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2016-12-21李秀斌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问题设计教学资源

【摘 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作品,也是教学活动的线路图。教师在备课中要将课程目标细化,制定出适合且可检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活动设计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着问题进行,教师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能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教学设计;深度备课;教学资源;思维活动;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55-03

【作者简介】李秀斌,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南京,211100)教研员,高级教师。

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本文以“长度的测量”的教学设计过程为例,谈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与教学过程的优化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时目标

1.确定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课程标准提出的是宏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对其细化,制定出可操作和可评价的课堂学习活动目标。

关于“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可分解为:(1)估测长度,知道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标准,例如可选择身体的高度,手臂的长度,手指宽度,指甲的厚度,正常行走一步的距离等作为测量标准和工具;(2)知道长度测量的方法——比较法,能自觉将被测量的对象与选择的长度标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3)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并会进行常用单位间的换算。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可以分解为:(1)知道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2)正确使用刻度尺(识、放、读、记);(3)能根据测量的对象选择分度值合适的测量工具;(4)能用刻度尺进行一些简单的特殊测量。

2.关注学习者的需求。

学习者已有的基础及需求是学习的条件和动力。在上课前,我们了解到八年级学生在学习长度测量之前已经有了如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等实践活动,在小学的数学及科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接触过长度的测量,而且也有实际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些因素,都需要在备课中进行认真的考虑,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3.挖掘教学资源,丰富素材内容。

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教师的智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未必比学生更优,这就需要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掌握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活化教材。本节内容源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五章。学生人手一册教材,多数学生会在教师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之前了解其中的内容,但是学生对此项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此要让学生知晓此内容是学习运动学的基础,教师要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觉。

(2)新颖的活动体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活动的体验,但有些操作还不符合科学规范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在新颖的活动中触动学生的灵感,在活动中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例如,通过测头发丝的直径活动认识到不一样的器材——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等的作用。

(3)让教学资源“活”起来。在常规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时所观察到的图片是静态的,所学内容仅是文字的抽象描述,这样的学习体验较为单一。为此,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个感官刺激学生,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活”起来。

二、设计教学流程,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流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线路图,教师要进行精心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

1.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物理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教师设计的活动要有新颖性、针对性、启发性、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为了促进学生对“一米”长的认识,也为学生能进行日常生活中长度的估测,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一:不用标准刻度尺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思维方法的难题,其关键是学生得想到测量的标准,认识到长度的测量实际上是将所需测量的长度与一个标准物体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度测量的方法——比较法,即测量物与标准长度的比较。这样就达到了使学生从生活经验走向科学观念的目的。

活动二:讨论“谁测得最准确”。

在分组活动的基础上请各小组代表说出所在小组的测量结果,由于客观原因,不同的人测量结果不一样。原因是在测量活动中使用的测量标准不同。促使学生认识到在长度测量中共同的标准是很重要的——统一度量衡。这种在争论中求得的统一,让学生深刻认识了长度的单位。

活动三:让几名学生同时将自己所认识的“一米”长在黑板上做上记号。然后请他们自己用米尺进行测量,看看自己的“一米”是多少,与标准的“一米”差距是多少。

这样的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一米的长度,为进行长度的估测打好基础。

2.设计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活动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能力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来培养的。

(1)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问题的生成现在多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主,在课堂上就是围绕着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教师理答这种模式进行着。其实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由学生提出的。在教学活动中新手教师往往对课标的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都是比较模糊的,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有经验的教师凭着自己教学经验认为教学在什么地方有问题,就想方设法帮着学生解决,这样学生学得虽然轻松,但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搜集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参与实践操作,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此外,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原因,学生有了问题也不一定能说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全面、认真地分析物理过程,了解物理过程的特点,在对题目的分析过程中抓住解题过程中关键性条件,让学生知道错误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从错误行为中总结经验,增长才干,获得成长。

3.利用反馈信息,促进自我矫正。

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师关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我是否到那里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信息的收集,以便于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当然,也有利于学生知晓自己是否达到了教师的要求。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获得信息,当学生没有理解或掌握时,眼神是迷茫的,闪烁不定,面部也会出现茫然的表情,教师要关注并利用这些信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课堂检测中发现问题,获得信息。在备课阶段要设计检测内容,检测的题量应当适当,一般为5题左右;题型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模拟操作题等;检测时间长度适当,一般以5分钟为宜。在检测完成后,要及时公布正确答案,促进学生自我纠正。

三、确定教学手段,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1.教学手段多样化,促进知识建构。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素材,再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科学的结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些内容虽然有了实验作基础,但还是需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此外,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往往容易认为是正确的,他们也需要证据来帮助他们分辨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课堂生成,及时捕捉信息,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

具体到本节学习内容上,首先,学生往往会认为本节内容很简单,所以在学习时会显得漫不经心,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活动期间及时用相机(手机)拍摄操作中的错误,将其再现给学生,督促学生及时更正,也使得别的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促使学生思考与讨论,促进知识掌握。

其次,为了减少学生所受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可以自制或引用一些素材,介绍长度单位的发展历史以及度量衡的历史,增加信息量,促进学生的认识。

2.获得学习方法,促进知识内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性认知。通过分析、综合形成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知道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掘课本中的资源,观察活动中产生的现象,利用所能获得的器材进行实验,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运用掌握的方法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完成认识活动的两个过程,建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内化。

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备课,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为此,教师可以先自己独立备课,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学习他人的优秀设计和成功经验,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最后通过与学习者交流,完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能得到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俞贯中,贝铮.怎样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问题设计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精设计,巧提问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