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和学术视野

2017-01-05王宏波李天姿王玉灵

教学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王宏波, 李天姿, 王玉灵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和学术视野

王宏波, 李天姿, 王玉灵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工程活动;学术视野

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或者简单联系的问题。要应对这些问题,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并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实际的对象是反映改革开放实践的社会工程实际,而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社会工程活动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其基本标志就是形成社会模式。社会工程是探索和研究如何将理论命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命题的理论和方法,这是一个知识类型的转换过程。社会模式是理论转换为行动的中介形式,是知识转换的产物,这是一个将普遍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地方性知识,将一般的、抽象的理论命题转换成可操作命题的过程。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持续提升,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思想领域呈现复杂性特点的形势下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我们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当前教育环境来说,大学生处于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带来了思想文化源流的多元化;通过网络、电视、家庭等渠道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的社会信息超量增大、并成多元化状态;在大量信息中,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还有中性兼正负包容相杂的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信息汇集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各种观点所形成的思想张力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会无意识地进行思想挣扎。另外,他们又是独立思考的一代,其课堂接受过程也不再像一块海绵一样,无选择地接受教师所有的知识灌输。他们会用审视的眼光、辨析的心理对待老师所讲的课堂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可见,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时代特点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根本特征,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根本方法。但如何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自己的运用方式。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简单对接的现象。比如,有的出于解释某些概念的需要,简单联系社会上一些孤立现象,而不能从根源上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那么,学生依然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有的单纯地联系社会正面现象,忽视社会问题解析,出现单纯歌颂现实的现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粉饰困难的误解;还有的一味联系社会负面现象进行义愤填膺的批评,只看到社会问题,看不到社会主流方向。因此,我们要提倡联系实际,但要研究和思考联系实际的方法论问题,即为什么联系实际,联系什么样的实际,怎样联系实际的问题。对此,列宁曾经有过深刻的分析,“因为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种意见”。[1](P182)“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国家,那就要估计到同一历史时代这个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2](P401)社会现象具有复杂性、多重性、具体性等特点,我们观察到的个别社会现象未必反映社会本质,特别应当注意到的是,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不一定是事实真相。因此,随意地从社会现实中拿来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象,是一种简单性的做法。这种做法,如果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为了说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总体性特点,就是一种有问题的做法,特别是那些为了证明某种片面性命题的总体性正确性,选用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进行说明,就丧失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我们知道,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存在着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有一些社会现象是正在生成和成长进步中的社会现象,有一些社会现象是正在衰亡中的社会现象,他们都同时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对这些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社会现象的鉴别和分析是联系实际的前提。那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地联系实际的做法,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使理论能更好地联系实际呢?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即联系社会工程实际的新理念;建构性批判的教学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强化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论理念。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理念——社会工程活动

在当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发展由世界边缘走向并接近世界中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疏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被“悬空”起来的状态。另一种说法是我们有些理论阐释不接“地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结合的不够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过程停留在一般规律和宏观思维的层次,与具体的社会科学问题相结合的深度不够。还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视,这就是有些社会科学学科与专业由于引进、借鉴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话语转换方面尚待时日,致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活与社会科学相脱离。这种相脱离的现象就导致在一些具体政策制定的理论解释上难免依赖西方普通社会科学的概念与话语,以致于在某些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分析和制定、法律法规建设的推进和落实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活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处于分离状态,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命题被边缘化、抽象化,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人们似乎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具体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需求。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挥影响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到青年人的思想深处,它就必须能够解释具体的社会生活,把理论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群众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要改善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联系实际方面的实际效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需要我们关注社会工程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的实际就应当是社会工程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理念!这是因为,社会工程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具体的社会实践的中间环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社会工程活动是在比较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的社会实践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载体。”[3]如果离开社会工程这个中介环节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去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必然脱离主流的社会生活,必然会联系一些零散的社会现象,就达不到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的基本要求!

