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研究

2017-01-05付邦道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双汇漯河集群

吴 翔,付邦道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管理系,河南 开封 475000)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研究

吴 翔,付邦道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管理系,河南 开封 475000)

本文应用集群式供应链概念,在对漯河食品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和演化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升级和空间整合的经验模式。漯河食品产业集群以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制造、果蔬加工为四大主导产业链,由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节点以“供应商-客户”模式构建了基于本地的集群式供应链。这种网络组织将供应链运作平台移植到产业集群,彼此嵌入、相互协调,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提升了漯河食品产业集群的层次和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漯河的发展模式对中部地区提升产业集群层次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产业集群;集群式供应链;食品产业;竞争力

一、引言

经济一体化、日益扁平化的世界促使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组织管理范式[1]。尽管人们非常重视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战略,但效果难尽人意。一方面集群内企业往往只为资源和信息共享而集聚,竞争多于合作,缺乏供应链系统整合。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资金和技术限制,实施供应链管理困难重重,制约了企业乃至产业集群发展。如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促进节点企业协调发展,提升竞争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课题。

国内外对食品产业研究,很少将食品产业供应链置于特定区域,很难规避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各自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耦合,以食品产业集群为视角进行集群式供应链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产业集群、供应链及集群式供应链基本理论,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漯河食品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通过对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演化路径、空间整合与升级模式研究,探讨集群系统及其竞争力升级,促进漯河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业集群、供应链及集群式供应链

1. 产业集群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受到来自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学者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家马歇尔总结了企业区位集聚原因,提出外部规模经济理论[2]。近代“工业区位论”先驱韦伯,首次将“集聚因子”纳入区位因子分析之中[3]。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和“钻石模型”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4]。新经济地理学派保罗·克鲁格曼,从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现象[5]。Gautam认为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生产、市场、技术、采购、基础设施等方面关联,又存在着基于声誉、友谊、依存和利他行为的竞合关系,因此产业集群是一种拥有经济、社会和自我学习属性的网络组织;其中各种网络特性构成产业集群竞争力[6]。

王缉慈就提升集群层次、促使企业和区域在日益扁平化世界立于不败之地进行了论述[7,8]。苗长虹认为市场需求扩大、知识创造与扩散间互动引致收益递增和集群租金,构成集群成长关键机制[9],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有机联结,促进传统产业集群技术从低端迈向高端道路[10]。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同业生产者间的业务互动联系构成集群知识流动的主要渠道[11]。魏后凯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和政策框架,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战略模式[12]。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13]。产业集群在提升区域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14]。产业集群带来的区域竞争力提升和区域品牌效应反过来成为“吸引”产业集聚的外部原因,现代经济集群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在集群中形成了强共生关系[15]。毛加强提出,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完整的网络结构,增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16]。

本研究认为,产业竞争优势是一个区域在日益扁平化世界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产业竞争优势有赖于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如何促进产业集群从低端迈向高端,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耦合,构建新型网络组织形式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 供应链

波特“价值链”理论是供应链早期理论基础。目前对供应链研究已从“链状”到“网状”,认为供应链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17]。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及制成品,最后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用户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18]。供应链管理作为整合资源、发挥核心优势的管理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青睐。我们认为,在特定区域内供应链系统与产业集群耦合,构建多条单链式供应链竞合而成的动态网络系统,利于链上企业实现共赢、即时响应、绩效最大化,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3. 集群式供应链

图1 集群式供应链框架(Cluster supply chain framework)

第一次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联系起来研究的是Humphrey和Schmitz。他们发现集群内企业由于不同合作层次而形成不同模式供应链[19]。李君华指出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具有相当大兼容度和互补性,两者结合可最大化获得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效果[20]。正式提出“集群式供应链”概念的是蔡根女、黎继子等人,认为集群式供应链是“源于企业,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但不囿于集群”的组织。集群中形成多条相关的、单链式供应链。企业在某个供应链内合作的同时存在着跨链间竞争与合作。集群内单链式供应链之外还存着许多相关企业。这种包含多家核心企业和相关企业、多条单链式供应链的敏捷动态网络系统就是“集群式供应链”[1,21-22]。集群式供应链便于选择最佳合作伙伴,剔除不合理环节,提高集群整体竞争能力[23]。刘春玲、黎继子提出在产业集群背景下,跨国企业携技术领先优势进入集群,经历从竞争嵌入到融合均衡阶段,最终达到集群整体网络动态均衡的变化过程[24]。刘春玲等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路径,以及各阶段中技术知识的传导方式[25]。

