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与鉴赏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例析

2017-01-09谢玖莲

江西教育B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道士原型示例

谢玖莲

一、“技能指导与示例”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旨在通过教师对阅读鉴赏的某项技能进行科学指导并加以技能操作示例,让学生加以同化,掌握好这一技能,以熟练地运用于阅读鉴赏实践。

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为:

该教学模式从作用方式来看,教师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即阅读鉴赏实践提供帮助。就教学环境而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详细、清晰的指导和操作性强的示例,切实让学生能加以理解和接受,而不是强行地塞给学生。

该教学模式采用的课型一般为解析型、咀嚼型。解析型课型着眼于全篇的文本内容和写法,要求教师将解析文本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精要的指导,并结合文本加以操作示例,让学生课外能自行运用掌握的技能对文本加以解析。咀嚼型课型的特点是缓而细,精而微,细嚼慢咽,含英咀华,诚如叶圣陶先生所云:“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对咀嚼语言的技能提供指导与示例,为学生自行咀嚼语言作示范。

以品味诗歌语言技能训练为例,教学程序为:

1.明确品味诗歌语言技能的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分析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

作用:能使鉴赏者准确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讲解品味诗歌语言技能的操作程序

(1)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能决定诗句意义、情感的字词)

(2) 结合语境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调动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体会关键字词在诗句中的作用(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

3.运用该技能进行阅读鉴赏示例

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为例:

(1)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结合语境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调动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体会关键字词在诗句中的作用(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写出了树林重叠之状;“染”字着意刻画出枫林仿佛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表现了江水的碧绿清澈,形象可感;“争”字则给江面增添了昂扬的动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字用得相当精妙,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像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

4.学生加以同化

学生将教师的技能指导内容同化到自己原先的诗歌鉴赏图式中,并在技能训练教学模式中加以运用。

二、 “技能训练”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两个阶段,将阅读鉴赏技能加以内化,使之成为一种稳固的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鉴赏能力,使个性化阅读得以落实,并借此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为:

该教学模式从作用方式来看,是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技法独立完成读解鉴赏活动。在学生的整个阅读鉴赏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只起协助作用,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得到发挥。从教学环境看,需要教师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各项阅读鉴赏技能训练活动。

该教学模式采用的课型一般为解析型、鉴赏型。鉴赏型课型要求在解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升,既要探明作者的心思,又要能激发读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思,并主动做出鉴别。教师对阅读鉴赏技能进行指导示例,然后由学生运用相关的技能,参照示例,调动个人的生活情感经历以及知识积累进行鉴赏实践。

以解读舒婷的《致橡树》中的意象为例,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为:

1.通读文本

学生朗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目光”“春雨”等。

2.原型定向

学生回忆教师指导的解读诗歌意象的相关技能。

(1)抓住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了解该意象的丰富内涵。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调动已有的生活感悟,了解该意象所浸染的情思。

3.原型操作

学生运用相关技能具体进行意象的解读。

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显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了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

诗的前一部分,“橡树”这一意象异位于“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一群体意象,作为其对立面呈现于读者面前,且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雄居其上的。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鸟儿”“痴情”的机械“重复”,“险峰”有意地“衬托”“橡树”的“威仪”,频频传递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僵化了的不平等关系,是下级对上级、后生于师长、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是专制政治下百姓对于权威偶像的绝对服从、盲目崇拜。这种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灭个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道的主奴关系。诗人否定这一关系,渴望的是后一种“木棉树”以“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的彼此对等的关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关系中,个体的人性得以张扬,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承认。不难看出,诗人渴望的是人性的复原,追求的是强大自主而又充满激情活力的尊严与人格——“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鄙视的是时代和命运铸就的归属性病态人格。诗歌通过前后两组意象的矛盾和对比,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否,恰恰是衡量社会进步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尺。

4.原型内化

学生通过原型操作环节,力求逐步将该项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稳固的能力。

5.顺应

学生在完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环节后,将训练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所接触的阅读鉴赏技能融入自己原有的诗歌鉴赏图式,实现对诗歌鉴赏技能的顺应,以利于开展诗歌的鉴赏活动。

