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

2017-01-05宋逸群王玉海

教学与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

宋逸群,王玉海

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

宋逸群,王玉海

共享经济;人与人关系;共享平台;合作剩余;自由人联合体

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被视为具有革命性影响的经济新趋势。共享经济的研究经历了案例盈利模式——商业运作模式——经济规律揭示三个阶段,逐步深入到共享经济的本质特性探究。所谓共享经济就是人们以共享为特征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借助互联网技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共享资源是人们联系的平台,合作剩余是促成组织方式变革的动力。因此,它最深刻的变化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组织关系方式的跃变,真正具有了马克思预言的“自由人联合体”特点。共享经济正在从个人、企业、产业和社会四个层面对当今社会经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蕴藏着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端倪,基于共享经济的新的社会生态网络正在形成之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Uber和Airbnb这类以“共享”为理念的互联网共享平台公司近年来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2014年6月Uber这一私车共享服务的市值已经高达182亿美元,到2015年3月,其市值已经迅速上涨至400亿美元。作为私房共享的平台Airbnb,在2014年拥有的客房数量已经是全世界最大酒店集团的客房数量的将近2倍。[1]在国内市场,出行共享平台如滴滴、快的;住宿共享平台如小猪短租、自由家等也在蓬勃发展。[2]预计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规模将达到3 350亿美元。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2016年2月28日,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2016》,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 560亿元,投身于这一领域的服务提供者约5 000万人左右,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直接或间接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报告还预言,未来十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3]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共享经济已转化为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诉求,那么,共享经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经济?我们如何界定共享经济?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研究的情况如何?它的产生会有什么影响?它相对于既往经济发展预示着怎样的趋势?本文先对共享经济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然后对共享经济进行内涵界定,最后对共享经济将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进行评价。

一、共享经济研究的演进

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分享经济”、“协同消费”。最早在1978年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琼·斯潘思(Joe L. Spaeth)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发表的论文《社群结构与协同消费》(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他们基于人类生态学家阿莫斯·霍利的共生合作是为了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这一观点,提出协同消费是一种满足日常需求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日常活动,如社区内洗衣机的共享使用。[4]雷切尔·波茨曼(Rachel Botsman)和鲁斯·罗杰斯(Roo Rogers)合著的《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中延续了协同消费的理念,消费者的需求从获得私有物品转移到使用需求满足,形成了新的消费模式。[5]《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中对分享经济的定义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3]尽管定义不尽相同,纵观共享经济研究的进程,可以发现对共享经济从现象分析到背后规律的研究有三个阶段的演进:从一开始从案例研究入手总结其盈利模式,到后来探究其背后共同的商业运作模式,再上升到整体上探索经济规律和发展方式。

(一)案例型盈利模式的研究

1999年罗宾·蔡斯建立起的Zipcar共享租车服务被视为早期共享经济成功案例。此时的共享经济服务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企业购买车辆,通过网络平台租赁给需要使用的消费者。Zipcar使用一套特定的会员系统,其会员可以通过在线预定、刷卡、解锁几步,从一个停车位上开走一辆自己预订好的汽车。使用完后,在线确认车辆状态就完成了交易。在传统的租赁服务中,每一次租赁都有交易成本,为保证交易成本最小,传统租赁往往需要消费者保证最短租赁期,以降低交易频率。但是Zipcar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时获利方式发生改变,一辆车的使用频率越高,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多。[6]2008年成立的Airbnb则完全源于个人闲置资源的再利用。面对因会议举办而客房紧张的本地酒店业,Airbnb创始人选择将自己住所内的空置房间、沙发等临时租给参会者过夜,并提供早餐,从此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覆盖全球房源的在线共享房屋平台。Airbnb并不拥有房屋,只是将房东和房客聚集在互联网平台上,房客按需查看房源,查看他人评价,预订房间,最终入住并评价就完成了一次交易。房东通过提供闲置的住宿空间获得收入,房客获得便宜、个性化、本地化的住房体验,平台从中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多方受益。2009年成立的Uber类似于Airbnb,不购置车辆,而是吸引拥有闲置座位的车主加入平台,向有出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服务,通过定位系统对乘客和车主进行最优匹配,按实时供需情况定价,车主获得车费,乘客在最短时间得到低价的服务,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同样使多方获利。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分析成功案例的盈利模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特色的亮点:共享经济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整合闲置资源,提升闲置资源或者单位资源的使用价值;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实时的供需资源;利用评价系统进行双向的、透明的监管体系;利用在线支付降低现金交易的风险;利用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服务)等技术手段实时匹配供需并计算价格等等。

