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斌波:给自己选定一个方向

2017-01-05葛帮宁贾可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思域本田东风

葛帮宁 贾可

他如何面对自己的艰难时刻?有没有妥协过?是否相信命运?他如何看待人的初心与情怀?

那天早晨,他没有开车,而是大约跑步十公里到办公室接受我们的访问,姿态相当放松——白色速干T恤外面套着东风本田白色工装,戴苹果手表的左手搭在右手腕处,藏青色长裤,CROCS轻便帆布鞋,

52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框架眼镜后面的双眼偶尔闪过几丝笑意。他音调不高,稍不留意就很可能错过一些细节。他笑起来的时候,阳光似乎就打在他的脸上。

知道他喜欢上了马拉松,但却不知道他竟然背着旧背包,跑步上班。这是2016年6月23日早上8时10分左右,冲完冷水澡到食堂吃完早餐后,他神清气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平常的一天就这样开始。

办公室还是老样子。只是在会客室与办公室之间多了一道隔离玻璃门。门外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着东风本田当前各车型销量数字,它们处于时时更新状态。门里多了一块白板,上面写着他当天的日程安排:第一项就是接受《汽车商业评论》独家访谈,接下来是需要他参加并做出决定的各种会议。

他的办公桌稍显凌乱,右上角摆放着笔记本和一些文件。那个用了七八年的旧背包随意放在黑色真皮座椅上。办公桌背后,书柜里陈列着一些文件夹、书籍、奖杯和车模。书柜上方“宁静致远”四个繁体字雄浑苍劲,颇有风骨。

看得出来,陈斌波心情颇佳,事实上他有理由如此。

“定下我认为正确的目标”

《汽车商业评论》:我们先来谈谈2014年,东风本田对销量目标做过几次调整,但仍然没有达成;外界质疑声不断;主力车型CR-V陷入竞争重围;骨干车型商品力下降;如果不是杰德支撑,可能数字会更难看……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艰难时刻,在您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这是不是最困难的时候?

陈斌波: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时间点,但还不是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产品结构调整还没完成,CR-V独力支撑的状况也没有改变,正好处在产品调整过程中。

在2015年商务大会上,朱(福寿)总(时任东风公司总经理)用16个字总结东风本田:定位独特无人能比,风险隐存机会永在。他讲到东风本田制胜的原因,也提出成也商品,败也商品的警告。您当时是什么感受?

他总结得非常正确。其实当时我们的调整已经开始,具体情况他都很清楚。这种前提下,如果不完成商品的重新构化,未来风险就非常大。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商品的重新构化给我们带来了机会,但这些商品还没有更好地打开局面,实际风险也存在,所以是机会永存,风险常在。

同样在这次商务大会上,您提出库存是万恶之源,建立良好的产销平衡体制是库存管理的核心,搭建和谐的厂商沟通平台是建立信心的基石。我们也观察到,您用了相当长时间来治理库存,具体是怎么做的?

2014年底我们库存比较大,特别是终端库存,应该说到了严重地步,必须用一个痛苦的历程把它调整到合理范围内。结果我们用4个月把库存降到1左右,到(2015年)4月底基本完成库存转换。

清除库存,首先是容量,其次是结构,不仅要管总量,还要管结构。一旦确定方针,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坚决实施。一个良性系统才是一个好系统,否则只解决一时问题,不能解决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问题。

我们关注终端销量。虽然2014年批发量同比下降,但终端销量已开始上升。我认为,这是一个良性态势的开始。当年底XR-V上市,企业慢慢进入良性发展期。说实话,完成调整也要克服很多困难。我们增加XR-V供给量,降低一工厂生产结构,把二工厂产量往上调。

我们认为,2015年上半年东风本田的日子甚至比2014年更难过,当时发车量只有1万多辆/月,而且几乎看不到亮光……这种状态下,您如何做到不受干扰,保持东风本田惯有的节奏和步伐?

