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峰油布伞

2016-12-29吴名

环球人文地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桐油泾县伞面

吴名

元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不仅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衣料,也成为了伞面原材料,油布伞由此诞生。传说,当时马可·波罗将中国的油布伞带回了意大利,经过欧洲人的改进,将油布伞发展成了折叠伞。

如今,安徽省泾县孤峰国民油布伞厂,是硕果仅存的坚持手工制作油布伞的作坊。在传人郑国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努力下,早已式微的孤峰油布伞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从实用性到观赏性、艺术性的华丽转变……

在“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孤峰村制作的油布伞虽然没有宣纸那样历史悠久,但却与宣纸的名气相当。油布伞诞生于元代,以毛竹为伞骨,以浸透桐油的棉布为伞面,是当时人们最常用的雨具之一。到明清时期,油布伞行业更为兴盛,尤其是在安徽泾县境内,出现了许多制伞家族,其中以孤峰村的郑家最为有名。

有人说:“孤峰的油布伞,既没有西湖绸伞的外形风雅,也没有泸州油纸伞的文化深厚,不值一提。”但就是这种看似笨重、朴实的油布伞,以坚固、实用的特性成为了人们的最佳雨具,并凭借绮丽的色彩为孤峰撑起了一片最美的天空,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来此探访这门独特的制伞技艺。

泾县手艺世家孤峰油布伞的兴衰

泾县位于安徽东南部,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汉家旧县,江东名邦”的美誉。这次,我们将深入这座名县的孤峰村,寻访油布伞制作技艺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一些摄影爱好者的带领下,我们驾车来到了距泾县城北15公里的昌桥乡孤峰村。一名两度造访这里的摄友告诉我们,孤峰虽然偏僻、冷清,但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因此当地素有“金孤峰,银蔡村”的说法。在孤峰的特产中,尤以毛竹最为著名,而毛竹正是制作油布伞的原材料之一,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孤峰油布伞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摄友还告诉我们,如今,孤峰仅剩一家还在坚持手工制作油布伞的作坊——国民油布伞厂,如果要了解这门技艺,就只能去那里。于是我们随着摄影队伍走进伞厂,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座仅存的伞厂只是一家规模很小的作坊,不少竹篾和伞都只能放在作坊院子外进行晾晒,由此看来,孤峰油布伞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随后,我们拜访了伞厂的主人郑国民,他的讲述也印证了我们的担忧。

油布伞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朝乾隆年间,在小小的孤峰村从事制伞的匠人就已达到千人,而且,尽管交通不便,孤峰油布伞还是能行销至南陵、繁昌,甚至远销到南京、常州等地,可见当时油布伞行业的兴盛。郑国民的家族也是从这一鼎盛时期开始靠制伞为生,并将孤峰制伞技艺相传了十几代人。那时,泾县伞店林立,满大街都陈列着浸透了黄色桐油的油布伞,就像一片片绽放在小镇里的“伞花”,惊艳了过往的行人。人们购买油布伞后,还会在伞柄上工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对那时的普通人家来说,油布伞还算是件贵重的物品。

郑国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制伞的能工巧匠,到了郑国民这一代,郑家6个孩子中只有他一人继承了制伞事业。1987年,郑国民初中毕业进入孤峰雨伞厂学习制伞手艺,但当时正值油布伞由盛转衰时期,产销量逐年递减,伞厂陷入经济危机,有时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到90年代初,油布伞厂纷纷倒闭,整个安徽省专业制作油布伞的厂家就只剩下孤峰雨伞厂。没过多久,孤峰雨伞厂也倒闭了,为了延续油布伞制作技艺,郑国民毅然决然地开办了国民油布伞厂。

如今,早就没有人购买略显笨重的纯手工油布伞作为日常雨具了,只有一些农村和集镇的小商贩偶尔会买来摆摊用,因此,国民油布伞厂的运营状况一直处于艰难中,孤峰油布伞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

经历八大工序成品风靡摄影圈

我们走进厂房,看到手艺人或在削竹,或在做伞柄,或在缝伞衣,或在刷桐油……每一个步骤都是纯手工制作,因此工具也很简单,无非就是钳子、锯子、手电钻、缝纫机、锉刀、刷子等。但是,看起来简单并不意味着做起来容易,据一名老手艺人介绍,油布伞的制作过程相当繁琐,一共有8道大工序,分别是制作伞骨、伞芦盘、伞柄、伞衣、伞架以及装伞衣、熬油、油伞,还有十几道小工序,包括选材、量尺寸、刨竹、分片、打孔、排竹、调染料、署名、晾晒等。

