不来。如果你讲诚信,我不来的这两天,你替我看好它,不让别人动它就行了。

虽然觉得她的要求有些怪异,但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口头商定下来后,我想跟她签个书面协议,她摆摆手,当即付给我了一年的费用。

两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都会在我每天开店营业不久,来到我店里,在墙角那个桌位上,将随手的红布兜挂在窗棱的铁钩上,面朝窗户坐下来,两眼望着窗外,慢慢品着茶,细嚼慢咽着蒸包或者米糕,直至午后打烊,取下窗棂上的红布兜离开。每天如此。我发现,她每天来我店里,仿佛不是为了餐饮,而是为了在这耗时间,因为她每天要的蒸包和米糕几乎都没有动什么,只是那壶茶水每天都喝得失去了颜色,但每天所剩食物,或多或少,一律用塑料袋兜走,筷子摆在空盘旁,桌面洁净如初。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每个月她都有几天不来,只要她哪天走时,没有取下挂在窗棂上的那个红布兜,第二天和第三天她都不来,第四天她准来,成了一个规律。她不来的时候,无论生意忙闲,我都不会让其他人使用那张桌子,挂在窗棂上的那个红布兜,是我们的契约。

我们这是个老旧街区,偏离市中心,早年叫感化街,后来叫自新路,街道旁的民居间除了一些住宿餐饮小百货门面,还有临时摊位贩卖瓜果蔬菜和一些流动叫卖的小贩,每天上午还有些生气,午后基本上就是人稀街空,万般萧条。早就听说要拆迁,就是没有拆,据说是对面的自新监狱找不到合适的狱址而拖延着。正因为自新监狱还在,我们这个老旧街区还在,这条老街还在,我的小店还在。

我这是个早茶小店,由居住房改建而成,店里除了两个伙计内厨炊事,我即是掌柜,也是跑堂,天明开门营业,午后1点打烊,半天营业时间,生意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除了一些固定的居民来此早茶闲聊,大都是些外来的临时访客。在这个地界开店做生意,谈不上赚钱,顾个生活,占个地,等拆迁,父母在这居住生活了一辈子,留下这么点遗产,政府哪天把它拆了,好歹也算是给了上辈人一个交代。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来自何方,但她在我店里长期固定消费,肯定与对面的监狱有关,管她呢,人都有难言之隐,来的都是客,我做好我的服务就行了。

这是一个喜欢安静的老人,在我的印象中,在我店里,她从不主动跟人说话,也不理会旁人的搭讪,每天来后,随手把红布兜挂在窗棂的铁钩上,面朝窗坐下来,静静地坐在那,两眼望着窗外,饮着茶水,细嚼慢咽着食物,旁若无人,这难免会引起店里那些老顾客们的好奇和关注。

小店每天开门营业后,那些晨练后的婆婆和遛完鸟的爹爹结伴来我店里早茶闲聊,店里窗棂上的铁钩就是为遛鸟后来店里早茶的爹爹们安装的。有个爱鸟的爹爹,好奇墙角这个老人挂在窗棂铁钩上的红布兜,几次主动过去跟她搭讪,想混个面熟,探个究竟,但老人对这个主动过来搭讪的爹爹,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礼貌地点点头,从不言语,最终让这个爹爹无趣而退。因为她从不跟人说话,无论生意忙闲,我从不打扰她,也不向她打探什么,她来了,我端上茶水和食物,她走后,我去收拾桌子,我们之间,最多只是相互礼貌地点点头。

又过去了两天,老人依然没有来。

接近中午,店里的顾客们逐渐离去,我来到墙角这张桌子前,习惯地擦拭着桌面,抬头看见挂在窗棂铁钩上的红布兜,视线越过红布兜,是对面院墙里的楼房,我在老人常坐的位子上坐下来,抬头望去,视线正好在三楼一排窗户上,这让我想起,老人在这早茶时的一些异常现象:店里人多的时候,她端坐在桌前,两眼望着窗外,细嚼慢咽着食物,慢慢品着茶水,表情木讷,眼神呆滞,店里人少的时候,也就是临近中午的时候,她时而会望着窗外自言自语或叹息不止;时而会两眼盈泪或伏案而泣……想必她心中定有隐痛,难免心生怜悯,但我从不敢多事。每天,我店里除了我们街区固定的常客,和一些闲散小贩早茶闲聊时会谈笑风生,哪个来店里的临时访客不是面容焦愁,长嘘短叹的!在这个地界,小店经营多年,看多了,听多了,已经习惯了众生表情上的世态炎凉。

难道她生病了?

我取下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看看兜里有没有她的信息,无论什么原因,如果她从此不再来了,我得想办法把她今年的剩余款退还给她。

这个红布兜的面料是平绒的,好像有些年头了,形状和样式不难看出,它是从一件旧物上裁剪出来,用缝纫机制作而成的,但平素的红色面料上的手工白线针脚是刻意绣上去的,正反两面,各有一行白线针脚结构出的数码,这白色的数码虽然跟红色面料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根本就谈不上有任何装饰作用,但它们肯定在表达主人的某种意图——这个红布兜两面的白线针脚构成的是两个日期数字,一个是四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个是半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这两个日期的总和是五年的时间,但我琢磨不出它们具体意味什么。

兜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一个手电,几件换洗的内衣和两盒“吉非替尼片”药物,再就是几张作废的车票和旅社住宿票据类杂物。

