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2017-01-03杨树红郭正茂杨剑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运动干预网络成瘾青少年

杨树红 郭正茂 杨剑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网络成瘾机制、原因及其运动干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当前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还不成熟;对成瘾机制的研究还处在一般的描述水平;运动干预网络成瘾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人群;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运动干预网络成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究网络成瘾产生机制及其原因;运动干预对象应扩展到青少年儿童及成人网络成瘾群体中;实证研究方向将趋向于针对网络成瘾原因选取运动干预方案。本文意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为网络成瘾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6)03—0085—05

近年来,从CNNIC统计数据和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中国网民、互联网的普及率和青少年网瘾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占据世界第一,大学生不仅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CNNIC,2009),而且网络成瘾个体的比例高达6.56%~13.5%。2001年某大学80%退学的学生是由于沉迷网络导致的;上海某大学退学、试读或转学的205名学生中,33%的学生因无节制的上网而导致无法顺利通过考试……并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涉及到学业、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因此,各领域都采取了积极行动对网络成瘾进行研究,不同领域采取的干预手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者均具有矫正效果。本文将对近些年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运动干预网络成瘾的理论及实证依据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体育运动对网络成瘾群体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1网络成瘾

1.1网络成瘾概念

网络成瘾于1986年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症状提出来,Goldberg首先将过度使用互联网所导致的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而后来的研究者们对该症状的称谓并不一致,如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强迫性网络使用(compulsive internetuse)、网络成瘾障碍、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 use,PIU)、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等,但它们共同的内涵都承认了网络成瘾者是从病理性的心理依赖转化为不可控制的上网行为,缺乏对网络诱惑的抵抗力等而出现的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及损害身心健康等的情况。

就网络成瘾的定义而言,目前研究尚未统一。Kimberly Young在对病理性赌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网络成瘾症定义为是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Davis在Young的基础上根据成瘾性质的不同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分为特殊性和一般性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前者是指通过上网提高了在没有互联网条件下也能成瘾的预存在成瘾的发生;后者是指没有明确目的的一般性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通常与网上聊天和对电子邮件有关。

国内学者从医学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由神经内分泌紊乱引起并导致成瘾者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以及人格改变等。也有学者同Griffiths观点一致认为网络成瘾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邓验(2012)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人们的心理过程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上网者缺乏适度使用网络的正确认知和抵抗网络诱惑的坚强意志,长期重复地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在网上进行非工作、学习等并且对自身及他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一种网络沉溺行为。本文认为网络成瘾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引发的神经内分泌紊乱症,是由于上网者缺乏对网络使用的正确认知和抵抗网络诱惑的坚强意志,长期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的上网行为失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一种网络沉溺行为。

1.2网络成瘾产生的机制 对于网络成瘾产生机制的研究,不能单纯地划分为生理或心理机制,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国外学者多从网络自身及个体认知的特点来解释网络成瘾现象,而国内则倾向于整合多学科的知识来解释网络成瘾的形成,其中以“生理-心理-社会”模型为代表。

1.2.1国外对网络成瘾产生机制的研究 国外对网络成瘾产生机制的研究以Young的ACE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Morris和Ogan的大众沟通-使用满足模型、John的需要满足模型和Grohol的阶段模型为代表。其中,ACE模型指出了网络致瘾的三个物理性特点: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认知-行为模型认为是个体的认知适应不良导致情感和行为出现问题,从而加剧了个体网络成瘾的症状;大众沟通-使用满足模型指出,网络跟一般大众媒体一样,基础心理需要会诱发人们对网络产生某种期望,并通过各种上网行为来获得快乐和满足;需要满足模型认为,需要的类型、需要被剥夺的潜在程度、网络活动类型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网络成瘾,当需要被压制、忽略、转移时,往往会出现成瘾现象;阶段模型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阶段性行为,一般都要经历困扰、觉醒和平衡三个阶段,所有人都会到达第三阶段,但不同个体花费的时间不同。一般认为网络成瘾的个体只是在第一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1.2.2国内对网络成瘾产生机制的解释 我国学者对网络成瘾机制的研究大都是围绕着“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展开的。①生理角度。主要从成瘾者大脑结构变化、血铅浓度、伏隔核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等方面解释网络成瘾产生的机制。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进而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这种化学反应,因此网络成瘾可能就是多巴胺含量的变化引起的,特别是和伏隔核内多巴胺含量升高有密切关系,也有研究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血铅浓度较正常人值是偏高的。还有一些遗传或先天因素、脑化学失衡及神经递质等生理因素导致个体对成瘾的易感性也是引起网络成瘾的因素。此外,研究者们从遗传学、神经影像学、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初步探索了网络成瘾者奖赏系统的神经机制。②心理因素。当个体具有与成瘾相关的儿童时期的创伤、某种人格特点或障碍以及遗传的心理易感性,更易形成物质或行为成瘾。③社会因素。网络的虚拟空间给人们一种身份感和自尊感,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可能使一些人更易网络成瘾。在该模型中各个因素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交互影响发挥作用的。

对网络成瘾成因机制的研究除了理论模型外,还有描述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当前关于该机制的描述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成瘾的特性、上网者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环境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多采用在线调查、纸笔调查和个案调查,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网络使用动机、家庭环境及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研究等。