6.教师检查、指正

教师对学生的原型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督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正,使学生的内化与顺应得以顺利完成。

三、“探究交流”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使阅读鉴赏技能得到进一步内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得到发展。

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为:

该教学模式从作用方式来看,学生对相关内容意义自行建构,教师在探究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协助。从教学环境看,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探究交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该模式采用的课型一般为探究型。该课型要求学生带着特定的课题去处理有关信息,包括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炼出自己的思想认识,这就进入了探究的层次。探究型阅读是综合性最强、层次最高的阅读类别,能为学生今后的深造直接铺设桥梁。教师授之以探究型阅读的相关策略,包括自我调控策略,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策略后进行探究实践,并进行交流。

以探究余秋雨的《道士塔》为例,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为:

1.通读文本

学生通读全文,为确立探究专题做好准备。

2.确立专题

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8个人,由组内的成员推举一名同学做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并记录讨论的内容,最后由7个小组长分别就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总结发言,并且重点分析小组内讨论的一个问题。小组学生自行确立探究专题。

3.自行探究

小组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积极运用学得的言语技能,就确立的专题自行探究。

4.成果展示

小组长甲:

我们小组刚刚讨论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看待王道士的?

②第三部分的“我好恨”恨的是什么?

我们组针对最后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最后一致认为,作者的恨共有四个方面:

①作者恨王道士。因为是由于他而使外国人直接从他手中拿走了文物。

②作者恨当时的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因为他们没有阻止外国人把中国自己的东西运出中国,也没有采取对文物的有效保护措施。

③作者恨外国掠夺者,恨他们对这个古老民族的践踏。

④作者恨自己,恨自己没有出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没有机会去阻止外国殖民者从中国把文物拿走。同时也恨自己,即使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办法去阻止外国殖民者。

小组长乙:

刚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看待王道士的?”那么我就向大家总结一下:

文章题目叫《道士塔》,实际上表达的是由塔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批判了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我们小组针对“作者是怎样看待王道士的?”这个问题,集中进行了讨论,那么我就向大家总结一下答案。我们针对个别词语与句子进行了分析,来看一看作者余秋雨对王道士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第三自然段,作者将这句话单独拿出来作为一段,强调王道士的罪不容诛,这段对王道士的简单描写,却渗透着作者对王道士的无知、愚昧的愤恨。

请把书翻到54页,我们可以找到“憨厚”一词,这是反语,显示了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第18自然段,一个滑稽场面,渗透了作者的无奈和感叹,突出了王道士的愚昧无知。第22自然段,用“深深鞠躬”表现出王道士的愚昧。

小组长乙:

我们小组还对“一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这句话表达了三层含义。首先,作者借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骄傲之情。试想,一个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心悦诚服的感叹。这证明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强大了,这里面蕴涵了作者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其次,是对这几年我们对敦煌学作出的研究成果的肯定,中国学者在敦煌学的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同时让外国人折服。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句话中也流露了作者的些许遗憾,毕竟敦煌文物大量流失在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事实,寻回文化瑰宝的道路曲折又漫长,这也是这篇文章最后留给我们的一点遗憾吧!

小组长丙:

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当欧美学者历尽万苦也要得到宝藏,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是何种写法。

这是对比写法,同时也讽刺了中国官员的愚昧。鲁迅先生说得好:“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迫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何谈自尊?我们不能把历史的罪责推给王道士,更不能推给西方侵略者,真正的祸首是中国人的腐朽、麻木者的沉沦。

……

5.总结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就展示的成果以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作为此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和肯定,并加以总结。

6.课后延伸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和解决,可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进行课外的思考。学生可将课堂中的探究活动继续延伸至课外,将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也可在课外另外确立探究专题进行探究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中学)

猜你喜欢

王道士原型示例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王道士的笑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国之不幸,庶民何辜
着一“恨”字,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