兜里的手电引起了我的好奇,这是那种老式的两节大号电池的铁壳手电筒,镀锌外壳锈蚀斑驳,有的地方已经腐烂穿透,锈蚀的孔洞里能够看见里面白色衬纸,更让我好奇的是,这个手电竟然没有灯头罩,灯头上裸着一粒葡萄大的玻璃泡,推动开关,它亮了,灯光发黄,显然是电源不足。这让我想起,阴雨天气,挂在窗棂上的这个红布兜里的那个光源。阴雨天气,店里的生意冷清下来后,为了省电,我会关掉一些照明,每次关掉照明前,我都会关注一眼坐在墙角桌位的老人,未见她对我的吝啬有任何反应,却发现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里有一点奇怪光源。这点光源,好天气没有,阴雨天气不留意也是察觉不到的,近观不明显,距离越远越显眼,信号灯一样的效果。当时也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琢磨起来,感觉怪怪的,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知道老人以后还会不会来。是的,我们有契约,这个红布兜是老人对这张桌位主权的宣示。但它长期挂在那,接灰不是?万一哪天我疏忽了,丢失了它,对不住老人不是?我把这个红布兜里收拾好,把它放进柜子里锁了起来,东西虽然不值什么钱,我得替她保管好,万一哪天她又来了,完璧归赵,这是生意人的本分。

今天的生意,依然是不温不火,接近中午的时候,对面院墙内的楼里突然传来一阵喊叫声,接着是一阵急促忙乱的嘈杂声,之后,安静下来。

门前的这条街道,是自新监狱的背面,不走机动车,远离闹市,对面院墙内的楼里有点什么异常的动静,我们都能听得见,比如犯人们中午下工回到宿舍的喧闹,比如滋事打架被制止,比如有犯人想不开欲破窗跳楼自杀……几声喊叫,不足为奇。

又过去了几天,老人依然没有来。

但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临近中午,都能够听见对面楼传来的喊叫声,听多了,听仔细了,能够辨别出,这是一个男人的喊叫声,他的喊叫声中,仅有一个汉字,但这个汉字后的那个语气助词的拖音,浑厚而悠长,听了让人心里发憷。

娘啊——

娘啊——

……

每次喊叫声响起后,都会引发对面院墙内楼里的一阵急促忙乱的嘈杂声,之后,喊叫声消失。每天如此。

店里的伙计说,这喊叫声,不但每天中午有,有时候,深更半夜也会突然响起,好像对面楼里的那个人,受了什么刺激,突然疯掉了。

听多了,习惯了,不以为意了。

昨天接到通知,今天下午卫生防疫部门要来店里例行食品卫生检查,临近中午,老婆来店里帮忙清洁卫生,柜子里发现了这个红布兜,问我什么来路?

老婆一般不来店里,也不过问店里的生意,全心全意在家照料孩子读书和生活,我也很少跟她说店里的琐事,每个月有钱给她过生活就行了。今天她来到店里帮忙清洁卫生,发现这个红布兜,让我想起已经有些时日没有来过了的老人,掰指头算算,吓了一跳,她竟然有一个多月没有来过了。

我拿着这个红布兜,来到墙角临窗的桌位旁,准备跟老婆说说这个老人的时候,对面楼里传来了喊叫声:

娘啊——

娘啊——

……

老婆抬头看着窗外对面院墙内的楼房,四处张望着,自言自语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在找娘啊?老婆的话让我突然悟到了什么,忙把手上的红布兜挂到窗棂的铁钩上,这个红布兜一挂上窗棂,对面楼的喊叫声,没有任何干预,逐渐消失了……

这天开始,对面楼里的喊叫声消声灭迹了。

就跟这喊叫声突然而至不会被外界人关注一样,它的突然消失一样也不会被外界人关注,但我再也不敢把这个红布兜从这个桌位的窗棂上取下来,也不允许任何使用这个桌位,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我看见店外一个手提旅行包,身穿青色便装,头戴白色布帽的中年汉子在我店外窗前徘徊。起初,我还以为是一个食客,准备迎候他进来,但他站在墙角那个桌位的窗外驻足,时而扭头看看路对面墙内的楼房,时而扭头看看这边窗内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他望着窗内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时的面容,让我看见了,坐在这张桌位望着窗外时影印在窗玻璃上的那个老人的面容,我一时分不清玻璃窗上这副面容,到底是窗外那个汉子的面容,还是窗内老人留在玻璃上的影像。正当我困惑不解的时候,窗外的汉子,突然蹲下,双手抱头,浑身战栗不止。我隐隐感觉到,窗外的这个汉子跟挂在窗内的这个红布兜有某种联系,但我从不敢多事。良久,窗外的汉子抓住衣襟,擦把脸,起身走进店里,说明来意,我才在这张桌上,摆上一笼蒸包,一份米糕,和一壶茶水,允许他跪在桌前,三拜九叩之后,取下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

这个中年汉子将这个红布兜装进旅行袋里的瞬间,我看见了红布兜上一行白线针脚结构的一组数字,这组数字,正好跟我店里石英钟上今天显示的年月日对应。

崔立民,1956年生,祖籍河南。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以工业题材中短篇小说为主,先后在《长江文艺》《当代作家》《芳草》《上海文学》《短篇小说》等发表小说20余篇,有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多次获省市文学奖。长篇小说《红钢城》入选湖北省作协工业题材扶持项目。系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红布窗棂早茶
江南窗棂文化在拼布服饰品中的运用
何塞·托马斯野牛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独爱早茶
全天候消费全国化发展 早茶品类的风口要来了吗
品早茶、吃火锅、撸串儿 大理至川渝150万人乘高铁“快旅漫游”
斗牛为什么用红布
羊城快速通道
最特别的旅行小贴士:寻找故宫里的窗棂
寄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