(二)企业商业模式运作研究

面对共享经济成功案例时,人们仍在持续思考,如何对成功案例进行复制?共享经济的模式是否也适用于其他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寻找一个可以复制并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式成为重点。其中,罗宾·蔡斯(Robin Chase)作为共享经济商业的早期探路人,所著的《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详细探寻了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

通过总结已有的共享经济商业运作模式,共享经济有三大参与主体: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需求方主要指有相关需求并希望尽快得到满足的个体;供给方主要指拥有并愿意利用自有资源的剩余使用价值获利的个体;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对线下零散分布的剩余物品和服务能力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供需信息,并将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最优匹配。最终供需双方及平台都获得相关利益。更深入一步分析共享经济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发现,共享平台有着信息的汇集整理、供需匹配、信誉体系的建立以及对风险情况的处理的功能,而个人的全面参与则促成了共享经济的完整流程打通。[6]

从共性角度分析,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运作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整合利用闲置资源,二是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进行供需匹配和监管,三是个人从线上到线下参与共享合作,如下图所示:

图1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在这一阶段,对共享经济的研究只是发现在交换之外还有一种共享合作的方式存在,仍没有从经济规律理论角度对共享经济进行解读。

(三)共享经济规律理论研究

在深入分析后,共享经济中使用价值地位提升的现象引起了注意。闲置资源的所有者将资产的使用价值出让获利,是将产权中的使用权分离出来的表现。奇美尔曼(Eilene Zimmerman)认为在新的共享经济中,使用权的价值高于支配权。产权在商业利益追求的驱动下裂变为支配权(ownership)与使用权(access),共享经济带来的产权裂变是最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解中,资产的两权合一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合一或分开都不会带来更多利益。同时因为资产的不可复制性,任何共享行为都是在“做减法”,人们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会接受共享行为。如果使用权和占有权分开,基于共享平台的高效匹配,使用权分离可以带来新的收益,需求通过使用权得到满足,使用但不占有成为可能。这也是自法国大革命以后,第一次将支配权和使用权分开并盈利。[7]基于此,有人认为共享经济对私有资产的共享是对资本主义的革命。

从如上共享经济研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演进可以看出,大量的研究仍限于消费领域,还没有延伸到生产合作领域,也鲜见从理论上来界定共享经济,没有更为深入地辨析共享合作与市场交换以及科层组织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二、共享经济内涵的界定阐释

共享经济能够大行其道自有其反映经济规律的内在特质。表面上看来,它实现了点对点供给与需求的对接,供给因为能够做到“私人订制”而节省许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需求也因为更为充分的沟通而最大化地满足其需要,计算机及其网络强大的力量让人们看到超越市场机制的可能。在互联网新技术时代出现的这种共享经济新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内在特性?我们从互联网引起的人与人联系的变化出发,将共享经济与经济活动组织方式联系起来看待,发现共享经济其实是一种人与人联系借助互联网形成的新型组织,而作为组织仍然需要维系其生存发展的利润,只是获取利润的方式与人们之间组织合作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一)共享经济是经济组织方式的跃变

共享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以共享为特征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是人们在资源共享条件下的分工合作与共享发展,实质是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条件则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出现,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而广泛,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人与人的合作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多样。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解释,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市场交换关系,一种是科层组织关系。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我们也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的演进:一开始是古典经济理论所强调的市场主导下的市场交换关系,并没有太多关注分工合作的企业组织形式;后来新古典经济学注意到了企业组织的生产性作用及其分工合作效应,但却把企业组织这种关系方式看作是市场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而后来是现代经济学将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等量齐观,最具代表性的是契约经济学都把它们看作是合同契约,这样的看法消弭了二者的差异,但却泛化并格式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同契约把一切差异都消除了,现实中企业和市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组织方式,如产业组织理论就把产业组织企业族群看作是市场与组织的“握手”。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利用互联网,人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人们不仅可以分享信息、发布内容,还同时可以进行交易,以及合作完成某一特定目标。企业利用互联网将工作外包到世界各地,组织变得更加扁平,[8]组织的边界逐渐模糊,个人对组织的依赖也逐渐降低。网络可以跨越时空,人与人可以通过交易形成市场,通过合作形成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产业生态网络。