社会工程活动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它的基本标志就是形成社会模式。社会工程是探索和研究如何将理论命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命题的理论和方法,这是一个知识类型的转换过程。社会模式是理论转换为行动的中介形式,是知识转换的产物,这是一个将普遍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地方性知识,将一般的、抽象的理论命题转换成可操作命题的过程。这是将一般的社会发展原理、原则和命题与当前中国具体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和问题相结合,探索、规划和设计的社会发展模式、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的过程。社会模式规范社会行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模式、具体的社会行动过程,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与具体的社会行动过程层面的联系需要经过社会模式这个层面。社会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行动实践的中介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就是社会模式。这种社会工程的思维方法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我们紧紧抓住社会模式分析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也是如此,要抓住历史上已经起作用的社会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一般理论、社会模式与具体社会行动的关系,才能打破先入为主的观点,结合具体的实际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应当抓住社会工程这个实际,抓住社会工程活动中的社会模式这个标志性对象。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抓住真正的实际,才能与生动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第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的“实际”应当是社会工程活动,而不仅仅是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个别现象。社会工程活动是制度设计和实施的社会活动,各种社会现象都是一定社会制度或者社会政策实施的产物。因此,社会工程活动产生社会现象,社会工程活动是原因,社会现象是它的结果。普通的社会生活变化都是特定的社会工程活动影响的结果。比如,股票交易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户籍制度、公务员招聘考试制度、现代公司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可观察到的制度形式都是社会工程活动的结果。农民的生活样态、邻里关系的变化等社会现象是受到土地制度等影响的结果;各行业、各领域内的生活关系也都受到行业、领域的制度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受到城市管理制度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约。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是社会工程活动,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可见,社会工程活动架构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象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作用通过社会工程活动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的“实际”应当就是社会工程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具体的社会工程活动联系起来,就能够说明有些社会现象为什么产生,有些社会现象为什么消亡,也能够说明有些基本是合理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否则,离开社会工程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象直接联系起来,就是一种简单的联系。这样的分析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而不是僵死的教条;这样的分析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分析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

第二,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发挥影响力、体现指导力的实践环节。社会规律是抽象的理论形态,它要指导社会实践,必须转化为实践形式。社会工程就是社会规律向实践结果转化的实践形式,是社会规律转化为实践规定的必经环节。其一,它将社会规律转化为社会模式。规律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本质、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社会规律的具体表现。规律是内在的、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规律我们只能是认识、把握、利用规律。社会工程活动就是把握、利用社会规律的过程,是将社会规律转化为社会模式的研究活动,是在价值导向下,综合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规律,结合现实情境因素设计社会发展模式和实施的管理活动,它表现为制度设计、政策设计与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其二,社会工程活动的实质就是在把握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社会模式,也就是建构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即新社会关系的工程,如组织的创新、机构的设立、体制的创生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各种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等等,都是典型的社会工程。

由于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是社会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规律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关系设计和调整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要抓住这个环节,联系制度设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切入到社会生活中。只有联系制度设计中的理论争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针对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亮剑”精神;只有联系制度设计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才可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我们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联系改革设计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改革是社会工程的重要形式,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非常成功的社会工程实践,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工程经验,它边“设计”边“实施”,对改革的目标定位、路径、逻辑、突破口的选择等方面形成了改革的“中国模式”。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思想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实际就是要联系我国的改革实际,这样的研究、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才有现实感和针对性,才有说服力。

第三,研究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表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工程实践的社会功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具体的社会改革设计中,在具体的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政治策略的论争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法要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只有介入到社会工程活动中,建立和发展阐述具体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视野中似乎已经淡出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地扩大它的受众群体,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就不仅要关心宏观的战略性理论,更要关心具体的战术性理论,也就是要关心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操作即各种类型的社会工程活动。因此,对社会工程的研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要求。

三、确立建构性批判的教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实际结合,但是,当面对一些社会的负面现象和问题时,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一味地歌功颂德,抽象地肯定成绩,或者一味地批判负面现象,都不是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要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需要我们确立建构性批判的教学理念。关于批判性思维有持基本否定立场的解构性批判,也有瓦解核心价值观的颠覆性批判,还有完善和发展的建构性批判。不同的批判方式,批判的立场和出发点就不同。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拒斥解构性批判,因为它会消解社会的正能量;更要反对颠覆性批判,因为它反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制度。建构性批判是为建设、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进行的批判性思维,是为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进行的批判性思维,为适应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需要而进行的批判性思维,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弘扬中国精神而进行的批判性思维;它是以“建构”为目的,为实现“中国梦”,引领社会大众和青年学生科学分析和判断社会发展形势,凝神聚气,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在成就与问题的辩证分析中,端正发展方向所进行的批判性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确立建构性批判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发展、引领思想进步为目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引领和建构功能,实现建构性与批判性的统一。而要运用建构性批判的思维原则,就应当引入社会工程的思维方式。

1.社会模式设计是社会工程思维的基本形式,提供了建构性批判的思维空间。

社会工程思维是实践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是“生产”一个制度体系或者规则系统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创造”游戏规则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是社会模式设计。在社会模式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处理规律、价值、情境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复杂关系。规律、价值、情境是社会工程思维所涉及的基本维度,如下图所示:

规律维度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律如科学规律、技术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甚至文化规律等不同类型的客观知识的综合;价值维度就是表示各种社会主体的价值指向,这些价值具有不同的取向和性质,有的相互之间甚至是冲突的,对这些不同的价值的整合;情境维度是对事物本身的状态和所处时空条件的客观认知和判断。这三个基本维度构成了社会工程研究进行社会模式设计的思维空间。在对每一个维度的因素进行处理的基础上,三个维度的因素还要再度进行综合与集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各维度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集成,三个变量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另外两类变量定位的变化,三个变量的相关因素按照一定的要求综合集成起来,就建构起一个具体的社会发展模式。