综上,集群式供应链(如图1)是人们对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内在联系多方探索而提出的,它将供应链运作平台移植到产业集群,彼此耦合形成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敏捷的动态网络系统。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是基于特定区域,聚集了上游种植、养殖,中游食品加工到下游食品销售的企业,形成多条相互竞争合作的单链式供应链。同时在集群内单链外存在着诸如食品加工机械、添加剂、包装及物流、软件、金融等辅助机构。供应链上游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属劳动资源密集型,核心环节食品精加工属资金技术密集型,受资金、技术及其品牌竞争力制约。系统内各结点企业既在链内合作,又跨链间竞争与协调,构成敏捷的动态网络系统。

三、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关键要素分析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是分析国家竞争优势及产业竞争力有效工具。“钻石模型” (如图1)是由①生产要素、②市场需求、③相关与支持性产业、④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等四个基本要素及⑤政府和⑥机遇两个变量构建的菱形关系[4]。生产要素是集群式供应链各结点发展和集聚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驱动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链接组成供应链;企业战略及结构是供应链结点企业内部结构和战略规划;竞争对手是促使集群式供应链创新和升级的外部推力。

1. 生产要素分析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天然、知识和资本等资源及设施,有初高级之分。初级要素指企业所处区位、环境及非技术工人等,自然拥有或经简单投资即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人才及科研院所、现代设施等,需先期投资获得。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不足可通过企业采购等来弥补,而高级生产要素日益重要,需努力创造。波特指出初级生产要素的优势,往往会在新技术、新竞争环境中削弱。适度初级生产要素不足,则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刺激其竞争力持久升级[4]。

人力、技术和农产品资源是食品产业集群主要影响因素。漯河位于黄淮农区,农产品及劳动力资源丰富,聚集了肉类、粮食、饮料和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包括种植、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农产品综合利用、包装、物流、金融、信息等相关及辅助部门。要保持食品产业优势,须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开展与高校及科研机构项目对接,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竞争优势。

2. 市场需求分析

需求条件包括需求结构、需求规模和预期需求,它是集群式供应链发展动力,刺激整个集群不断改革和创新。需求结构由市场细分构成,细分的专门需求促使企业创造持久竞争力。企业针对某个环节做精做细,一旦能满足内行而挑剔客户,在此领域就会比其他企业具有竞争优势。预期需求指企业准确把握需求趋势,对客户有效引导,为企业成功奠定基础。

漯河市年屠宰生猪占河南23%;年加工转化粮食占河南23%;鲜冻肉出口占全省90%以上、占全国1/4;肉制品占全国42%以上。2012年双汇国际生猪屠宰量1142万头、肉类总产量270万吨,在中国13个省拥有生产基地,并有4个加工基地正在建设,其产品每天配送到全国31个省市,辐射到美、日、新、韩、菲等国。2013年双汇国际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将成为世界最大猪肉生产企业[26]。随着家庭厨房产业化、农业人口城市化,对营养、便利和卫生的鲜肉和肉制品需求的增加,漯河食品产业市场前景日益广阔。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集群式供应链相关企业间休戚与共,彼此牵动而刺激企业竞争与合作。企业要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离不开世界一流供应商和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意大利制鞋业全球闻名,离不开实力雄厚的机械、工业设计、皮革处理等相关产业和供应商支持。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良性互动,形成技术、服务优势。这种“提升效应”,提升了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

双汇肉类加工、“南街村”粮食加工、“龙云”果蔬加工和澳的利饮料制作四大产业链,辐射带动了饲料、种养殖、肉制品、食品加工机械、添加剂、包装、软件、物流、连锁销售、金融等相关支持性产业。双汇以肉类加工为核心,养殖、饲料、包装、PVDC肠衣、骨素、大豆蛋白、软件、物流、商业外贸等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相对制造业,食品加工过程简单,流通环节复杂,经营分散但管理相对集中。要保证供应链良性循环,需核心企业凭借主体地位整合产业链。双汇软件针对供应链特征,规划了ERP、CRM、SCM和物流管理系统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双汇整合了内外部资源,将功能不同的企业有机耦合镶嵌于集群上下游各结点,通过第三方物流“无缝”链接,保证集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采购、生产、配送、销售高效运转(如图2)。