图2 不同经济组织方式演进模拟

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共享经济组织具有共性特点。在典型的共享经济组织中,组织本身不购买拥有任何实物资产却可以整合大量分散的

闲置资源,如Uber等;开源程序开发团队类的共享组织不用绩效目标要求参与者,参与者以个人追求督促自己完成合作;个人或企业发布任务,由大众一起完成,众包模式展示出巨大能量,不仅重复性简单的任务被众包,创新任务如程序开发、科研等任务同样能高效完成,任务发布方的资源投入很小,生产结果令人满意;众筹模式比传统融资方式更加灵活,众筹不仅为新企业或者新项目带来更低成本的资金,同时参与众筹的出资人也成为项目的一员,为项目的未来发展共同出谋划策。[9]

对比西方经济学中的组织方式,可以发现共享经济组织方式的许多特别之处。与市场交易相比,共享经济组织形式中涉及合作,而且频率高,不能完全预期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还可能存在连锁反应,完全契约不能描述共享经济中的关系,这是它与市场组织的鲜明差异。[10]但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新组织形式兼有市场组织中交易成本为零、信息对等的特点。

与传统科层制组织相比,共享经济的组织模式更具弹性,更灵活,变化能力强。传统科层制组织形成自上而下的层级,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传统科层制组织的规模受限于组织成本。但是互联网共享平台几乎可以无限扩展,任何新接入平台的个人或组织都可以近乎零成本地共享平台已有的功能,平台扩张的成本相对于企业扩张的组织成本来说非常小。从个人地位变化来说,在共享经济组织中,个人可以便捷地加入一个共享组织,提供以及获得产品或服务。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提出了“产销者”的概念来描述共享经济中个人地位的变化。[11]从企业对资源的态度来对比,共享经济组织通过整合和开放资源,追求创新,与传统组织积累竞争性资源并控制资源以保有竞争优势的态度完全不同,对信息的获取和剩余资源的支配以及取得合作剩余都不再以权威为约束。总结起来,我们可以从组织结构、个人地位、对待企业资源的态度三个方面对比共享经济组织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的不同特点:

表1 共享经济组织模式与传统组织对比

新组织的核心是对人的充分尊重,共享经济中组织形式的改变是人与人关系的跃升。互联网作为一个基础共享平台,赋予个人足以媲美公司的能力,互联网时代长尾效应凸显,个性化的需求变得与通用需求一样重要。随着共享平台的发展,个人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任何一项他们愿意接受的工作并从中获利,唯一、稳定的工作带来的生活保障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个人可以将自己的生存风险放在由共享经济提供的多个篮子里,失业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被降低。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共享平台上自由选择分割资源或者被整合资源,利用开放资源再次创新,灵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

(二)共享经济组织的依存支撑:共享平台与合作剩余

共享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即使在自然经济时代,在血亲之间、地缘相近的范围中,人们也有共享行为。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共享行为的范围,提高了共享的可能性。在网络中,个人是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可以自主选择形成一个个组织,信息更加易于记录,可以对交流进行评价和追踪,建立信誉等级。随着应用范围和深度的加强,人们逐步信任网络,愿意通过网络进行合作,更加多样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合作以及以特定主题为中心的合作方式,共享行为在网络世界中更加常见。

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平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支撑,或者一个简单的“中介”服务提供者。利用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交易,遵守平台制定的规则,接受监督,并通过平台进行交易,那么平台就变成