应该是五六月份后,我们就恢复到正常状态。前面4个月主要帮经销商去库存,每月发车1万多辆。5月发车2万~3万辆,6月发车3万多辆,这就进入正常结构运转,而且这种结构和年度测算目标是匹配的。我一直说,去年完成40万辆的压力比今年完成50万辆还要大得多。

即使是东风本田内部,当时也有很多人持焦虑和观望态度,甚至还有声音认为,您不一定能坚持下去……我想知道,内外交困之下,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每个双月,东风集团会召开运营分析会,那时候我作报告,其他企业都在增长,我在下降,也很不好意思。

但一方面,集团领导坚决支持调整库存的做法,另一方面,我也告诉他们,我们终端销量在增长,而且好于过去。这种态势表明我们能走过这个危机,所以他们对我们也有信心。这样我说,请给东风本田几个月时间,我们可以扭转这种局面。结果2015年上半年,我们就达到跟前一年同比相当或者略高的位置。

但从30万辆到40万辆,这个增长幅度很大,能不能完成任务,大家还是有所疑虑。一个体系健康后,它的后发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建立的是整个体系的信心,包括经销商和供应商。其实我们产量下降时,供应商也备受打击,后来他们看到调整的结果,看到变化的历程,体系信心就这样建立起来。所以我这人做事,只要定下我认为正确的目标,就会想办法实施到位。

“最重要的是节奏不能乱”

《汽车商业评论》:怎么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力,并让它健康发展,您在这方面的经验是什么?

陈斌波:需要时间。我经常参加供应商会议,跟他们交流,也经常跟经销商交流,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怎么把问题阐述清楚,得到他们的理解,这是主机厂必须要做的事情。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你要给股东,给投资者,给合作伙伴明晰思路,总结过去教训。我刚才提到调整库存,就是对2014年整体结构没有把控好的结果。大到运营一个汽车公司,管理一个体系,小到做市场,做营销,最重要的是节奏不能乱。节奏乱了以后,整个体系就会出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把对节奏的把握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抓。再加上对大势判断基本准确,以及各种各样的沟通,这样才能说服股东方支持我们做调整,给他们展现未来我们到底怎么做的完整思路,这是值得记取的经验。

您提到股东方的支持,他们怎么做支持?

当时朱(福寿)总(经理)一再提醒我们库存太大,要想办法解决库存问题。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这种意见,为后面支持我们调整库存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空间。

我也非常感谢当时的搭档铃木麻子(时任东风本田总经理),我们的美女总经理。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她去说服本田,我来说服东风。这样就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战略实施的环境。

现在事实又证明,我们不仅完成了40万辆任务,而且还给今年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整个体系才充满信心,这非常非常重要。有时候哪怕任务如期完成,但体系没有实施的信心,大家也不是非常愉快非常开心地去接受目标完成任务,那么总有一天,你还是会遇到问题,还是要做出调整。

您怎么看铃木麻子和您搭档的这两年?

2014年她到任,正好处于产品调整期。我们在困难时期开始搭档,慢慢把局面扭转过来,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然后她调任。其实这两年来她也克服了很多困难。

一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潮起潮落,是很正常的形态。我一直认为,本田有独特的地方,它从来不追求一时的销量突进,它也不会去干不太理性的事,它就是一个稳打稳扎的典型代表,按照自己的架构去做。

在营销方面,您非常痛恨以牺牲价格来换市场的出牌方式。但为了达成阶段性目标,您有没有做过妥协?您如何看待这些妥协?

有啊。怎么会没有呢?2014年CR-V就做过妥协。有时候没办法,必须要做出妥协,但是你要有办法把它挽回过来,把握好节点,把握好节奏。

价格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你不能一味埋头按照节奏走,而不关注外面态势。毕竟你是市场参与者,需要对比市场变化,在市场平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制定价格的重要原则。

我们来谈谈新思域。从2006年到2016年,从第八代到第十代,它贯穿着东风本田成长壮大的始终。它经历过中国市场最好的时候,也见证过最坏的时候。对这样一款车,您如何定位它的角色?

它是中坚产品,意义非同寻常,是再打开一个支点的希望所在。如果这款车不能在市场上取得突破,东风本田就不可能形成现在这种格局。所以第十代思域上市时,我说,它具有绝对陛意义,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输。

打赢这一仗,整个一盘棋都活了,我们才能以多点支撑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产品链,才能开始进行品牌构建,才能真正打造有个性的健康良性发展的企业。因此,我们对十代思域寄予厚望,从去年开始就重点琢磨该怎么走。思域产品已经具备足够的产品力,剩下就是怎么把握机会真枪实弹干出来。

当然也不否定,第九代思域以及它的中期改款都没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做好,这就是深刻的教训。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第十代思域应该怎么做?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教训,您们是如何总结的?