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分析

漯河双汇在产业战略上选择了主业聚焦战略,以主业带动相关业务,相关业务又反哺主业,创立了围绕肉类加工向上下游延伸的肉类经营业态。龙头地位稳固后,重点出击低温肉制品,引进“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2009年确立了项目带动、助推企业跨越发展战略,实现产品结构向低温肉制品和高档产品的转变。市场战略上选择了全国性布局战略,一方面可实现即时制和快速响应;另一方面生猪主产区设立屠宰厂,可节省运费、保证品质。品牌战略上,采取企业品牌战略,无论高温、低温肉制品还是速冻、冷鲜肉、分割肉全都打上“双汇”的Logo,内部供应的PVDC、纸箱、骨素也全是“双汇”标签。这种双汇强大的担保和品质背书战略,迎合了消费者品牌意识,取得了广泛信任和喜爱。

图2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Cluster Supply Chain of Food Industry in Luohe)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既具有竞争优势,也有挑战和压力。以主导产业肉类加工为例,双汇与位居第二的雨润企业战略不同,各具优势。以品牌战略为例,双汇选择的是企业品牌战略,而雨润则是产品品牌战略。虽然双汇各种肉制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销售量居全国第一,而雨润在单一低温肉制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量十几年以来一直是第一位。为取得市场份额,雨润在确保低温肉制品稳健发展基础上,选择了多品牌战略,针对低温肉、高温肉、生鲜肉等六大类肉制品分设雨润、旺润、福润等六大品牌,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形象,以多个品牌抢占更多细分市场,对双汇构成了竞争压力。另外,郑州三全和思念速冻食品、周口莲花味精以及华英鸭产品加工等各自形成的食品产业集群,对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部分环节有一定竞争压力,但由于各自核心竞争力不同,一定程度上优势互补,合作大于竞争。

5. 机会和政府

随着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国际上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新农村、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战略,对粮食和畜产品大省的河南尤其是漯河,是难得的机遇。为抓住机遇,漯河“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食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围绕建设最具竞争力中国食品名城的目标,形成食品主导产业突出、名品名企集聚、相关产业配套的产业特色,带动全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四、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变迁演化过程

集群式供应链变迁演化,分为裂变、聚集、扩散迁移三个相互联系的递进阶段:即从准集群网络式供应链形成到典型的集群式供应链,从区域内到跨区域辐射的过程。

1.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裂变阶段

该阶段是指核心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业务分离或外包,形成众多中小企业。双汇软件为各企业提供协同应用平台及涵盖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信息化解决方案;双汇物流是从事物流业务的食品冷链物流公司;双汇生物工程是从事生物技术研发及应用的高科技调味品企业。它们是从双汇分离或衍生出的子公司,围绕核心企业,分工协作,提供专门化服务的同时,培养自身新的核心业务,是集群产业链的组成部分。

2.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聚集阶段

该阶段指供应链形成雏形后,核心企业吸引相关企业聚集,建立战略联盟,将知识溢出和协作功能弥漫到各环节,共享配套设施,剔除不合理环节,提升系统层次。在良好政策和服务平台作用下,漯河食品产业呈现集聚效应。一方面中小企业汇通、龙云迅速成为骨干企业,另一方面美、日、韩、港台及内地相关知名企业聚集,实现共享和双赢。

3.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扩散迁移阶段

由于竞争环境改变和资源、空间限制,聚集到一定阶段就会向外拓展进入扩散迁移阶段。为实现由猪肉加工向牛羊鸡肉类加工乃至粮食、果蔬加工延伸的跨越式发展,双汇已在31个省市乃至海外设有200多个分公司和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双汇的延伸迁移,不仅实现供应链柔性化、即时供应,而且增强品牌影响力,延伸了产业链,加速了食品产业集群的升级。

五、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空间整合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因区位、品牌、集聚、规模经济(区域和行业性)、服务和政策平台优势,吸引群外相关企业和支撑机构嵌入耦合,形成利于创新的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系统。

