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MOOC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6-12-21缪广寒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8期
关键词:慕课高职院校

缪广寒

摘要:MOOC的出现大力地推动了现代网络教育的发展。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它有着短小、精悍、灵活、个性的优势,可以让人们充分把自己的碎片时间用于课外学习进修。推进职业院校MOOC的建设有助于解决“工学矛盾”、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快速发展,提升学生们的信息化素养。在高职院校MOOC建设过程中,明确课程定位、选择好合适的建设平台、控制能耗问题、利用好现有的信息资源是MOOC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MOOC; 慕课;MOOC平台;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049-02

MOOC是大规模网络课程的英文缩写,又称“慕课”。MOOC的教学形式主要为教师的课堂演讲视频,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网络课堂由教师与知识分享和协作的学习者组成。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与不同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可以中途暂停,以便学生测试与反馈。学习者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学习的进程及学习效果,并且通过反复学习直到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MOOC的出现突破了空间与时间限制,通过联网可以享受全球范围的优质教学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要解决高职学生的一专多能,工学不足的矛盾,学校开展MOOC是一个极好的解决方案。在目前网络教育越来越普遍的前提下,学校已经储备好了网络课程资源,学校可以把原有的网络课程资源与现有“微课”迅速转型,建设校园MOOC。

1 高职院校Mooc的需求与定位问题

高职院校在MOOC建设之前,有几个问题必须了解。MOOC课程有着网络课程开放、信息共享的特点,那么,这类课程的开设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十分首要。只有在解决了目标定位后,我们才可以从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手段层面去开展教育服务。

(1)与原有课程信息共享信息,但需求分类。高职院校中的传统教学资源已经相当的完备,如何要在网络上分享这些教学资源也相当的容易,但问题是是否把所有好的教学资源都分享,这个取决于MOOC课程的教学对象。网络上的教学对象与在校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而要课程起到宣传专业的效果,必须分析网络上的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学习重点和难点问题山上,可以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

(2)明确MOOC的建立目标。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实现的开放性课程,其主要构成为课堂演讲视频,每段视频为十分钟左右,在一段视频中会有几次暂停,以便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试、实践或反馈。课程的助教会及时地查看、管理这些在线反馈,有些课程会有作业和考试。当学生完成一定的课时,经过作业与考试后,也可申请修得相应的学分。无论是否本校的学生只要在平台上注册即可成为MOOC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从MOOC的课程特征与学习流程看出,MOOC的服务目标主要指向于校外学习者,它主要提供一个“社会大学”的功能。只要学习者有相应的学习基础与能力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因此,MOOC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宣传本校优势专业的平台,它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的专业优势与社会声望。

(3)MOOC课程定位分析。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变成MOOC。一开始,我们可以从学校的精品专业中挑选合适的课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考虑到有校内学生与校外学生两种情况。对于在校学生,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上挑选一些课程作为现有课程的一种补充,作为课余选修。对于业余学习者,我们要考虑他们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在课程设计上精心设计,利用技术手段设置适当的知识点讨论反馈点。

2 MOOC建设环节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个完整的MOOC建设主要包括了平台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录制、课程后期制作与辅助教学资源的制作等。在这些环节中平台的选择与课程设计最为关键。

2.1 MOOC平台建设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大型的MOOC平台,为MOOC开发者提供了便利条件。MOOC开发者只需选择现成的平台。2014年由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推出——中国大学MOOC,免费提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课程。此外,还有“MOOC学院”、“MOOC中国”与“学堂在线”等平台也迅速推广开来。一般校园MOOC平台都包含以下几个功能模块:(1)课程学习管理系统;(2)数据管理维护系统;(3)多平台展示系统;(4)智能阅卷系统。通过这些功能模块,MOOC平台可以实现在线学习、在线测试或考试、在线交流与在线教学管理。这些平台都支持与高校合作,有的平台甚至支持与教师合作共同来开发在线课程。高职院校甚至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这些平台合作,在这些平台上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