产品力是第一位。产品要超前开发,要预判市场变化趋势,而且与中国整体变化趋势相吻合。第八代和第十代思域都有革命性变化,新思域在动力、性能、外观、内饰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正好满足年轻一代消费者要求。

思域是支点。CR-V是根基

《汽车商业评论》:新思域达到心理预期了吗?

陈斌波:超过预期。每天订单500辆,一个月就是1.5万辆,但目前产能只有1万辆。产能爬坡有个过程,工厂天天加班拼命生产。现在接订单,两三个月后交车。如果供应量充足,能做到一个月就交付,订单量应该会更高。而且思域现在只推出了1.5T,1.0T计划下半年推出。

下一步最重要的是产能挑战,如何尽快地将产能提高到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水平。该投资就再投资。

其他产品是否会受到影响?

有些影响,因为产能不够。XR-V每月约1.3万~1.4万辆。二工厂产能每天1060辆,22个工作日,产能整体上不够。因此就有可能牺牲其他产品,才能保证对新思域的需求。

为打翻身仗,听说您把所有资源都向思域倾斜。从结果看,市场表现也不错。具体来讲,这场仗是怎么打的?前期做过哪些准备和铺垫?产品和营销方面又做过哪些调整和布局?

调整涉及各个方面。从培训开始,思域这个产品的所有要点,都要让一线销售顾问接受并真正理解,这样才能向客户更好地讲解,这是最基础的事情。

市场活动方面,上市就要做到有震撼力,有冲击力,要告诉大家这是一款完全不一样的思域。把这个理念贯穿到活动中,线上怎么做?线下怎么配合?传播也是营销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产品怎么定位?要达到什么目标?在什么市场去获得客户等,这些都必须充分考虑。

思域前期投放是其他车型的一倍。什么概念?假如说以前其他车型花1个亿,那思域我们就会用两个亿,集中火力来引爆。这款车在北美非常成功,引发国内高关注度,顺应这个潮流,继续往上跑。到上市当天,百度关注指数达3.8万,超过所有日系车型,形成爆点。

更具体些,新思域的培训跟其他车型有何不同?

我们把整个车型拆开,让经销商来对比竞品。其实我们对思域定位做过调整……

怎么调整的?

最早竞品是卡罗拉,但后来发现卡罗拉跟思域不在一个层级上,再跟它打就没必要。后来做调整,盯着速腾1.4T。思域产品力强,有这种信心。

思域的真实客户都具有什么特征?

第一,年轻化非常明显。第二,忠诚度很高,退订的不多。思域代表的是未来消费者,代表趋势,代表消费变化。如果这个客户群是85后甚或90后,从思域就可反映他们的购车习惯。

这是一个典型的营销案例。

从头到尾我们都非常重视。这款车真正体现东风本田的体系能力和品牌要素。思域上来后,东风本田体系才完整。有CR-V、XR-V和思域这三款主力车型支撑,每个月就能做到4.5万辆。按照这种进程,今年肯定超过50万辆。

这样岂不突然就没挑战了?

现在挑战的是生产制造能力。

再来看CR-V,您又如何定位它在体系中的角色?

CR-V是定海神针,是根基,更不能动摇。一工厂生产CR-V,二工厂生产思域,这两款产品很好地支撑起两个工厂。CR-V拥有很多品牌资产,甚至它的影响力比东风本田还高很多。对这款产品,既不要急躁冒进,否则损失的是根基,但同时要密切关注它。一有风吹草动,我们立马就能剧烈感受到。

在您看来,思域和CR-V,谁更能代表东风本田形象?

CR-V是基础,但它不一定能代表东风本田未来希望达到的目标,或者说希望的走向,但思域能更好地代表未来。其实这两款车都引领了一个时代,无论是对车市,还是对东风本田,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做好的产品。

CR-V的保有量已超过150万辆,某种程度上,东风本田的品质、可靠性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这个客户群去传播。我经常说,一个企业的定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小市场与大份额

《汽车商业评论》:我们再来谈谈其他车型。50万辆格局里,思铂睿和艾力绅表现如何?

