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2016-12-30杨芳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方法

杨芳芳

[摘要]英文歌曲是外国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歌手表达情感,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英文歌曲也受到国内听众的喜爱,本文用模因论作为理论支撑,从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个反面来分析英文歌曲名称翻译中的模因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模因论;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翻译方法

前言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加速发展,许多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听众所知晓并受到热烈追捧。比如,商场里顾客常听到节奏感强的英文歌曲,手机播放软件里,常会出现欧美金曲推荐的主题,甚至在歌唱比赛类的电视节目中,选手为了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常会选择演唱英文歌曲。可见,英文歌曲应成为我们休闲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英文歌曲数量庞大,主题各异,中国听众应该如何取舍成为一大难题。再加上大部门国人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冗长或含蓄的歌词面前只能望而却步,于是通过英文歌曲名称的翻译来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如何做好英文歌曲名称的翻译工作从而使听众准确理解歌曲内涵也成了翻译工作者们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而模因论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模因论与翻译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来解释文化进化现象的新理论。“meme”作为模因论的核心术语,首先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他指出meme是最小的信息单位并且可以被复制和传播。模因存活于一个又一个宿主中,作用于宿主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它像思维病毒一样,被它感染的宿主都会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跟着模仿,从而促进了模因的进一步传播。比如,在一段时间里,某一首歌曲非常流行,你总是从电视、广播电台、或他人嘴里听到这首歌,尽管你从来没有刻意去学唱它,但是有一天你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正确的旋律。这就是模因在人脑中发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人类的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

根据传播力的大小,模因可以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能够接受时间的考验,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反之,弱势模因则会丧失影响力,逐渐消失。随着模因论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发现模因论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翻译的过程可以看做是把源语言解构编码成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强势模因的过程。译者通过能动地语码转换使解码后的模因能在目的语读者中找到宿主,获得新的载体,成长为强势模因。通过这个转换过程,源语言的核心模因在形式或意义上能在目的语模因中得到合理构建,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减轻了理解的负担同时也加快了复制传播的速度。

二、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方法

芬兰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提出,模因就像基因,在传播和复制的过程中并非保持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在,会发生变异。原模因和被复制的模因不再完全等值等效,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增扩或删减。在翻译模因中,如果原模因与新模因在形式和意义上仍保持等值等效,那么这一类模因叫做“基因型模因”。反之,如果两者处于非对等的状态,则称之为“表现型模因”。

(一)基因型模因翻译方法

基因型模因的特征是等值等效,这意味着源语模因与目的语模因之间可以直接转换,译者无需另起炉灶,只需要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模因对等的模因即可。基因型模因成立的条件限于转换的模因之间不存在较大的文化以及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对于这一类型的模因的处理,译者通常采用直译和音译的方法。

1.直译

如果在源语模因库中,源语模因本身就具备强势模因的特点,即使转换成目的语模因,也没有在形式和意义上影响表达效果,那么译者会优先采用直译法。比如,美国歌手贾森多·诺南的“Rhythm of Rain”译成《雨中的旋律》。歌曲的英文名称本身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滴落下的声音比作优美的旋律,歌者用轻快自在的方式向听众传达出听雨时的愉悦心情,即使把它直译成汉语,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仍然保持了源语模因简单易懂的优点。这一类的翻译还有很多,比如席琳迪翁的“Power of Love”译成《爱的力量》,沙金斯蒂文的“Because I Love You”译成《因为我爱你》,玛丽亚凯莉的“Without You”译成《没有你》等等。

2.音译

音译是指源语模因的读音转换成目的语模因相似的发音的翻译方法。这类翻译方法使用范围不广,一般只有在歌名中涉及到人名、地名或者广为人知的文化事件时,译者才会使用音译法。比如,贝蒂希金斯的“Casablanca”译成《卡萨布兰卡》。这首歌是创作者在看完电影《卡萨布兰卡》之后有感而发写出来的。因为一部分国内观众对这部电影并不陌生,所以歌曲名称和电影名一样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听众在听歌时也能再次回味电影情节。

(二)表现型模因翻译方法

表现型模因中,源语模因与目的语模因并不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对源语模因进行解码,并且在一定的目的语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译者在该过程中要成为创作主体,不拘泥于源语模因的形式。

1.意译

意译是指译者脱离源语模因的固定形式,提取出核心模因并对其进行加工创作的方法,也就是翻译中的“得意忘形”。比如歌曲“Love is Blue”被以为《爱是忧郁》,也有人把它翻译成《蓝色的爱》。笔者认为,对于不了解英美文化的听众来说,《蓝色的爱》会让他们迷惑不解,为什么爱是蓝色的呢?但如果译者“blue”的文化意义翻译出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啦。原来“blue”除了表示表示色彩之外,还能用来表示忧郁的心情。因此,为了准确地传递歌曲的情感,译者在必要的时候要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抓住模因的本质意义。

2.增译

增译是指译者在源语模因的基础上增加或扩充一些成分,使其既能符合目的语模因的表达习惯又能完整表达源语信息。比如歌曲“More than I can say”译成《爱你在心口难开》。如果该歌名被直译成“我不能说”或“我说不出口”,那么这不仅毫无新意,也丝毫不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于是译者巧妙地增译了“爱你在心”的成分,与“口难开”形成对比,既将歌曲中对爱的向往和敬畏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能用“爱”“在”“开”的特点增加歌名的音韵美。

3.巧用强势模因结构

译者可以把源语模因套用在目的语中的强势模因的结构中,通过局部内容的改动来达到有效传递源语信息的目的。比如歌曲“Right here waiting”译成《此情可待》。如果直译成“在这里等待”显然逊色不少。因为一看到“此情可待”,中国听众马上会联想到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这种强势模因能让人记忆持久,产生情感共鸣,而且也能赋予歌名诗句般的韵味。此外,译者也比较青睐“……之……”的四字结构,比如“Sound of Silence”被译成《寂寞之声》。“Top of the World”被译成《世界之巅》等等。因此强势模因结构的套用能使歌名更具感染力和亲切感。

三、总结

英文歌曲名称汉译的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美妙的歌名翻译不仅能使歌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也能使其增添不少文化之美。总之,不论是基因型模因还是表现型模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打造英文歌名汉译的强势模因,以便歌名能为更多的宿主接受并得以传播。

猜你喜欢

模因论翻译方法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试论模因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