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张力”
——以李斯特《塔兰泰拉舞曲》为例

2016-12-23

黄河之声 2016年16期
关键词:舞曲谱例李斯特

李 杰

(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0021)

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张力”
——以李斯特《塔兰泰拉舞曲》为例

李 杰

(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0021)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实际上包括了生理运动和心理活动这两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部分。试想,如果只有技术没有心理活动的参与,那么演奏的作品只是有“形”,而无“神”。钢琴演奏中包含了联觉、联想和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张力”则是钢琴演奏心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心理张力是指当人具有一定的目的、需要和动机的时候,在心理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动力。本文是以李斯特的《塔兰泰拉舞曲》为例,较为详细的阐述心理张力在其演奏中的具体运用。

浪漫派音乐;情感;心理张力

一、前言

钢琴演奏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理运动和心理活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生理运动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手指、手腕、手掌以及大臂等部位在演奏过程中的参与。心理活动则是指与之相关的心理活动,如联觉、联想、想象、意象以及心理张力等心理活动伴随生理运动的过程。可以说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其实,“心理张力”是演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当演奏者没有“心理张力”的情况下,所演奏的音乐是空洞的、没有色彩的,当然更谈不上感染人。下面我们就这个心理活动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二、心理张力的概念和音乐释义

“张力”一词,最早出现在物理中。它讲的是物体所受到两个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物体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也就是说,张力是一种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力,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东西,是一种内部平衡状态的打破,蕴含的是矛盾的冲突和解决。

其实,在人的心理也存在着“张力”,我们把它称之为“心理张力”,所谓心理张力是指当人具有一定的目的、需要和动机的时候,必然会在他心理产生一种心理倾向,从而形成“心理张力”。德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则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一个行为目标,如果这个行为目标被心里“唤起”但并没有得到完成或满足的时候,这个人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并且这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可能在有些时候,这种“心理张力”对人并非有益的。但在艺术中,这种“心理张力”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有其重要的表现力,同时也造就了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

“心理张力”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当中,理论家梵·康纳在1943年就说到,人们的这种“心理张力”存在于“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与非形式性之间;一般与个别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音乐。例如音乐中的“心理张力”,它其实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音乐的声响产生需要能量,弹琴、拉琴、敲鼓、吹笛以及唱歌等,都有一个行为动词,那么这种动词代表的是人给予乐器的力量,既然有力,就表示有力的强弱对比。再说音乐的抑扬顿挫和快慢则是类似于诗歌与散文的对比,速度的对比,节奏的快慢变化,很容易将人带入情感深处,并不断拔动人的心弦,从而使人冷静或兴奋。

虽然音乐中不同的触键方式、不同的演奏技法的多样化运用可以对音乐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音乐瞬间丰富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心理张力”的参与,音乐则显得没有“灵性”,只能做到音乐的“形式”,而不能触及到音乐的“神式”,只有“心理张力”的参与,才能将人的情感空间拉大,并通过各种丰富的层次将人的潜能激活。

由此可知,音乐中“心理张力”的特点是以人为主体,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和二度创造,并通过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作品对人的情感和心理造成的动力作用。我们学音乐、听音乐的目的之一就是把握这种张力,从而驾驭人的情感。钢琴演奏着通过各种演奏技法,对钢琴作品进行再创作,技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张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听众对于作品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以下我就以李斯特的《塔兰泰拉舞曲》为例,简要分析技法的运用对于心理张力的影响。

三、作者以及《塔兰泰拉舞曲》介绍

(一)李斯特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雷汀,他集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于一身,是浪漫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作曲家,他首创了新的音乐体裁——交响诗,同时还开创了标题音乐的先河。作为钢琴家,他首创了背谱演奏法,同时将钢琴的技术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拓展了钢琴的表现力,他甚至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因他在钢琴上的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为“钢琴之王”。

(二)《塔兰泰拉舞曲》简介

《塔兰泰拉舞曲》是意大利的那波里地方民间舞。这种舞蹈源自一个很奇特而神秘的传说,传说那波里地区有一种可怕的毒蜘蛛,一旦人被它咬了,就只能不停地疯狂跳舞,直到筋疲力尽为止。有很多的作曲家都写过《塔兰泰拉》,节拍大多都使用是较为快速的3/8和6/8拍,而李斯特的《塔兰泰拉舞曲》用的则是6/8和2/4拍。乐曲的两个主要主题对比非常强烈,第一主题激烈、紧凑而活跃,第二主题具有很强的歌唱性的。这些旋律通过钢琴丰富的表现能力演绎出来,细致地描绘了民间狂欢的场景。这首曲子的故事背景,无形中为本曲增添了许多的神秘色彩,无形中就吸引了听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也是一首曲子对情感产生“心理张力”作用的重要因素。

该曲一共有480小节,整个曲式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复三部曲式(1-200小节),后面则是一首大型的变奏曲(201-480小节),是一首旋律极其优美的船歌。

四、心理张力在《塔兰泰拉舞曲》演奏中的具体运用

(一)演奏引子部分时的“心理张力”