其中,熬油是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核心技术,直接关系到制伞的成败。桐油是干性植物油,能对棉质的伞面起到保护作用,但其干燥后密封性不好,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所以为了加强密封性,就必须将桐油进行热聚合,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熬制桐油。但如果桐油熬“嫩”了,伞面就无法晒干,熬“老”了,又容易糊锅报废,因此掌握火温和时间是关键。当锅里的桐油泛起油花时,加入黄丹粉等物质,桐油面会立刻冒出黄烟,然后用木棒不停地搅拌,等到黄烟变成黑烟时,意味着桐油的温度已达到了240℃左右,此时,有经验的手艺人会取一点桐油放在铁皮上冷却,再用两根手指蘸一点桐油,如果桐油能被拉成丝状,则说明桐油已经熬好了。

等熬好的桐油冷却后,就要开始油伞。与油纸伞的上油工序不同,油布伞不是在伞面刷一层油,而是要将伞面油透,这样晒干后的伞才结实耐用,复油时要均匀,这样伞面才有光泽。

我们坐在油伞的师傅旁边听他讲解时,突然从屋外走进来几个工人,把一些油布伞成品搬到院子里一一撑开,精心摆放。我们感到好奇,油伞师傅会心一笑地说:“肯定是又有摄影团队来了。”

原来,近两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和网站被孤峰油布伞“刷屏”。这件藏在皖南小村落里的手工艺品,凭借巨大的伞面和绚丽的色彩,惊艳四座,突然走红。此后,孤峰迎来了全国一批又一批的摄影师,国民油布伞厂也在摄影圈里名声大噪。面对络绎不绝的摄影团队,郑国民总是热情接待,他认为,有这么多优秀的摄影师将孤峰油布伞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对油布伞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

如今,在泾县政府的扶持下,国民油布伞厂已成为泾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基地。在伞厂内的一间会客厅里,我们看到了全国各地摄影师的照片。这些以孤峰油布伞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中,有的被刊登在《大众摄影》《中国旅游报》等报纸杂志上,有的荣获过省级摄影大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孤峰探访油布伞,也让这门沉寂多年的制伞技艺,终于焕发出了生机。

困境中起死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色

随着孤峰油布伞重新进入大众视野,郑国民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让油布伞适应新时代。

“一开始,我们尝试着研发了新产品——樱花伞,弱化了传统油布伞的遮阳挡雨功能,希望顾客把这种伞当装饰品或者表演道具用。但是,其中的手绘樱花这道制作工序很难,稍微有点瑕疵,整把伞就会报废。”为了伞面的绘制,郑国民争取到了与浙江美术学院合作的机会,在专业画师和油布伞手艺人的配合下,终于顺利完成了樱花伞的制作。

樱花伞后,郑国民对工艺伞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他开始进一步研究工艺伞的绕线和穿花等复杂工艺,但穿花的花样根据伞型的不同而变化,对手艺人的要求很高,郑国民自己琢磨后不得要领,不得不到处拜师学艺。几经波折后,他得知四川泸州还保留着“满堂花”穿花技艺,于是立刻动身前往四川。“在古代,‘满堂花伞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现在,普通老百姓使用的油布伞上也能用上这道精致的工艺了。”郑国民向泸州油纸伞手艺人请教了数月之久,最终学成而归。

通过郑国民的努力,油布伞被改良成了各种精美绝伦的工艺伞、庭院伞、旅游小花伞,为国民油布伞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如今,伞厂每年出口到日本、德国等地的油布伞多达上万把,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孤峰油布伞制作技艺也逐渐“起死回生”,在2013年被列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5年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遗传人,郑国民不仅成为了全国制伞委员会委员,还被任命为国家油布伞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随着孤峰油布伞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高,很多人建议郑国民将作坊式生产变成机器量产,却遭到了他的拒绝:“油布伞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纯手工制作和各种传统工艺,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色。”

猜你喜欢

桐油泾县伞面
三种遮阳伞不防晒
泾县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溯源管理
桐油在土家医外治法中的应用概述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生漆中桐油的检测方法
一键自动反向收起雨伞
桐油制备壬二酸的工艺线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