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疗效观察

2017-01-04王银燕冉永玲戴小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室性心衰证候

王银燕,杨 帆,付 军,冉永玲,袁 良,王 越,戴小华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疗效观察

王银燕1,杨 帆1,付 军1,冉永玲1,袁 良1,王 越2,戴小华1

目的 观察调脾护心方对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心衰合并频发室性早搏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调脾护心方,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心功能、B型钠尿肽(BNP)、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心功能改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BNP、LVDd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NP、LVDd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室性早搏,显示出较单纯标准化西医治疗更好的优势。

慢性心力衰竭;室性早搏;调脾护心方;心悸

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是心内科临床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征象。慢性心衰容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早搏多见。室性早搏通常会加重心衰,甚至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目前绝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改善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预后,且多数有害,因此治疗较为棘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病人大多表现为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腹胀纳差、尿少便溏、焦虑心烦、舌质暗淡或边有齿印、舌苔白腻等征象,辨证当属心脾两虚,治疗应以脾护心法为主。我院自2015年7月—2016年6月对30例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病人在规范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方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7月—2016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病人60例。入选标准:①有慢性心衰病史,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或左室内径>55 mm;②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③合并频发室性早搏;④符合中医心脾两虚辨证标准,主证为心悸、气短、纳差、疲倦乏力。次证为头晕、失眠、多梦。舌脉为舌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或细缓等。符合一项主证和二项次证或者二项主证即可诊断。排除标准:①由洋地黄、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室性早搏;②危重病及多器官衰竭病人并发的室性早搏;③室速、室扑、房颤及其他恶性心律失常;④肝肾功能损害;⑤妊娠及哺乳妇女;⑥甲状腺机能异常病人等病情不稳定状态;⑦不符合心脾两虚证。将60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贝那普利(干咳者换用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及利尿剂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方(方药组成:蒲公英30 g,酸枣仁、茯苓各15 g,白术、炙远志、陈皮、木香、炙甘草各10 g,购自本院中药房提供的免煎颗粒剂),每日1帖,分2次冲服。对照组不加服中药。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开始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心脏彩超、B型钠尿肽(BNP)、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并密切观察服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 90%~100%;显效: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或大部分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89%;有效:症状及体征均有所减轻,中医证候积分降低 30%~7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2 心功能疗效 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1994 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方案[2]评定。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恶化:治疗后心功能恶化1级或以上。

1.4.3 室性早搏疗效 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3],显效:室性期前收缩消失或减少>90%;有效:室性期前收缩减少50%~90%;无效:室性期前收缩减少<50%或无变化;恶化:治疗后心律失常比治疗前严重。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及安全性观察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本试验,依从性良好,未有脱落病例。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恶心2例,对照组发生呃逆1例,腹胀1例,头晕 1例,均未给予特殊处理而自行缓解。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无明显变化。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见表3) 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 例(%)

2.4 两组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见表4) 治疗组室性早搏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室性早搏疗效比较 例(%)

2.5 两组BNP、LVDd、LVEF比较(见表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BNP、LVDd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NP、LVDd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BNP、LVDd、LVEF比较(±s)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而且心力衰竭初诊或再诊人数逐年增加,其发病率在65岁以上人群中为3%~14%[4]。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的临床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而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冠心病病人出现心室重构和心肌缺血[5]。相关报道显示:通过动态心电图超声检查发现超过80%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存在频发性室性早搏状况,超过50%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存在严重性室性心律失常[6]。相关研究显示:病人的心功能等级越高,引发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随之增加[7]。一项对社区居民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低于任何其他心血管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关节炎、抑郁等慢性病病人[8]。心力衰竭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新的预方法改善病人预后显得越来越重要[9]。

中医药在改善心衰的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10]。中医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且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11]。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心衰病人即使经规范的西药治疗,在病情相对稳定状态下仍然表现有心悸胸闷、气短懒言、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纳差、便溏、心烦焦虑等不适,上述表现以心脾两虚证居多。针对该类病人,在标准化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从调补心脾入手,采用调脾护心方治疗,对于减轻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效益。 中医学认为,心衰病位在心,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12]。病机为心之气症,阴虚为主,涉及瘀血、水饮、痰浊,可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诱发[13]。慢性心衰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肾、肝互相制约,互相影响[14]。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安症状,是慢性心衰及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表现。李东垣《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指出:“善治斯疾者,惟在调脾胃”。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的失调可对气血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心主血脉,血行脉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动力则在于宗气所为。荣气“不能自动,心籍宗气之力以运之”。宗气的充沛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15]。

调脾护心方重在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酸枣仁养心安神,两药相伍即补脾气又养心血,共为君药;茯苓健脾安神,利水渗湿,与白术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与酸枣仁相配以增强养心安神之效,两药均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木香理气醒脾,两药与补脾养心合用,使得补不碍胃,补而不滞。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三药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使药。本研究表明,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心功能Ⅱ级~Ⅲ级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病人,在标准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方,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地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室性早搏,显示了较单纯标准化西医治疗更好的优势。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2] 孙晶,王玲.不同NYHA分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 BNP的变化及意义[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2009.

[3] 刘国杖,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3.

[4] 胡大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2):46-47.

[5] 房哲.胺碘酮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中外医疗,2014,33(2):108-109.

[6] 尹进.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9-10.

[7] 赵晓雪,李卉,王宁宁,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2):117-118.

[8] Hobbs FD,Kenkre JE,Roalfe AK,et al.Impact of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on quality of life[J].Eur Heart J,2002,23(23):1867-1876.

[9] Demers C,Mckelvie RS,Negassa A,et al.Reliability,validity,and responsiveness of the six-minute walk test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1,142(4):698-703.

[10] 霍艳明,朱培培,孙伟,等.心竭宁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5):684-686.

[11] 刘尊齐,崔连群,王勇,等.血脂康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清 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20-222.

[12] 李雪山,陈翊.温阳利水法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水平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4):622-623.

[13] 张捷,邓涛.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4):77-78.

[14] 林晓忠,吴焕林.邓铁涛运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2,43(6):115-116.

[15] 唐瑜之,肖剑,蒲黎明,等.调补宗气、治疗冠心病的思路[J].中医杂志,2013,54(15):1289-1290.

(本文编辑郭怀印)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研究项目(No.2014yfhz007)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E-mail:stoneve911@163.com;2.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

引用信息:王银燕,杨帆,付军,等.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645-2647.

R541.6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2.018

1672-1349(2016)22-2645-03

2016-06-19)

猜你喜欢

室性心衰证候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