陈斌波:思铂睿要看市场变化。B区隔的绝对数量在下降,不管是雅阁、凯美瑞,还是天籁、帕萨特、迈腾,总量都在往下走。挑战有前提,思铂睿是运动型,你不能逆潮流而动,现在每个月2000辆,维持增量的稳定。

艾力绅每月销量2500辆。进一步分析市场构成,30.98万元占50%,29.28万元占30%,主要是这两款车。这种区隔在市场中与竞品产生交叉,其实是最有利的市场行为。艾力绅拉升的是30万元MPV市场绝对量,以前这个量不大,GL 8热销的是20万元左右车型,30万元卖得少。

作为东风本田体系最贵车型,作为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家庭用车,艾力绅正在引领这个潮流。这是我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当时定位就这样,因为要跟奥德赛区别,但没想到高配能卖这么多。

那么杰德呢?我记得做杰德时,挑战也很大。

受XR-V、新思域的影响,杰德销量有所下降。杰德、XR-V、新思域这几款车都在一个价格带,互相有替代。杰德到了中期改款阶段。

在细分市场里,杰德也是一款成功产品。一是非常时尚,二是空间很大,真正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有企业就一直在研究我们,问杰德为什么能卖这么好?

整体看东风本田的布局已比较理想。

走向良性循环,有主要支撑的产品,有打细分市场的产品。而且主要支撑产品个性鲜明,东风本田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企业。

平台目的达到后,就要去塑造品牌。我们终于实现过去延续下来的概念,也就是刘(裕和)总说的小市场,大份额。我现在要做的是把个性化和整体布局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怎么做?

首先找到客户群体,然后看怎么跟他们沟通,去打动他们。所谓做营销,不是没有基础,你要和车型结合起来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客户沟通,你说的东西别人才相信。最终要看客户是否认同,而不是自说自话。

您怎么知道目标消费者在哪里?怎么做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要带着怀疑态度去做。我为什么说理性分析很重要,就拿思域来说,产品特色摆在那里。年纪稍大的人,他肯定不会买,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定位85后,沟通时看有哪些点能打动他们。上市销售3个月后,再抽取样本对购车者做调查:用车情况如何,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等。

您怎么看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难题,产品确实不错,但价格再往上却很难。

这条路必须要走,不走不行。有时候可能一代产品不行,要做两代产品甚至三代产品,要有这个信心,做品牌就要付出代价。很简单,做大还不容易吗?但只做大有什么用?你的技术水平,你的核心要素不去做,只能永远趴在那里,永远都是低价的代名词。

最后就是恶性循环。

做营销,做企业,要面对这种压力。只要是为整体战略服务,那就坚持去做。这就牵涉到战略选择问题,你扎堆去打仗,去搏杀,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也不失为一种战略。很多时候我们碰到两难选择,说白了就是量。

您对汽车电商怎么看?

路还很长,要慢慢探索。不管怎么做,首先商业模式要成立。汽车电商我们探索过很长时间,也做过很多探讨,基本都是以020模式展开。这种模式离不开线下,离不开实体店,汽车电商必须和终端(4S实体店)形成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从价值链上分类,只有成本节约,这个模式才成立。汽车电商就是直接面向4 S店,在这个环节里加进一个环节。最后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只要成本节约,就可以把节约的成本给你,这就对了。如果没有这种模式,说破天都不可能,这就意味着用汽车电商取代4S店不可能。

反过来,4S店能不能接受这个概念?我认为有可能,探讨出一种模式来。比如网上直接订货,没有资金成本,人员减少意味成本节约,成本节约就可以重新构建利益分配模式。不就是这么回事吗?现在无非是把不好卖的车拿给他卖,所谓模式探索,其实根本就没走到这个路上。

大水库与小水库

《汽车商业评论》:经销商这块情况如何?您还在扩网络吗?当前形势下怎么扩?