1.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区域内整合

区域内整合指企业分工细化,衍生供应链缺乏环节,拓展产业链条,整合资源,提高运作效率。漯河通过对传统食品企业改制整合,深化延伸企业间联系。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衍生带动包装、物流、连锁、软件、生物工程等辅助企业发展,形成规模经济。

2.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跨区域整合

跨区域整合指产业集群凭借自身优势吸引区域外企业集聚,嵌入全球价值链,促使供应链运作与功能升级紧跟产业最新发展。凭借集聚效益和品牌优势,漯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加盟。这种跨区整合,扩展了产业链条和市场份额。尤其与知名企业合作参与全球竞争,按国际标准生产管理,促使漯河食品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目前,漯河为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名城、首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省唯一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市,全国著名的食品生产、研发、销售、消费和教育基地,实现了食品工业的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漯河的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区”。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龙云集团、北徐集团、乐天澳的利等8家企业入围河南省食品工业50强。此外,可口可乐、杜邦、日本火腿株式会社、香港巧巧、台湾旺旺、中粮集团、雨润等世界500强和全国知名食品企业在漯河竞相投资,漯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加工集聚地。双汇集团为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13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128位。2013年双汇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预示着双汇将成为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大型肉类企业集团。

六、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提升模式

1. 立足自身优势,明晰发展定位和目标

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漯河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立足农产品、发展食品工业战略。之后提出“建设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战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带动畜产品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漯河“十二五”规划将食品工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建设最具竞争力中国食品名城。始终如一、因地制宜发展食品产业的战略目标,集中精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并带动食品产业链相关行业的发展,是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 搭建政策和服务平台,集聚外来资源

为确保目标实现,漯河制定了龙头带动、产业联动、内外互动、循环经济、质量安全等发展食品产业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如为激励食品企业创新而设立的“创新奖”;经济开发区实施产业招商,打造聚集名企名牌的产业核心区、研发核心区和物流核心区;对投资漯河的重大项目,实施项目领导代理服务制;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义务代办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00多项,帮助企业提高入驻效率;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为大力发展养殖业,漯河财政在每年提供100万政策性贷款贴息的基础上,每年还至少拿出500万元作为养殖业发展专项资金[27]。

优惠的政策使得漯河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对聚集知名企业,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项目,构建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搭建了良好的政策和服务平台。

3. 构建集群式供应链,拓展延伸食品产业链

漯河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竞争优势,把创新作为做强食品工业动力源。集中精力提高肉类、粮食、果蔬和饮料等主导产业链核心生产能力;在集群组织上,围绕食品加工搞产业延伸与深化,建立企业联盟,构建以双汇、南街村等核心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辅的功能完善的集群式供应链。如双汇在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后,为强化核心竞争力,在剥离物流、生物工程等子公司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同时,加强对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通过“裂变”衍生生长点,拉伸和完善产业链条,由猪肉加工为主向牛、羊、鸡肉类加工及粮食、果蔬加工延伸。

4. 实施名牌战略,促使集群式供应链良性循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实施名牌战略,催生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以品牌积聚效应带动产业集群,漯河成立了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育出众多食品加工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每年的食博会已成为聚集食品品牌、实现共赢、推动产业交流、塑造“品牌漯河”的重要平台。如,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共设置国际标准展位2300个,可口可乐、华润、统一、旺旺、海天集团等116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百强、知名品牌企业的136名副总裁以上高管聚集,共赢商机,投资项目额达290亿[28]。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双汇”、“南街村”等品牌,聚集并辐射相关及辅助部门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互动升级。依托双汇、北徐、龙云等龙头企业,实施反哺农业的“双汇产业化工程”、“订单农业工程”和“龙云工程”,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促使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步入良性循环,而且促使漯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跨越。目前漯河是中部最大粮食加工转化基地,国家级农产品、肉制品检测检疫中心和食品研发中心。漯河由内陆小城跃升为食品名城、中西部投资热点,实现了名牌、名企与食品名城互映共荣。