2.2 课程设计

明确课程目标,选择好课程平台后就可以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形式三个方面的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受众的不同,按照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尽可能的详细设计,并针对在校生与校外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给予多种学习路径选择。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根据课程要求划分出面授环节与讨论环节,充分发挥面授的优势,让课外学习这可以反复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并在讨论环节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形式上,MOOC主要是体现教学效果的真实性,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氛围,让学习者把焦点放在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上,通过教师的课程讲授,真实地获得知识与沟通。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是知识点的划分,我们可以充分的细化知识点。细化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细化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可以选择了解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点,在短时间内反复学习加强。知识点的划分也为后期的教学评估量化标准化提供可行性。

3 关注Mooc建设中的能耗问题

MOOC建设与其他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样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与其他资源。我们在开展MOOC建设时必须关注MOOC建设中的能耗问题。从2013年起,我国进入MOOC建设的爆发阶段,许多教育机构与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力开发在线课程。由于机构缺乏协作沟通,没有充分规划好课程,又因为后续忽略了的使用管理,最后导致了MOOC建设中出现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此外,由于学习课程管理滞后问题导致课程无人问津,设备闲置的问题也常有发生。相对于开发者的大投入,目前网络上提供的MOOC大都是免费课程。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免费学习,学校只收取考试与认证的费用,如果学生不需要考试则相当于完全免费。因此我们必须提高MOOC的使用率,理性投入,认真管理,发挥MOOC应有的作用与效能,不应盲目跟风,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下就MOOC能耗问题提一些小策略。

3.1 着重学习者需求分析,开发设计高需求课程

要使得在线课程有更多的学习者光顾,就必须认真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者是哪一类的学习者,有什么样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征,有多久的业余时间可供支配,是否关注学分还是测试认证,课程的时间长度与难度,学习路径的选择都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设计者在设定课程需要考虑的细节。我们更应该像开发游戏一样,明确自己的客户类型,开发出高需求课程,吸引学习者持续热衷于课程学习。

3.2 协作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共赢

当前,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开发平台可供高校合作选择,不再需要自己重新开发平台,而只要根据需求,选择好合作平台就行。目前,一般这些平台大部分都是免费提供平台,学校负责课程设计,录制好授课就可以把课程资源放在平台上供学生在线学习。未来,MOOC的趋势会有全面免费过渡到部分收费,或注册收费,因为完全免费则会了带来学生大量注册却又不上课的局面,因此收取象征性少量的费用是为了避免过度注册带来的数据冗余。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我们有自己的专业优势,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出发,通过在线演示,能切实快速地解决学习者的困惑,轻松突破一些重点、难点。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精品专业中挑选具有特点的课程或较为实用或前沿性的课程进行开发,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又可以有效地稳定住业余学习者的数量。

3.3 注重课程推广与管理,提升教学效果

在线学习课程需要大力宣传与推广才能被更多的人获知以及报名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已有的学校社会声誉做好宣传工作,利用现有的在校生及同类学力的业余学习群体力量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分析特定人群,扩大学习规模与群体。我们可以使用网络及多种媒体渠道去推广自己的MOOC课程。除此以外,我们还要保障MOOC的服务质量。从建设过程中关注客户需求,通过后续的学习管理来保证学习质量。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给学习者充分的在线互动与交流场所。

4 结束语

MOOC是这个时代个性化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发展快而迅猛,但这也是个高淘汰率的“教育市场”。好的课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学校与专业的金牌标志,更多的课程很可能为淹没在这种大趋势的浪潮之下,成为泡沫。MOOC建设中开发者必须始终保持一种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从需求者出发,提高服务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人。

参考文献:

[1] 郑莉,杜婧.MOOC建设的关键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4(11).

[2] 管会生,高青松,张明洁.MOOC浪潮下的高校课程联盟[J].高等理科教育,2014(1):44-52.

[3] 李凤英,薛庆水.MOOC能耗问题与策略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69-78

[4] 徐立功,范圣法.追赶慕课,高校校园MOOC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5(16):230-231

猜你喜欢

慕课高职院校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