1.3网络成瘾的描述性及实证性原因分析

刘成运等(2008)从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客观原因、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心理特质等分析了大学生形成网络成瘾的原因,发现大学生网络依赖成瘾与年级专业、上网最经常进行的活动以及每天上网时长有关。国外研究显示,具有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人格特质特点的大学生易网络成瘾。国内的研究也表明了那些性格内向、受挫力低、人际交往困难及缺乏家庭幸福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大学阶段的特殊心理需求使得大学生们乐于在网络世界里寻求满足。网络为大学生提供虚拟的交际空间,使其能在此空间得到暂时的解脱和认同感。此阶段的大学生存在着既渴望友情又甘愿忍受孤独的矛盾心理,正是由于不太愿意暴露太多个人隐私,因而更乐于寻求自认为安全的、间接的网络人际交往。除以上个人内部原因外,大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也是诱发网络成瘾的原因。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延长了上网的时间,课业时间的自由使其可以通过网络满足内心的需求,脱离父母的管束是一部分大学生借依赖网络来反抗父母的教养方式,网络自身的特点也是大学生易于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2运动干预网络成瘾的研究

2.1运动干预网络成瘾的理论研究

生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理论认为,运动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不良情绪、心理健康问题等,进而达到缓解和消除网络成瘾症状;兴奋与抑制平衡理论认为,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大脑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进而可以有效缓解网络成瘾造成的大脑兴奋抑制失衡的症状;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JL茶酚胺、兴奋灶等理论均认为,体育运动中产生的兴奋性更能够替代网络成瘾者在上网过程中所追求的兴奋性,进而达到消除网瘾症的目的;合理宣泄、自我效能、社会形象、人际交往理论等均认为,体育运动能够成为网瘾者通过上网寻求满足人格需求的合理替代方式。

2.2运动干预网络成瘾实证研究

2.2.1体育运动对不同程度网络成瘾者干预效果的研究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不同程度网络成瘾者均具有矫正效果,但随着成瘾程度的加深治疗效果会随之下降。高军等(2012)采用无氧功率自行车与跑台为锻炼仪器,强度控制在心率为130~150盜/min及持续8周的体育运动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结果表明了该运动干预对网络成瘾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网络成瘾程度的加深治疗效果出现了下降。邓远琪(2014)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戏、拓展练习为主,强度范围为50%~80%最大摄氧量,3次/周,50min/次,为期lO周的运动干预结果表明,体育运动能使较轻微的网瘾症状消失,可减轻网络成瘾症状,但不能根治严重的网络成瘾症。总的来说,体育运动干预对网络成瘾者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具体干预效果则要依据被试的成瘾水平,成瘾水平越轻干预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

2.2.2针对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的运动干预研究

利用体育运动干预网络成瘾要具体分析成瘾大学生的具体网络成瘾原因,根据具体原因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强度、时间、频次等运动处方。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寻求人际交往和自我实现需要,篮球运动可以使上网者的不良反应及精神状态有所改善;羽毛球运动伴随着机体血流量和吸氧量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从而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情绪产生积极效果和抗抑郁效能。赵辉(2010)根据网络成瘾原因为被试提供备选运动项目,每周3次,每次0.5~2h。对于缺乏与人交流引起的网瘾者安排群体类、战术配合类运动项目,对于缺乏自信者则安排单人、挑战性学习的运动项目,对于缺乏时间控制者安排计时运动项目或比赛,对于生活枯燥乏味者安排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实验持续18周。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对于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有较好的效果,但根据具体的上瘾成因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干预效果更好。李敏等(2014)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网络成瘾,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人体的刺激会使运动者大脑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之中。同时,运动中血流量和吸氧量的增加又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进而促进网络成瘾者积极情感和期望的形成,增强成就动机、矫正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目的。

2.2.3运动干预对特殊网络成瘾个体的研究 当前运动干预对特殊网络成瘾个体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肥胖人群。李立等(2014)采用羽毛球、篮球、排球(涉及游戏、训练、比赛等)有氧运动项目,靶心率保持在130~150min/分,40~60min/次,每周3次再加上强度为最大力量的55%~65%,8~12次/组,按不同功能器械循环进行的力量训练,共做3组,30~40min/次,2次/周的运动处方干预对肥胖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强迫性上网行为、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及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等5个方面得分比干预前均有所降低;被干预对象的体成分各指标也有所变化,所以得出结论健身运动处方对肥胖网络成瘾大学生戒除网瘾,获得合理体成分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后续又采用了每周3次,为期8周高强度间歇运动与饮食干预对网络成瘾肥胖女大学生进行干预,每次训练由10min热身练习、30min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和10min放松。其中,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包括10个循环,每个循环由1min的高强度跑台运动和2min的间歇运动组成,跑台运动要求跑速达到7.5~9.3km/h,坡度为10%。结果表明高强度间歇运动与饮食综合干预对肥胖网络成瘾大学生减肥和戒除网瘾具有较好的效果。

3结语

通过盘点与梳理近些年来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产生机制及锻炼心理学领域对网络成瘾进行干预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成瘾的概念、机制及运动干预的效果和研究进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就整体研究现状认为:网络成瘾概念界定还不成熟,成瘾机制的研究还处在一般的描述水平,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网络成瘾的运动干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人群。但近些年由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显示,网瘾人群已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而且还有报道指出每天上网超过3.7h的成人人群也逐渐成为新的网络成瘾群体。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象应逐步扩展到低龄儿童及成人人群中。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了运动干预网络成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理论研究分别从生理和心理学角度解释了体育运动干预网络成瘾的机制;实证研究则证明了中等强度(50%~80%最大摄氧量)的30min以上/次的有氧无氧运动对网络成瘾症状均有积极地矫正效果,针对不同网络成瘾原因选择合适运动项目进行的干预研究效果更好,但目前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有针对性的选择运动干预项目,针对性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运动干预网络成瘾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当代大学生焦虑和抑郁心理的运动干预研究
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mTOR在运动干预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