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工会平台弘扬“工匠精神”

2016-12-27成宝华

中国工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汉中市劳模总工会

■成宝华

铸牢工会平台弘扬“工匠精神”

■成宝华

今年3月5日,“工匠精神”被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像春风般很快吹遍祖国大地,更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全国上下呼唤传颂“工匠精神”已成为新风尚。

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是对劳动创造的最大尊重,是对工人阶级的最高褒奖。倡导工匠精神就要重新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抵御和消除“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激发广大劳动者参与改造客观世界、创建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参与、教育、建设和维护四大职能,传承和培养工匠精神,责无旁贷,且具有独特优势。

育“匠心”,理念先行,精神引领奏响时代强音

理念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理念决定行动。我们倡导工匠精神,像大家说的一样,不能把工作仅仅当成挣钱的工具,而是对本职工作和自己的产品拥有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以及对自己从事工作的热爱超出了对工作所产生的物资财富的热爱,这就是职业追求,这就是人生追求。工会组织要发挥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发挥教育职能,在经常性职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阐释和传播,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今年,汉中市总工会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多项举措,引导广大职工自觉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汉中市总工会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组织的“ 三秦楷模”、“三秦工匠”事迹宣讲报告会先后来汉举行为契机,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以“三秦楷模”、“三秦工匠”为榜样,学习先进事迹,立足本职,勤勉工作,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来。在汉中市电视台、电台开辟《劳动者之歌》、《劳模风采》等板块,播放《大国工匠》专题片,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并以“中国梦· 劳动美”为主题,生动开展职工宣教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汉中市庆“五一”大型职工文艺晚会、“中国梦· 劳动美”首届“航空杯”职工摄影大赛。各县区总工会、市直基层工会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能量。同时,汉中市总工会在全市范围创建命名一批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示范岗位”,有力的引导广大职工自觉向向劳模看齐、向工匠精神看齐,发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练就“真本领”“真功夫”,以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创造更多的奇迹,实现人生的理想。

立标杆,典型培育,多点发力成就有为职工

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抓手,也是工会培养职工“工匠精神”的催化剂。通过挖掘典型,评优推优,让更多的职工感到被尊重,让更多的职工拥有当产业工人的自豪感。工匠之所以成名,不仅在于其手艺或技术的精湛,更在于其操守和名节的高洁。汉中市现有在册省部级以上劳模333人。为激励全市广大职工在实现汉中经济追赶超越、同步小康的进程中建功立业,汉中市总工会一直以来坚持把劳动模范的选树工作作为一项培育“工匠精神”和服务大局的重要工作来抓。先后研究制定出台了《汉中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评选管理办法》和《汉中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劳模评选表彰工作,也为广大劳模、技术工人再立新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了平台。“五一”前夕,全市共评选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名、工人先锋号1名,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1名、劳动奖章2名、工人先锋号2名,汉中市劳动模范100名、先进集体10名,县级劳动模范56名。在评选推荐工作中,汉中市总工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把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技能高超、勇于创新作为评选劳模的前提条件,确保了评选出的劳动模范既有先进性、代表性,又有时代特色,立得住、叫得响。同时,充分发挥好传统媒体及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作用,重视宣传转化劳模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向广大职工群众传递浓浓的“正能量”。

搭平台,岗位育才,提升技艺助力梦想成真

培养“工匠精神”就要把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做为着力点。工会组织要为职工成长为“大国工匠”搭建载体,让更多普通劳动者在技能大赛中、在岗位生产实践中、在培训学习中,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实现个人职业梦想。汉中市总工会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企业和职工队伍中出现的新变化,围绕汉中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名市、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创新驱动“六大战略”,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提合理化建议、创建“工人先锋号”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稳增长、促发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积极适应结构性改革对职工素质的要求,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汉中市公路局、城固县国家税务局、汉中锌业有限公司、汉中卷烟厂、兴元新区文化旅游项目部获得陕西省劳动竞赛优胜单位荣誉称号。地区、行业职工技能大赛蓬勃开展。汉台区、留坝县开展的餐饮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西乡县开展的茶艺技能比武活动,洋县举办的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全市气象、卫生、民营医药、公路行业开展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受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欢迎。汉中尧柏水泥厂、西乡长江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略阳县何家岩金矿被评为陕西省“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全市共有500多人次一线职工荣获各级劳动模范、技术状元(能手)、首席工人、金牌工人等荣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创造条件,让更多技术工人、技能人才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在全市广泛开展“五小”活动(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五型班组创建等活动。推进活动进班组、到项目,激励广大职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使每一名普通劳动者都能展现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潜能,发奋岗位成才。

倾真情,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激发创新活力

职工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让广大职工感受到理解、信任、关怀和尊重。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汉中市工会从源头参与职工权益维护,并以行业性、区域性工会为重点,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劳资争议处理等多项维权机制建设。截至目前,汉中市共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合同1968 份,其中,区域性合同219 份、行业性合同26 份,覆盖企业5987 个,覆盖职工189331人,创建工资集体协商省级示范点 3 个、市级示范点15 个。同时,突出人文关怀,深化服务职工各项工作。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随着社会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只有与时俱进,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职工的创造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在全市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下,汉中工会服务职工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深化“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活动,完善日常救助机制,有针对性帮助广大职工解决了就业、生活、医疗、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大力发展职工互助保障事业,仅上半年全市新发展会员18775 人、收缴保费 151.34万元,并为1180名出险职工及时办理了理赔,兑现赔付金额167.99万元。5月份,汉中市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揭牌,成为广大劳模、能工巧匠、技术工人学习提升的又一平台。深入推进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三化”建设,南郑县、镇巴县、西乡县、勉县困难职工援助中心规范化建设走在全省工会前列,实现了职工困难救助、法律咨询、技能培训、互助保障、文化娱乐等工作窗口化办理、一站式服务,成功转型升级为职工服务中心。留坝县工会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五位一体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佛坪县建立网上农民工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全市工会服务职工的内容,真正让工会成为职工的心里依赖站、素质提升台、后勤保障点。广大职工只有被重视、被尊重才能有力的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近而敬业精业,用“匠心”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适应新常态呼唤创新驱动,需要我们的劳动者追求品质提升。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工会深化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抓手,需要把有效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不断发现、培育、提炼、推广工匠及工匠精神。尤其是要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广大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匠心独具”,在岗位成才,在岗位出彩,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汉中市总工会)

猜你喜欢

汉中市劳模总工会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主题党日加上大数据——汉中市利用“党建云”更新党日形态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基层治理呼唤“镇级改革”——汉中市破解镇级“虚化”问题的调查
手指间的藤编 手心里的村民——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徐厚明
区总工会给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当事企业为何没担起相关责任
文山州总工会:“四三二一”齐步走 贷免扶补争创优等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