了陌生人之间可以进行共享的基础:彼此共同拥有的资源,并基于此建立起信誉体系,在此之上才能进行合作。

共享平台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资源的分割、整合和开放。[6]资源分割是指通过共享平台对个人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分割,并对分割后的使用权进行交易。Zipcar以及大多数交通共享服务的本质都是对资源的分割,将交通工具的使用权分割后,不同的个人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在需要的时间获取同一车辆的使用权。资源整合是指对个人能力无法驾驭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变得可以交易。就像Airbnb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房主的闲置房屋资源整合在平台上供需求方挑选,不通过一个平台,个人无法完成这样的商业活动。资源的开放共享则更加触及共享经济价值的本质,众多开源软件开发平台、开放的大数据库的拥有者可能无法基于现有力量使用这些资源,也可能不明白它们有怎样的价值,于是他们选择对公众开放资源。如MySQL这一款开源数据库就为全世界中小企业、创业公司带来了发展动力,这一免费资源节省了开支促进了创新,也在共享中被无数研发人员使用并创新出各种强大的功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共享平台的发展,尤其是开放共享平台的发展将为未来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人们进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合作剩余,人们参与共享的根本动力是获得共享合作剩余。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共享,获得的合作剩余是有限的。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共享平台,这个共享平台可以连接任何一个接入网络的个人,共享的范围变得更大。通过每一次共享,参与各方都从中得到了合作剩余,供给方利用闲置资源取得收益,需求方用较低成本满足了需求,平台得到服务费,合作成本则被便利的互联网服务压缩到极低。更为关键的是,开放的共享资源激发了创新,带来了新的合作剩余。共享带来的合作剩余随着合作的次数增加而增加、随着共享范围的扩大而增加,越来越多的合作剩余无疑激励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共享。

图3 共享经济:新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

由此可见,共享经济是通过网络的第三方共享平台,以取得合作剩余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方式,是人与人关系的跃升,对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共享经济带来的变化

通过对共享经济组织方式上的变革界定及其两个核心支撑的阐释,我们认为共享经济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跃升。随着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共享经济的发展将在个人、企业、产业、社会四个层面产生影响。

(一)人人共享:创客时代来临

共享经济为个人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创客(Maker)成为新的个人身份标签,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创客这一概念源自于麻省理工大学实验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12]在中国,创客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系在了一起。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个人使用共享资源的能力甚至可以与企业媲美,使个人创新创业变得更加简单。共享知识带来创新的源泉,众包和共享技能带来了高效的合作模式;[13]众筹为创新发展带来成本低廉的资金,共享实物资源如办公场地;计算能力等提供发展保障,这样的创新力量将带来新的企业、新的商业计划,最终开启创客时代。共享经济为创客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保障,而人人自由发展的创客时代将带来创新浪潮,推动时代进步。

值得关注的是。创客时代下人与人的关系显露出马克思所谓的“自由人联合体”特性。[14]马克思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自由人”, 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才是真正的人,没有人身依附的自由个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15]而“公共的生产资料”就是当今互联网条件下共享平台,参与者通过共享的互联网平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在平台上获得可用的资源。但个体是自由的,自愿加入并提供服务,不依附于强势的资本所有方;个人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个体的价值提升并受到尊重,个性化的需求被认可。“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正在互联网时代逐步变成现实,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在《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一书中写到,人们渴望的世界是“每个单独的个体都可以实现个人利益,同时又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人都是一家人”,[16]这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形象描述。

(二)企业共享:建立商业生态系统

企业之间相互共享资源并不是新生事物。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成为集群的基础之一就是基于资源共享的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越来越得到重视,企业追逐竞争优势资源的行为逐步变成建立最适合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相互共享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共赢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建立成为共享经济时代企业的主题。[17]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企业BAT(Baidu百度、Alibaba阿里巴巴、Tencent腾讯)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构建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

以腾讯从封闭到开放的共享发展之路为例,2010年,腾讯和奇虎360打响了中国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战。2011年,腾讯宣布开放自己龙头产品的开发平台,当年就拥有了2万家合作伙伴,市值达到500亿美元。经过三年的资源共享,到2014年底,腾讯开放平台上已有500万家合作伙伴,企业市值超过2 000亿美元。这些合作伙伴中有大量从个人创客发展而来的创业公司,他们利用腾讯的共享资源进行创新,获得发展。对比2011年的市值,腾讯仅用三年实现了“再造一个腾讯”的商业宣言。[18]更大的价值是资源共享后,围绕腾讯共享资源的商业生态成功建立,而这仅靠腾讯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从垄断到开放,从独占到共享,腾讯的经历表明了企业在共享经济中的成功模式:开放共享资源,建立商业生态系统。

(三)产业共享:驱动产业升级

人人共享、企业共享的发展,将从三个方面推动产业共享,驱动产业升级。一是产业生产效率提升,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大而全或者小而全的企业无疑是效率低下的,企业之间的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专注度更高;二是对剩余资源的共享使产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驱动产业从产品业态转向服务业态;三是随着共享的深入,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共享性增强,推动产业的每一环节都要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生产、交易行为,并从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四)社会共享:形成共享的社会生态系统