陈斌波:90%以上赚钱。库存系数一直控制在1.5以内,从2014年底就按照这个目标做。有的可能不到1,有的会到2,到2时我就开始管他。

我们现有特约销售服务店426家,直营店100多家。今年目标是440家,去年是420家。网络扩展速度也要控制。

新增这20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大城市网络基本没动,主要对(大城市)不足的地方做些补充。往下延伸要继续做,根据市场容量看这个区域能不能养活这个店。网络布局也很有学问。

算起来,基本一个店一年销量1 000辆左右。

今年目标是平均1200辆,这样440家店卖四十几万辆,目标就能达到。有个概念一定要去算,随着人工费用、土地成本增加,销量不能适度增长就无法克服成本。网络发展要适度,太超前不行,太滞后也不行。一个店一个月只卖几十辆车,生存下去的难度就很大。

我对小店非常关注。有些地方卖不到那么多怎么办?我不给它设目标,它要什么车型,要多少辆车,根据它的需求来。它只要卖好一两个车型,就能生存下去,但它确实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触角,给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开拓市场。

我会逐步把一个月只卖50辆的店消灭掉,为什么?这些小店的承受能力,包括容错能力都很低。对这种店,多给它四五辆车,很快就把它压死了。策略要调整,有时要换位思考。

举个例子,石嘴山市一年上牌数6000辆,我们在那里也有一个店,你说怎么办?不给他下任务?我考察过这个店,过去一个月给他一辆思铂睿,这个数很少吧,但他卖不动,五六个月下来一辆都没卖掉,资金都被压死了。像这样就没必要。

消灭这些不合理的小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拉萨开始试点。前年我就琢磨拉萨,拉萨我去过两次,也比较了解。店里要摆辆车,非要给它红色,红色在别的地方好卖,但在拉萨卖不动。他们说,我这里就卖SUV,你多给我CR-V、XR-V就行,别的车少给。我说,别的车你要有库存,有一两台(辆)就行。我给你设定一个库存线,其他车根据需求定。

他以前一个月卖不到50台(辆),去年我和他打赌,我说,你卖到100台(辆),我就请你吃饭。结果去年10月,他们就卖到100台(辆)。你想,在拉萨啊,从50台(辆)到100台(辆)是什么概念?相当不容易啊!

我们要去琢磨这些事。我现在天天盯着数据,每月销量一下来就分析,哪些店该消灭掉?现在还有56家小店,包括新店在内,前5个月终端销量小于250辆。然后分析,突破点在什么地方?准备怎么做?

只有把这些小店消灭掉,才能保证体系的稳定。我们靠体系销售,体系的稳定性,体系的生存状况,体系的能力,对我们都至关重要。现在还有企业说,你不干算了,换一家干。你以为未来还是这样?我告诉你,未来真没人于,你怎么办?他干不挣钱,其他人干就能挣钱?都不挣钱谁还跟你干?

现在也有种现象,合资不干,去干自主品牌。因为自主给的条件优惠,合资不挣钱。

不管是合资,还是自主,作为投资者,挣钱天经地义。我经常说,企业不挣钱不道德。如果50%的经销店不挣钱,一定是品牌出了问题,这还用说吗?

所以厂家要做厂家的事情,商家要做商家的事情。只有把整条路打通,你的产品,你的市场举措,你对市场走向的判断,才有可能被理性地执行下去。该促销的促销,不要往下压。

我脑海里一直有个场景:一个大水库在山上,代表厂家,下面一圈小水库,是经销商。小水库只能盛那么多水,当超过承受能力,哪天大水库使劲往下放水,小水库就全乱了,整个体系崩溃。

道理就这样。

“一个有特点的企业”

《汽车商业评论》:除销售外,您这几年还在制造、产品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面向未来您做了哪些布局?

陈斌波:到2020年的产品规划已经做完。未来动力总成,工厂建设这些基本能力,以及到底要做什么车,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就行。

有可能不到2020年就能实现100万辆?

我们不会为追求量而追求量。这会产生很多负面因素,因为你一定会想怎么去冲量,有很多企业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但您以前有个观念,市场好的时候不冲量不合算。

的确是这样。但不能老寄望于市场好为前提。规划不能那样做,否则会放大你的错误。市场好的时候要抓住机会,但更要稳健。

现在的宏观经济环境,与过去比有了很大区别,中国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这两年我明显感觉交税比例逐步上升,而且劳动力成本也在刚性上涨,两头挤。

您现在亲自跑市场还多吗?您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

也有。该谁管就让他管,我交待下去。这个地方要出问题,你们给我搞定,应该怎么搞定,可以给指导意见。我认为管到一定程度,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你发现问题,让下面人去解决问题。怎么解决?靠流程,靠体系运作。