所以,社会工程思维是以社会模式的建构为目标对象,以规律、价值、情境各类相关因素的综合集成为基本特点的。它的要求有对各类客观规律的认知和应用,也有对各种不同的价值所做的价值权衡,还有对实际状况的准确认知以及对相关要素的选择、功能匹配等,这是一个结构化的综合集成思维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建构性批判原则,只有抓住社会模式建构的逻辑结构,明确区分规律、价值和情境的各自地位和作用,把理论原则和具体模式相区别,才能进行科学的理论批判;也只有将理论原则与社会模式相联系,才能揭示理论原则对社会模式建构的影响,充分体现理论的建构性功能。

2.综合集成的社会工程思维特点,是历史“合力效应”的逻辑再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逻辑要求。

首先,社会工程思维是历史发展的合力效应在思维中的再现。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4](P697)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第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社会力量促成的;第二,最终的社会现实是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不断反复结合的综合过程。这两个特点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就是要把特定情境下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再现出来。社会工程的规律维度、价值维度和情境维度的高度统一,就是历史进展过程中的合力因素的逻辑再现。

其次,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其核心就是联系社会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规律、价值背景和实际条件,展开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特定的社会模式形成的历史依据、学理依据、现实依据、价值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效果,揭示特定的社会模式形成的各种社会力量结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多种社会力量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社会后果联系起来,充分揭示社会意识形态特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运行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现实关联,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导向力。

3.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工程实际,揭示社会模式设计的双重效应,发挥引领改革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的实际是“社会工程活动”,社会工程活动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下的一种社会模式的创造性活动,制度、政策、规则等是它的表现形式。任何制定的制度、政策都可能有正、负、好、坏,互相关联的双重效应。对社会工程双重效应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的指向,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特定的制度模式的结构和功能,评价它的正、副效应,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发展方向;分析社会工程实施过程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导效应和次生影响;评价改革措施的得失成败,分析改革方案的前景,研究改革进展的一般思路、总体框架、具体操作等,总结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起到引领改革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引领和统摄作用的发挥,也要通过应用社会工程思维方式体现出来。从上面的社会工程思维结构图中可以看到,各维度因素综合集成的过程是在价值导向下的综合集成,也是规律维度和情境约束下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定位的过程。所以价值维度的价值整合起着价值的统摄作用。不同的理论和价值取向下进行的社会模式的设计会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价值统摄要通过模式设计和模式选择来体现,“不同模式的创建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取向,而各种价值取向定位的背后有多种理论做支撑,多种理论的相互作用要求在价值观取向上实现协调和统摄”。[3]在多种理论价值观的协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指导和统摄作用,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摄性价值观的指导下发挥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通过社会模式的设计分析,才能把价值导向渗透到各知识要素的综合中,发挥它的价值观统摄作用。如果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能够建立起“理论—价值—模式—社会效应”之间的关联,就能使理论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抓住社会工程中的模式设计这个环节,抓住制度设计、政策设计与运行的过程,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抓住影响社会生活的关键环节,就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百姓的认同,也就可以抓住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起到社会引领作用。

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很好结合,还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的理解和把握方面,拓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的学术视野。

1.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性和整体性特点,是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也包括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人类知识的多角度统合。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认识及与多学科知识交叉性的学术视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要求与教学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内在地体现着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及内在关联性。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内容,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线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以“现实的人”为理论的逻辑起点,展开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整体性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中,这样的主线和逻辑贯穿于三大组成部分,同时三大组成部分又融合在整体的理论体系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的整体性,不可孤立、分裂地理解三个部分。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一致性,体现了其理论本质和理论创新的高度统一,它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上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的历史性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与结论充满着与新的实践相关联的多学科知识的汲取与概括。习近平在论述治国理政新思想时,不仅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且运用系统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神、方法和观点贯穿于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汲取了很多学科的知识与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观点,注意掌握由不同分支学科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和由不同历史阶段上创新成果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社会科学理论存在着交叉性与互补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社会科学的交叉性与互补性特点,有些概念和问题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例如,价值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不同学科的理论立场与学术观点及其价值诉求,既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立场,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的理论因素,还存在着相互并列并行的状况。这种交叉性的复杂状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系统梳理、仔细鉴别、认真分析、综合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科学,哲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中国哲学史、世界史、中国社会史、近现代史、尤其是事件史等是注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拓展史学方面的知识,会非常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基本的自然科学史、技术科学史、工程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我们准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理论与实际更好的联系,实现思维转换,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只有贯彻交叉性,才能体现整体性和价值引领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确立交叉学科的学术思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与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多视角地研究和汲取知识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价值导向渗透到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要素中,从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价值导向,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问题或社会问题中的理论指导地位。