从共享资源中获得创新,获得发展机会,再将已有资源共享出去,获得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形成良性循环,也为持续发展带来动力。在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时期,社会层面上各类优质资源的共享会在区域甚至国家层面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基于共享的社会生态系统。

五、结论与讨论

共享经济作为新生事物,经过从案例盈利模式的分析到商业模式、再到对其所体现经济规律的研究,已经逐步褪去“商业神话”的外衣,触发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更多的思考。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共享经济蕴含着一场新的变革,利用社会闲置资源进行高效的供需匹配,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拓展了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跃升,传统生产关系中对个人的束缚正在逐渐消失,人与人的关系向“自由人联合体”靠近,个人的地位得到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跃升形成了新的组织方式。共享经济为个人、企业、产业、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基于共享的开放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共享行为带来的合作剩余和更多由共享带来的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中国而言,在“十三五”期间,共享经济将会高速发展,共享经济秉承共享理念,对创新的驱动、资源分配的公平、环境的保护、开放合作的促进,都将具有突出的支撑作用。但还有许多问题亟须进行深入的研究,诸如,共享经济之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联系与区别,共享经济之于合作创新的作用途径,共享经济之于现实经济改造的对策举措,共享经济吸引更多个人和组织加入其中,更多的共享资源的注入将推动共享经济加速发展,这也将会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 阮晓东. 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 新经济导刊, 2015,(4).

[2] 凌超, 张赞. “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在线短租为例[J]. 现代管理科学, 2014,(10).

[3]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 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EB/OL].http://www.sic.gov.cn/News/250/6010.htm.

[4] Felson M.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78,(4).

[5] Botsman R, 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 Harper Collins, 2010.

[6] [美] 罗宾·蔡斯. 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7] 姜奇平. 共享经济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J]. 互联网周刊, 2015,(16).

[8] 段从清, 杨国锐. 从科层制到扁平化——再论企业组织变革下心理契约的重建[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6).

[9] 肖本华. 美国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南方金融, 2013,(1).

[10] 和斌斌. 查立共享经济的新商业逻辑[J]. 中外管理, 2015,(10).

[11] 杰里米·里夫金. 零边际成本社会[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12] 金岩石. 玩在“新资本市场”的创客[J]. 中外管理, 2015,(1).

[13] 魏拴成. 众包的理念以及我国企业众包商业模式设计[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1).

[14] 韩松, 蔡玉冬, 闵文文. 从共享经济到共享金融 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博士[J]. 当代金融家, 2015,(10).

[15] 胡钧, 刘凤义. 经济学关于人及其经济行为特征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J]. 教学与研究, 2001,(5).

[16] 弗雷德·特纳. 数字乌托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17] 朱跃东, 柴欣.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基于阿里巴巴的分析[J]. 中国商界, 2010,(2).

[18] 云竹. 以全开放再造一个腾讯[J]. 中国新通信, 2011,(13).

[19] 王玉海, 孙燕娜, 田建国等. 资源型地区衰败与转型的机理分析——基于“资源共享”视角的检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20] 黄海蕾. “专车之路”前途崎岖[J]. 创新时代, 2015,(8).

[21] 徐磊, 倪大榕. 信息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组织变革与发展[J]. 南京社会科学, 2000,(7).

[22] Richardson L. Performing the sharing econo-my[J]. Geoforum, 2015,(67).

[责任编辑 陈翔云]

Sharing Economy: Origin, Definition and Influence

Song Yiqun, Wang Yuhai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sharing econom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haring platform; cooperative surplus; 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

Sharing economy is regarded as a revolutionary new economy trend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research of sharing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 to discuss its essence: start with case studies for profit pattern, then to the business model and economic laws. Sharing economy is an organizing way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sharing behaviors are typical factors. Based on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hanges fundamentally. Sharing resources form a platform to connect each person, cooperation surplus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organization form changing. Therefore, the most transformative change of sharing economy is the sublim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which can be seen as practices and developments of Marx’s “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 Sharing economy affect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hrough four aspects: individuals, companies, industries and the society. The new development evidence is implying in sharing economy. A new social ecosystem is developing relying on sharing economy.

* 本文系2015年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大都市圈的发展与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本文还得到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源共享与首都经济圈协调发展研究”(项目号:14JGA009)的资助。

宋逸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玉海,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环球资源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