5. 参与全球竞争,提升食品产业集群层次和竞争力

2013年双汇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是双汇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步骤。史密斯菲尔德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具有优质的资产、健全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团队、著名的品牌影响力和卓越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两者的合并将全面提升双汇的生产运营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有助于双汇依照国际食品品质监管理念和惯例,专注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的肉类产业,通过全球的资源布局,为打造世界级肉类企业航母奠定基础。显然,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嵌入全球产业链,有助于企业加速全球扩张,提高品牌影响力及其生产、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创造持久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带动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系统的全面提升,为漯河经济梯度发展及其竞争力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七、结论与讨论

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是以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制造、果蔬加工为四大主导产业链,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诸多节点及物流、研发、金融等支撑机构,以“供应商-客户”构成上中下游关系,通过正式契约或非正式信任形式构建的动态网络系统。本文通过对漯河食品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变迁演化、空间整合与升级模式研究,揭示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是高效的集群式供应链系统。首先立足自身优势,明晰发展定位和目标;第二,实施名牌战略,实现产业互动和集聚效应;第三,搭建良好政策和服务平台,构建集群式供应链;第四,外包非核心业务,拓展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最后,核心企业向外延伸、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升级。漯河的发展对中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集群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由于资料获得渠道和篇幅限制,基础理论部分未能按理论研究发展步骤梳理。漯河食品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特征、驱动因素、组织构架及其类型,本文未专做论述。其中研发技术、专业市场、物流及信息作为集群式供应链系统的驱动因素,对其高效运转起重要作用,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由于食品产业特殊性,一方面,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全过程, 从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到消费,都可能受到污染,加上核心企业与农户间契约关系的不稳定性,生产原料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增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另一方面,食品品质监管理念、技术和设备的滞后,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如何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机理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1]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15.

[2]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 Volume 1[M].NABU PR,2010:203-205.

[3][德]Alfred Weber著,李刚剑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8~82.

[4][美]Michacl E.Porter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0~98.

[5]苗长虹,魏也华,吕拉昌.新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1~135.

[6]Gautam,A. 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rm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425 - 456.

[7]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5~34.

[8]王缉慈.超越集群——关于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看法[J].上海城市规划,2011,(1):29~34.

[9]苗长虹,魏也华.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地理研究[J].2009,28 (4):853~863.

[10]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J].地理学报,2006,61(4): 425~434.

[11]余鲲鹏,郭东强. 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嵌入性与创新活动的关系研究——以福建长乐为例[J].软科学. 2013(08):88~92

[12]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37~49.

[13]Porter,M.E.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Quarterly,2000,14(1):15~34.

[14]Caron H. ST. John, Richard W. Pouder. Technology clusters versus industry clusters: resources, networks,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J]. Growth and Change, vol.37 No.2, June 2006, 141-171.

[15]刘友金, 袁祖凤.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8):119~129.

[16]毛加强,崔敏.创新网络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实证分析[J].软科学. 2010(03):19~22.

[17]Porter,M.E.Competitive Advantage[M].Simon & Schuster Ltd,2004:125~132.

[18]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3,44~55.

[19]Humphrey J.and 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s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J].Regional Studies, 2002, 36(9):1017~1027.

[20]李君华,彭玉兰.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49~51.

[21]黎继子,蔡根女.供应链视角下集群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8~11.

[22]黎继子, 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34~37.

[23]黎继子,马士华.集群式供应链定制化生成模式研究 [J].物流技术,2008,(5):83~87.

[24]刘春玲,黎继子.跨国企业嵌入集群下链与链竞争动态网络模型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2012,(03):64~73.

[25]刘春玲,袁琳.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以宁波海天集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9~14.

[26]张曦,刘方. 跨洋“双汇”[N].大河报,2013-5-30(04).

[27]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食品名城——漯河[EB/OL]http://www.henan.gov.cn/ztzl/system/2009/05/13/010134260.shtml

[28]河南省政府网站.第十一届中国(漯河)食博会圆满落幕 投资项目额达290亿.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3/05/21/010394255.shtml

[责任编辑:董士忠]

2016-09-01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09 —2754)的阶段性成果。

吴翔(1963-),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F273.2

A

1671-5330(2016)06-0024-07

猜你喜欢

双汇漯河集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双汇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漯河:依法履职的坚定足印
漯河地区林下植物应用探讨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以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为例
你仍未娶 我仍未嫁——漯河女孩苦等40年 63岁终和去台湾的初恋情人结婚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