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式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2017-01-05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孔 颖

(西安外事学院 思政部,西安 710077)

【教育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式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孔 颖

(西安外事学院 思政部,西安 710077)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式教学,将慕课和微课程相结合,注重教师的指导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学生的主体性和研究性相统一,教学组织程序性和持续性相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体化、多样化、生动化,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翻转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各高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其中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能和兴趣,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化,教学形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化,课堂从实体向虚拟转化,评价方式从结果向过程转化。这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翻转课堂”式教学自2011年从美国明尼舒达州开始兴起,[1]近两年来,我国网络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翻转课堂”式教学在实践中迅速推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基础条件,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认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是所有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基于这一特点,其“翻转课堂”就是由学生应用网络等现代学习工具和手段,课前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理论和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互动,讨论点评,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3]由此分析,“纲要”课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内容丰富。“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着教学资源和信息非常丰富,内容阐述的详细和涵盖的广博,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汲取不尽的近现代史的知识源泉。第二,载体形式多样。“纲要”课的“翻转课堂”,完全不拘泥于文字和课堂本身,针对学习内容,利用电脑、QQ、微信等,选择音频、视频、影像、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等,还可以是现场教学,如带领学生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或针对某一历史事件,鼓励学生进行加工创作成话剧或小品,在课堂上展演,与师生一起进入历史情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习空间多维。在“翻转课堂”下,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自定步调进行知识的自我延伸,相对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4]学习的空间从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任何通过技术工具可以获得知识的时间和地点,实现了教学时空形态的改变,并拓展了课堂的场域,实体的课堂已经“虚拟化”了。

“纲要”课“翻转课堂”式教学体现的特征,证实了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实效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以需要为切入点,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学习的“公共场”。在这个“公共场”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场的重要管理者,掌控着场内活动的步调和方向,“纲要”课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场内成员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和问题,大家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强合作,各种观点和解释会越来越丰富,进而吸引每一位个体对相关问题的强烈关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以及趣味性。[3]学生学的过程就是教,教的过程就是学,“教”“学”相融,自然能够取得实际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现状分析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并入脑入心,西安外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专门进行问卷调查,从学习兴趣度、课堂参与度、教学成效性、教学方法改进性四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一,关于学习兴趣度。有48.6%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喜欢,不感兴趣;有47.8%的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但不像老师强调得那样重要。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翻转课堂能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合作学习和反思的学习情景,将课堂听老师授课、课后完成作业改为课前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教材、课堂讨论和答疑的教学模式。第二,关于课堂参与度。全部出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只占到总人数的56%,偶尔不去的占到34.7%,去一半的占到6.5%,经常不去的有2.8%;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只有17.8%;玩手机的占61%,聊天的占10.3%,睡觉的占3.8%,做其他科目作业的占7.1%;有53.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气氛不活跃,49.4%的学生认为实践性教学难以落实,且多以观影感受、读书体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呈现,37.7%的学生认为不易接受。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度低,但另一方面表明,学生具备开设翻转课堂的基本素质和条件。第三,教学成效性。老师授课内容能够理解并相信的学生只占33.1%,部分理解并相信的占51.2%;有68.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和“较大作用”,27.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解决个人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和“有帮助”。第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有44.8%的学生认为应加入多媒体新颖手段,有63.1%的学生认为应增加互动内容,有34.6%的学生认为应加强网络教学,有44.8%的学生认为应挖掘问题,不定期地展开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有48.5%的学生认为开展案例教学有助提高实效性,但案例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的事情。

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认同度不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学情绪,导致逃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入脑入心。学生也希望老师能够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他们吸引到教学中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就更加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深入实践“翻转课堂”式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维时空,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多样化、生动化。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一)注重教师的指导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翻转课堂下,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的源点,不再是知识交互和汇集的中心,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在线和网络资源学习,进行课堂组织和协调,与学生互动,为学生答疑、补充知识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和反馈。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阶梯。[5]教师仅仅指导还不够,还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上来,通过根据自身的优势来设计课堂,强化语言和思维的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研究性相统一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始终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指导和启发,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更不是干预学生的选择。另一方面,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完全独自学习,而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进行探讨研究,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创造深度,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际的教学参与中完成知识的了解、认知、掌握甚至是建构,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内化知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教育转化为信仰教育。

(三)教学组织要实现程序性和持续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从课堂设计、教学形式、学习途径和方式等都进行了“翻转”,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需要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组织的程序化和持续性的统一。

图1 翻转课堂教学组织流程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明确小组负责人及分工,布置课堂研讨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准备课堂研讨发言等。第二,课堂交流环节每一小组派代表讲演,实现第一次“翻转”。第三,以每一小组的讲演内容为依托,由每一组再指派一名学生作为点评人,对各小组的讲演情况进行点评,实现由学生点评学生的第二次“翻转”。第四,学生点评完毕,教师及时推进“翻转课堂”向下一阶段转换,即通过归纳学生的看法,对理论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对学生讲演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阐述不深的地方进行丰富,并适时摆明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深化认识。这一环节既是学生课堂内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评价反馈的过程。第五,总结提升环节。学生提交课堂内容总结报告,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使研究型教学更为充实,也能够引起学生对“翻转课堂”环节的重视,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真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

(四)要将慕课(MOOC)和微课程相结合

慕课作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为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慕课的发展,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而“翻转课堂”又促进了微课程的发展。[7]因此,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从学生的视角看,要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开展课前自主学习;从教师的视角看,要注重微课程开发,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形成一种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1] 杜悦.“翻转课堂”: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有关“翻转课堂”的一线观察[N].中国教育报,2014-04-09(6).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3] 张宏伟.案例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89-91.

[4] 方艳.信息技术发展下《新闻编辑学》“翻转课堂”理念的建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1.

[5] 杨迎娣.翻转课堂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J]. 商情,2015,(15):128.

[6] 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责任编辑 石晓博]

The Study of Flipped-class Model That Could Advance the Effectiveness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aking th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History of China” class as an example

KONG Ying

(Xi’an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77)

Teachers need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with “flipped classroom”, integrate MOOCs and micro courses,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teachers’ guidance and inspiring, the unity of student-centered and research-oriented cultivation, structured and progressive teaching. They also need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more dimensional, diversified and vivid, fully practic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 thus further enhancing classroom teaching outcome and effectiveness.

Flipped-class Mod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Effectiveness.

2016-10-11

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陕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16JK2161);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Moocs对民办高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15JK2123)阶段性成果。

孔颖(1978—),男,河南信阳人,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G643.1

A

1008-777X(2016)06-0118-03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