曲子的第一部分是一首典型的塔兰泰拉舞曲,开端的速度就定格在Presto(急板)谱例1中,除此之外,还有重音三角记号、“二连音”记法(“落滚”演奏)、渐强符号、强弱力度对比的运用,这就决定了乐曲开始的风格应该是焦急、急促的情绪。紧接着就出现了一段豪放的、明亮的对比主题,这个主题的出现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谱例1可以看出,右手的3-3、#4-3、6-3、7-3、7-3、1-3、6-3、#4-3,这个旋律线条的主旋律都在大拇指上,并且是短促的“落滚”,左手则是短促的跳音,旋律在第四个声部上,即最低的声部上面。不难发现,左、右手的旋律都在较低的音区。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音区越低,则与消极、阴暗、压抑的情绪特征有关,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这里所表现的情绪特征是焦急的、消极的一种情绪特点。这种音区的安排也是形成“心理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从音乐走向来看,按照音乐的表现规律,音区上行做渐强,下行做渐弱,右手大指的旋律是从3开始,一直要走到1上面,这时大指就需要做一个渐强。左手的旋律是从更低八度的3走到更低八度的1上面,这里也需要做一个渐强,表现了一种急促的情绪特点。这种音乐的走向注定这段音乐必然会形成“心理张力”。

再从力度上来说,在引子开篇,通过指尖技术对力度的控制,应该是极轻地开始,逐渐加到mf至第一乐句结束。第二乐句从p开始,逐渐加强到f至引子结束。这种力度上的对比也是心理张力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谱例1:

通过旋律与背景的对比,力度与速度的对比,呼与吸的对比,音区高低的对比,这样造就了引子强大的“心理张力”。因此,在弹奏的时候。我们内心也必须调整好“呼吸”,将气息“拉住”,在内心形成“心理张力”,再与手上的动作配合,一气呵成,造成较强的内心驱动力,这样才能弹出富有感染力的声音。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左右手的交替是主要的演奏技术,要完成这个技术,必须有良好的正确的指尖触键习惯。即指尖贴近键,以指尖瞬间爆发的力量“勾键”,弹出集中、轻巧的声音,要把握旋律出现的音符,放大旋律音,缩小和弦音的音量,这样就能给人以旋律清晰明亮,和弦干净整齐的感受。

(二)演奏38至53小节时的“心理张力”

从谱例2可以看出,1-8小节是一个大的乐句,此处的速度要求仍然是Presto(急板),配合右手带有轮指的旋律表现出了轻巧、活泼的色彩。

其次,从力度上来看,依然是p的力度,右手的轮指与连奏不停地交叉,左手的和弦跳跃而集中。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双八度将音色甩出来,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受。

第三、从音乐走向上来看,整个大的乐句是从2开始向上进行的,一直走到高音的5,整个乐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中间更是要强调演奏者将气息“拉住”,形成内在张力,使得音乐源源不断的向前走,没有丝毫停顿的感觉,同时配以左手的跳音,更是将这种轻巧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例2: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整个大的乐句需要将气息拉住形成“心理张力”外,我们还要注意同音换指的演奏,这种演奏更需要内在“心理张力”的支持。同音换指是钢琴演奏中一种重要的奏法,这种奏法在很多时候是为了表现音乐轻巧活泼的色彩。为了表现这样的色彩,“心理张力”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这里的旋律时将内心“收住”,有种“向内吸气”的感觉。这样才能将声音弹得“轻而不虚”,并且很有“弹性”。

例如,我们在演奏三个相同的2音时,演奏者除了需要屏住呼吸,形成向内收缩的心理力量,还应该注乐句横向的音乐走向,形成大的横向进行的内在张力。

需要说明的是,弹好轮指这种技术,需要轮指的触键方式是贴键的指尖弹奏。利用掌关节向下拍和向内收的力量惯性奏出清晰的重复音,指尖的敏感度要提高,三个手指轮流弹同一音时,触键与离键的时间要短,否则易出现手指粘连或是缺音现象。其实,双音跳奏的心理张力形成的原理同同音换指演奏是大同小异的。

(三)演奏华彩乐段时“心理张力”的转换

弹过李斯特的曲子的人都会感受到,华彩是他的作品中绝对不会缺少的一种东西。华彩乐段(Cadenza)原本是特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被作曲家们用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通常的形式是由乐队暂时停止演奏,同时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特点。这部分的演奏相对比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容易引起听众的特别关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钢琴演奏中“心理张力”的形成一般归结于力度、速度和音乐走向等要素。但不能忽略的是奏法上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心理张力的转换。

例如:在谱例3中,我们可以看到,右手深沉的主旋律之中,穿插了大段的小音符,从表情术语con grazia(优美地)可以看出,这些连贯的小音符要弹得很轻快、柔和、优雅,清晰具有颗粒感,随即又紧接深沉的主旋律,紧接着又是双音的华彩演奏,从表情术语上看leggierissimo(轻巧地),同时还要注意pp(很弱)要弹得极轻而跳跃,让听者觉得灵动。与主旋律音深沉的触键对比区别开来,既能明确感受出歌唱的主旋律,又不给人过多占用节奏时值的感觉。这种强烈的音色对比,节奏自由与精确的对比产生了极为强力的情感张力,让听众神思迷醉。在演奏轻巧音符的时候,我们心理总会产生“向里吸气”的感觉。

谱例3:

五、结语

总的来说,我的主要观点就是,一首曲子的表现是否具有足够的“心理张力”,是这一首曲子表现成败的关键,支撑张力,需要有相应的演奏技术,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也是无法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表现的。在演奏一首曲子的时候,技术是情感张力表现的基础,成熟的作品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巨大张力是技术的最终目的。

[1] 李斯特.旅行岁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柳良.音乐之旅.上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3] 郑玉章,张愉.音乐分类词汇手册.天地出版社,2006.

[4] 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 西莫·芬克.精通钢琴技巧.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6] 李斯特.钢琴技巧练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舞曲谱例李斯特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冬的舞曲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保持肃静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