2.理论教育的学术视角。

把政策与理论混淆在一起,是当前理论生活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同于具体政策或政策理念,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变成政策的宣讲,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大学理论教育的特点,把大学生变成了一般社会大众。同时也不能孤立地看待理论与政策。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社会政治集团以权威化形式表达的在一定时间的行动方略,是集团利益和意志的反映。理论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背后需要有理论支撑。理论的目的是“求真”,具有完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政策是社会以集团的利益为价值目标,是阶段性的实践化理念。可见,政策理念是价值权衡与整合的产物,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也因此,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出现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但是可以被整合在一个政策体系中。理论自觉不仅体现在要区分常识、意见、真理三个基本范畴,而且在今天的中国的理论生活中要区分真理、价值和模式三个基本范畴。真理是正确的理论,政策是模式的表现形式。真理可以被发现,不能被创造,模式是被“创造”“设计”出来的。模式的建构需要以真理为基础,以价值为导向,以文化为条件。真理、价值、模式都是相对独立的理论对象,是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理论研究的对象。因此,真理不等同于模式。前苏联和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曾经把模式当作了真理,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在思想理论教育中有人把政策等同于理论,也就是把作为模式表现形式的政策当作了规律性的认识,大大降低了理论的品质和信服力。因此,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学术解剖,需要对政策理念背后的理论观点支撑作进一步分析。

3.建立学术观点、政策取向与意识形态取向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功能。建立学术观点、政策取向与意识形态取向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讲授和思想教育的新要求。

意识形态是指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相联系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表现为一定社会所主导的思想、信仰、价值等。意识形态有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根据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在意识形态取向上出现了所谓的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中间路线。

学术观点是从学科化研究的角度发表的对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特点、趋势的看法,是学理性的概念体系。政策取向是社会统治集团在社会发展理念和战略指导下,结合现实问题,确定的阶段性的政策着力点、重点方向和政策目标。学术观点支撑或论证意识形态取向,意识形态取向是政策取向的思想基础,也就是在学术观点的论证或支撑下,形成意识形态取向,从而确定政策取向。

比如,关于住房政策设计的分析。由于住房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住房的经济属性。住房是商品,具有经济功能,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展现其经济功能。其二是住房的社会属性。它是生活必需品、居民生活的底线。这种双重属性规定了住房产业发展内在含有的双重目标,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障百姓住房需求的实现,而两个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互冲突和矛盾。所以,在政策设计时就客观地存在着双重取向之间的矛盾,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还是保障百姓住房需求?还是双重取向的相互协调?这就形成了政策理念的三重取向,从而决定了在政策取向上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如何发挥作用。很明显,住房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受政策理念制约的,而政策理念的确定是依赖于意识形态取向的,意识形态取向是由一定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观点支撑的。因此,建立学术观点、政策取向与意识形态取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分析和思考理论及实际问题,培养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的交叉思维能力。

4.提倡交流与交锋,展开不同学术观点及其社会效应的对话与讨论。

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多元文化与思潮的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态势,这种多元相互作用已经从一般思想观念形态深入到学术思想层面,其中有不少消解、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观念的交锋论点,以学术化的形式出现,很容易地影响青年学生和一般社会公众。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历史现象,它创造了新的理论视野,呼唤着新的学术话语体系。因此,一定要把意识形态观念与学术话语方式密切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的学理逻辑与建构新的学术话语方式,有效地展开理论交锋,开展不同学术观点及其社会效应的对话与讨论。特别是对那些颠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学理观点、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术命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的、有效的争鸣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内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展开不同学术观点及其社会效应的对话与讨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拓展教学视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文化领域内理论联系实际、引领社会发展走向的根本要求。学术观点是政策制定的思想依据,影响着大众观点和社会心理。以不同的学术观点为依据制定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把社会上各种经济文化现象背后的理论精神揭示出来。如果把不同的学术观点与意识形态取向和政策理念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效应联系起来,展开不同学术观点及其社会效应的对话与讨论,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激发、拓展我们分析研究问题的视野和思维,确立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正确认知,有利于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系实际和引领社会的目的。

[1] 列宁全集 [M].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 列宁全集 [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 王宏波,杨建科,周永红.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孔 伟]

The New Idea and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Wang Hongbo1, Li Tianzi2, Wang Yuling3

(1.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nnxi 710049;2.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nnxi 710049;3.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Marxist theory; social engineering activity; academic vis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course of Marxist theory.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we must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the edu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expand the academic vision in the studies of Marxist theory. Social engineering activity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its basic sign i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patterns. The social engineering i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how to translate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into workable propositions, which is a kind of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type. The social model is the intermediate form of the theory,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It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general knowledge into specific knowledge, converting general and abstrac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into actionable propositions.

王宏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9);李天姿,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陕西 西安 710049);王玉灵,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30007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