没有体系,这么大企业根本搞不下去。不管做什么事,心态要好,看到问题着急上火,最后肯定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进步,慢慢地一步一步来,这些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其实这几年来,最重要的是您把东风本田体系建好了。

对。首先,搭建构架。这样不行,就把构架改一改,弄一弄。先明确未来方向,应该建一个什么体系去运转,然后开始搭建。

其次,逐步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制造层面、采购层面和销售环节,当然有轻重缓急,你就一步一步做,千万别急。我刚才说过,一上来就翻天覆地,革命性变化,直接把自己革得没命了。

东风本田体系搭建完成是什么时候?

2010年以后,东风本田整个方向发生变化。二工厂建设时,我说,用三年时间搭建适合50万辆产量的平台。过去我们就一个工厂三款产品。现在要看50万辆需要多少产品支撑,也就是构架产品模式,生产组织模式,工厂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就无法支撑。

到2013年,基本构架出来,流程也建起来了。并不是说过去有什么不对,过去那种环境,企业就按照那种方向做,未来要按照50万辆的规模去做,就要做出改变。

举个例子,原来销售很简单,就一个销售部,负责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样肯定做不细。然后面向年产量50万辆,面向两个或三个工厂慢慢分类,体系至少不能乱。

随着产销量增加,以小而精著称的东风本田形象是不是也要发生变化?在通往50万辆的道路上,我们又如何定位现在以及未来的东风本田?

一个有特点的企业,一个通过产品能更好地与某一群消费者沟通的企业。它不以产品线见长,不以覆盖所有区隔方式解决问题。本田本身也没那么多产品,这是它的特点和基因。有了这个品牌理念,我们提出,未来东风本田是一个以时尚、运动、年轻为代表的企业。

“人有时候需要妥协”

《汽车商业评论》:目前第三工厂进展如何?产能怎么设计?预计什么时候建成?将来生产什么车型?

陈斌波:(第三工厂)项目已经重新启动,就在(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神龙三厂旁边。生产车型会和未来产品相结合。

50万辆之后,您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下一个目标?我真还没想过。其实,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规划,要去做。大环境在变,一个企业也需要据此而变化,我在这里快7年了,也许我的思路是对的,但没有变化也不行。

让人欣慰的是,经过调整后,东风本田已进入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未来它还会厚积薄发。不论是产品安排,还是合作伙伴共赢,以及市场和体系,都非常稳健。企业发展到这种程度,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不管谁来干,只要不是胡干乱干,我觉得基本维持发展态势没有问题。

只要按照既定方向和目标推进就可以。

也不完全是,还要根据市场变化采取不同策略。毕竟我们每天都在跟市场打交道,每天都在跟事物做沟通,每天做的事情都会受环境影响。但总体格局已经形成,不要去改变它,只需考虑具体执行环节和细节。

像东风本田这样的企业,它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团队来实现目标。如果离开任何一个人,这个企业就出问题,这样的企业就不能成为一个永续经营的企业。很大程度上,要靠企业自身运转,就像一台机器,靠相关部件构成。它有自己的逻辑,把这些东西形成并传承下去,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良性运转。

也就是说,即使有一天您离开东风本田,它还是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

对。这是我一直想追求的结果。在你有限的生命里,不管在一个地方做多长时间,最终都是有限的。你个人的经历和生涯,跟一个企业的持续不可类比。企业做好后,才能延续下去。要形成企业运行的最基本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事。

您做企业这么多年,一直在市场上打拼,有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经历这么多风风雨雨后,您有遗憾吗?

职业生涯中怎么会没有遗憾呢?有遗憾很正常,有遗憾才能说自己不完美,自己没有尽最大力量去做。我想,每个人都会这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东风本田,您的遗憾是什么?

(我的)遗憾是这个布局,这种进度,做了六七年才做到这样。遗憾的是没有早点这样做。

但您前面也说过,需要时间来改变。

时间的改变是你要形成这种氛围,形成这种氛围就需要时间,需要大家认知。像合资企业还涉及到外方,涉及到内部,涉及到一种新生态的形成,所以确实需要时间。

怎么说呢?如果我们早些实施,过渡应该会更稳健,就不会出现2014年那种惨痛教训。当时也没有坚持,非要到结果出来后,才痛下决定改变。其实我一直秉承的一个理念是,不希望给经销商压库,可是人有时候需要妥协……(叹息声)。

但您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的的确确要走出来,不走出来怎么行?

