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16-12-23赵倩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模式

赵倩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政策。要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国家支柱性产业。这为高校艺术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作为艺术设计的传统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安排都面临着新知识结构、新技术与资源的整合等问题,我们要及时研究和调整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等,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并具有实战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视觉传达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70-02

1 视觉传达专业的现状

目前,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设计和市场需求脱轨、知识技术革新较慢的现象。传统课程设计多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上比较薄弱。

一方面,在艺术类高校中各专业的划分比较清晰,交叉学科的知识技能在运用实践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成熟,现代设计的艺术形势和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从多媒体到移动媒体再到交互媒体、虚拟现实,从数字印刷到3D打印技术。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技术与市场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设计需要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技术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掌握该专业的技术基础上了解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学会团队协作掌握完成整体设计项目的流程。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能够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艺术类高校目前存在一种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把实用能力片面理解为用电软件的应用,学生也一味的追求作图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能力和专业文化素养的学习。艺术设计注重实践能力是对的。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只有技术支撑,外在形式的背后是文化沉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要是对文化的继承。视觉传达设计更是要承载文化信息。在现代人的审美和品位不断地提高前提下,视觉传达设计想要符合创意产业和市场需求要立足传统文化,挖掘具有中国民族个性的文化符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2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2.1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开发体系

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应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架构。首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推进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与学校的合作,提供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促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国内外各专业院校和文化创意产业机构之间的交流,多给学生外出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引进先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理念和资源,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2 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创新

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将视觉设计艺术融入到市场需求当中,能够更加广泛地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拥有创意思维不只懂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懂市场和经济相关的知识的新型人才。视觉传达专业在开设传统的平面设计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传播营销学、市场学、设计管理、消费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可以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书法、国画、刺绣、民间工艺等。

另外现代科技是发展视觉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这就要求新型创意人才在掌握基础制图软件的基础上,掌握网络媒、动态媒体、交互媒体的运用。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要从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围中转变思维,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的设计视角。打破从前在设计领域和传播媒介运用技能上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软件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基础的平面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以外还可以开设Flash、AE、等动态软件课程。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特点和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安排,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要重视创新思维、创意能力、实用性技能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实行创新学分制,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取得成绩,通过学分的形式予以肯定。比如:参加国内、国际性比赛获得的奖励。参与大型社会实践项目,在校期间其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纳并实施应用等。

第二,要实行模块教学,即把所设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创新与能力模块和综合运用实践能力模块三大模块。针对创意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在巩固视觉传达专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要实行横向课题教学,即将实际项目、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了解市场、了解生产工艺和材料。加速学生对实际项目操作中设计流程和互动协作环节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视觉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目的。

2.4 校外实习基地和工作室的建设

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在校外开实践课堂。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公司实践的实践课程比例,补充学生在校学习中的实践知识的不足,提前培养对行业的了解,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其次,根据视觉传达专业特点建立多方向领域发展并特色鲜明的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技术研发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训练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视觉设计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加强专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创意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能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专业设计高校,更要转变教理念,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文化产业市场相结合,培养学生文化创意意识,以提升创意能力为前提,结合市场需求将视觉设计实践化、产品化,有效地将传统的视觉传达教学模式,现代化、综合化、立体化、培养复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丽燕.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装饰(校园风采专栏),2010(6):143-144.

[2] 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39-40.

[3] 闫雪梅.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探析[J].歌海(文化视域),2016(3):132-133.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模式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