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7-01-05郑建云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企互联网+机制

郑建云,周 磊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郑建云,周 磊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紧缺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立足现状,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相关政策,从专业共建机制、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沟通机制等四个领域构建移动互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特长生培养工作室、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创业导师制三个方面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期能够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互联网+;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互联网+”已成为新常态下的国家发展战略,湖南省政府近年大力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将移动互联网产业打造成湖南省第三个品牌产业,打造千亿产业链。这意味着迫切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人才。当前,移动互联网人才的市场存量少、市场增量少、社会化教育培训少,从而导致移动互联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供需严重失衡状态,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而移动互联网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更大,这对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1][2]。

本文通过研究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完善“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协同创新”的专业群发展机制,构建满足我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职院校服务我省“四化两型”的能力。

1 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1.1 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政策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省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产业发展现状,聚焦我省的优势特色行业与领域,重点培育与发展创新最活跃、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直接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移动娱乐、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移动阅读、移动社交、移动定位服务、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移动广告、可穿戴设备、移动车联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研发设计、软件、应用开发及服务。”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加强产业人才培养,省内高校、职业院校根据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开设相关专业,为产业和企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省本级对首次新设移动互联网专业的,给予50万元财政性资金补助。”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2014-2016年行动计划》明确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目标:“2016年将长沙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水平,并重点打造3-5家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龙头示范企业,培育200家具有创新活力的成长型企业,扶持10个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此外,加快软件、平台、应用、创意等环节的创新发展,促进移动互联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1.2 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设置现状

通过对湖南省12所开办移动互联网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高职院校都能对接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以校企合作共同体为平台,整合集聚优质专业建设资源,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构建移动互联网专业群。专业群一般涵盖5个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移动商务、移动应用开发、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群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体系结构图

2 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人才是指不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并且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新型综合性人才,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创新贡献的人。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和实现形式,探索校企共建专业群,探索联盟制、集团化等发展模式,形成校企互融、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的运行机制[3][4]。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通信服务职业教育联盟为平台,对接移动互联网产业,完善“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协同创新”的专业群发展机制。与华为网络学院共建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2个专业,与百度互联网学院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共同建设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1 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专业(群)整体优化升级

2.1.1 构建“四方联动、产学协同”的专业共建机制

对接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面向区域经济和移动互联网行业,学院积极开展校政合作、校行合作和校企合作,逐步构建了学院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入了中国通信服务职业教育联盟,与知名互联网公司深度合作,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要素的高度融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成立由企业专家、教育专家、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士、专业教师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指导专业群及群内专业建设。

强化校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互聘等方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移动互联网项目开发、行业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企业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为专业(群)建设构建产学合作的组织平台,专业(群)校企合作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完善专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管理、实习责任保险等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期内,与百度百捷、华为科技、湖南电信、湖南移动等10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图2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图

2.1.2 完善“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

整合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师资互聘管理办法,完善“专兼结合、互培互聘”的教师培养、聘用机制,实现多方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鼓励专职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顶岗实训,建立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激励机制,加大资助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力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师管理办法,对受聘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考核,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2.1.3 健全“能力为重、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共同参与人才评价,引入第三方教学评价机构,全面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运用评教系统,开展网上评教。

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单招考核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单独招生的考试内容、面试、评价方式、录取方式等。采用“笔试+专业技能考核+面试”的“三合一”考试方式,全面考核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学习行为等,确保让优秀的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作品为载体的课程考核方式。引入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真实项目,从学生完成的作品、学习过程、职业素养、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2.1.4 建立“信息共享、统一管理”教学管理沟通机制

由学院牵头,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制定日常管理工作条例,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标准,健全日常教学管理、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校企交流制度,定期讨论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建立教学管理一体化管理平台,运用“网络教学评价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共用,为教学质量实时监督、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2.2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2.1 基于专业优势,以特长生培养工作室为单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移动互联网人才,学院已成立不同类型的特长生培养工作室。工作室的培养目标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做中学”的学习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促进其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5]。

特长生培养工作室在由低向高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培养计划对培养过程统筹优化,提前进行跨阶段综合训练,使得优秀拔尖人才及早创新,争取达到更高的专业实践水准。

2.2.2 基于技能竞赛,以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为依托培养创新型人才

与企业合作,按照华为网络学院企业认证标准建立了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学生可以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和语音业务、短信业务、多媒体业务。学院将新建wifi实训平台,学生将可以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语音业务、移动多媒体业务。

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大型技能竞赛加以检验。因此,移动互联网专业以“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创新人才的科技人文素质”为宗旨,集中师资、实训条件和科技项目等资源,着力打造一支备战各类高水平技能竞赛队伍。

2.2.3 基于项目,以创业导师制组建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依托相关项目平台,并有效融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将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指导、团队协作精神等融为一体。高水平的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流的专业教师为主导,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综合技能提升、情商教育、职业指导为目标,系统地制定团队研发计划,并形成一种互动、探究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

3 结语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迅速推进和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将为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建设和岗位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

[2]张耀辉,陈献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66-68.

[3]张文华.浅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J].海峡科学,2015(12):83-84.

[4]陶礼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高职探析,2014(7):86-88.

[5]Qin,J.&N.Hernandez.Building Interoperable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s for Learning objec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dgy,2006(2):280-292.

Research on training mechanism of mobile Internet innovation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ZHENGJian-yun,ZHOULei
(Huna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Changsha,Hunan,China 410015)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mobile Internet talent demand,this paper does som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mobile Internet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olicies ofmobile Internet industryand constructs th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from four aspects:professional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teachers training,employ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mechanism.It also tries to perfect th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classy students training studio,mobile Internet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entrepreneurial mentor system.In this way,some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mobile Internet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Interne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obile Internet;innovation talents;trainingmechanism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4.024】

G712

A

2095-7661(2016)04-0077-03

2016-08-29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16czy067);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成果。

郑建云(1979-),女,湖南湘阴人,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互联网+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