相信命运,也相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汽车商业评论》:这个问题我也请教过其他人,您相信命运吗?

陈斌波:相信,也不相信。我相信命运,但有时候不完全相信。

您信几分?

五分。我相信命运,也相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能改变吗?

我觉得能改变,有时候命运是自己不去改变的一种借口。

您的职业生涯中,命运有被改变过的时候吗?

有。我只能谈一个大概,没有谁知道你未来的路怎么走,但你可以给自己选定一个方向,努力去做,可能就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不能说这些都是上帝的安排吧?

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我听说在您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您夫人一直在背后支持您。能给我讲讲她吗?

的的确确是这样。怎么说呢?我夫人是一个性格开朗,不太爱计较的人。我基本是上班就上班,下班就下班。工作上的事情,上班时解决。下班时,就把工作上的事情抛开,不把工作上的烦恼带回家。

但在中国做事业可能更复杂些,我看到其实很多人都没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您是怎么做到的?是最近两年才这样,还是一直以来都这样?

以前就这样。尽管压力很大,但我不会因为工作影响到家庭,影响到自己的休息。反过来,只有保持这种心态,你才能真正拿得起放得下。否则就没办法,有时候人的思路思维需要转换,你给它暂停一下,说不定就有新东西出来。你老在那个圈子里转来转去,很可能就走不出来。

根据我的观察,骨子里您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而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都比较孤独。这时候您怎么分解?

(笑)我看书啊,喝茶啊……休闲时我最喜欢干这些事。

您喜欢茶道?

在家里喝喝茶,抱本书看看,放松放松嘛,本身生活节奏就应该这样。

您也喜欢跑马拉松,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另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我们可能会被别人打动或者深受启发。有没有人真正打动或者改变过您?

当然有啊。职业生涯里肯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并让你改变很多。确实是这样,你身边的人,或者你所承担的责任,都会让你做出选择和改变。

谁打动或者改变过您?能和我们分享吗?

这样的人当然有……

最近万科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故事进程也千回百转,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无法知道真正内幕。我想请教您,如何看待企业创始人的情怀问题?创业阶段,有情怀才能把企业做大,但往往企业做大后,企业又不是你的,因此很多创业故事都以悲剧结束。

那是因为这些人走不出这个圈子。打个简单比方,本田是本田宗一郎创造的,但现在本田跟本田宗一郎还有任何关系吗?

但他的画像会始终挂在本田的庙堂里。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到这样。我们很多人到不了这种境界,作为企业创始人,他创造的是一个属于社会的财富,而不是自己一定要去拥有它,并长期占据它。本田宗一郎70岁时,和藤泽武夫两人坚决退出管理层,不允许再回去。这种历史背景下,本田才成为一个公众公司。

我很佩服华为的任正非。王石和任正非,他们是两个典型对比。

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培养接班人就极其重要?

更重要的是创始人形成的企业文化,这是影响企业的重要要素。以本田为例,我们穿白色工作服;不管职位多高都人人平等;追求质量,追求精益求精等,这些是一个企业的坚石,重要的是传承这些东西。本田宗一郎定下的规则,大家都普遍认同,本田哲学也贯穿其中。

我们接着谈万科事件。在这种奢谈初心和情怀的时代,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初心和情怀?

怎么说呢?很重要,但光靠这些不行,市场有市场的法则,企业运作有企业运作的法则,资本有资本的规则,不能用任何东西去取代这些法则,不能违背基本规则去做事,否则社会就会乱套。

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谁买你的股票,谁有什么企图,都很正常。你应该接受,否则就别上市,上市就要接受上市的规则。每个游戏都有游戏的玩法,你既然选择作为一个玩家,进入这个游戏,那就要遵守规则。

猜你喜欢

思域本田东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
广汽本田型格INTEGRA
东风Honda第十一代思域
东风日产轩逸e-Power
一位十代思域车主的独白
情怀的延续
本田全新思域Si未来或不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